-
多发深在性囊性胃炎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深在性囊性胃炎(GCP)是一种罕见的以胃黏膜下腺体囊性增生为特征的胃部病变,常见病变部位为胃窦和胃体,累及胃体、胃窦多部位的GCP病例罕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胃体、胃窦部多发GCP且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锡市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的胃癌筛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无锡市大规模社区自然人群的合理化胃癌筛查方案。方法:2016年12月—2019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无锡市新吴区的6个街道19个社区(村)的自然人群(105 865人)进行研究,对年龄在40~69岁的目标人群(50 063人)进行入户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血清学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和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结果将受调查者分为4类:Ⅰ类, HP(-)、PG(-);Ⅱ类, HP(+)、PG(-);Ⅲ类, HP(+)、PG(+);Ⅳ类, HP(-)、PG(+)。Ⅲ类和Ⅳ类人群全部入选并分别纳入C组和D组,再按样本量A组∶D组=3∶1、B组∶C组=3∶1的原则,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的方法分别从Ⅰ类、Ⅱ类人群中随机抽取受试者分别纳入A组和B组,同时Ⅰ类和Ⅱ类人群中未被抽到的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也均分别纳入A组和B组。对以上入组受试者进行内镜精查及病理检测,重点观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早期胃癌和胃癌的检出情况。 结果:50 063人目标人群中,最终有31 508人接受了问卷调查,目标人群参与率为62.9%。共有19 745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目标人群参与率为39.4%(19 745/50 063),血清学结果显示:Ⅰ类11 152人(56.48%),Ⅱ类8 170人(41.38%),Ⅲ类124人(0.63%),Ⅳ类299人(1.51%)。根据排除标准和自愿原则,拟对3 400人进行胃镜检查,实际到院接受胃镜检查者2 389人,其中A组1 263人、B组814人、C组86人、D组226人,拟行胃镜人群参与率为70.3%(2 389/3 400),目标人群参与率为4.8%(2 389/50 063),总体人群参与率为2.3%(2 389/105 865)。胃镜及活检病理发现HGIN+胃癌32人(检出率为1.34%),其中40~49岁1人(占3.125%)、50~59岁9人(占28.125%)、60~69岁22人(占68.750%),有25人(占78.13%)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HGIN或早期胃癌。剔除A组、B组中的非胃癌家族史胃癌一级亲属810人(其中胃癌3人),同时将胃镜检查年龄提高到50岁(即再剔除40~49岁214人,其中胃癌1人),则接受胃镜检查的人数可从2 389人减少到1 365人,从中仍可检出HGIN+胃癌28人,其中HGIN+早期胃癌22人。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检测并结合年龄、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的筛查方法,在自然人群中相对准确地筛选出"胃癌筛查高危目标人群"进行胃镜检查是适用于无锡地区的胃癌筛查模式;结合我国国情,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推荐在无锡地区采用50岁以上、血清学PG(+)及胃癌家族史胃癌一级亲属的社区胃癌筛查新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淮北地区基于高危因素及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比较的早期胃癌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及高危因素分析在淮北地区早期胃癌筛查的效能。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6月,对淮北市3家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所有受试者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学检查,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即PGⅠ/PGⅡ),并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采用 χ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ABC法( HP抗体联合PGR)、新ABC法(血清PGR联合G-17)和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结合年龄、性别、 HP抗体、PGR和G-17)3种方法的胃癌筛查效能。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PGⅠ、PGⅡ、G-17、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共纳入1 093例受试者,其中1 021例胃、十二指肠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检出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74%),其中早期胃癌17例(60.7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高危组胃癌检出率(16.98%,18/106)高于低危组(0.49%,3/614)和中危组(2.3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较新ABC法和ABC法有较高的胃癌检出率(Kappa=0.220,Kappa=0.185; P=0.007, P=0.049)。ROC曲线分析显示,PGⅠ、G-17和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1、0.629和0.729,PGR曲线下面积最大。PGR最佳临界值为<2.96,诊断胃癌敏感度0.714,特异度0.768,阳性似然比3.084,阴性似然比0.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 OR=7.003,95% CI:2.119~23.146, P=0.001)、 HP感染( OR=3.556,95% CI:1.478~8.557, P=0.005)、高龄( OR=1.203,95% CI:1.138~1.272, P<0.001)、吸烟( OR=1.878,95% CI:1.316~2.679, P=0.001)为胃癌高危因素。 结论: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肿瘤家族史、 HP感染、高龄、吸烟因素为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二者结合可用于淮北地区的早期胃癌筛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79岁,身高170 cm,体质量70 kg。因3个月前出现便血,量少色暗红,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镜检查。胃镜结果示:胃窦占位,胃角占位;病理结果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结果示:乙状结肠占位;病理结果示:腺癌。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atypical endocervical cells,A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宫颈液基细胞学判读为AEC病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组织学等资料并分析。结果:AEC共123例,检出率为0.09%(123/131 966),包括98例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非特异(AEC,nototherwise specified,AEC-NOS)和25例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AEC,favor neoplastic,AEC-FN)。AEC-NOS及AEC-FN病例HPV阳性率分别为35.6%、65.2%。AEC-NOS病例中73例有组织学随访结果,13例为高级别上皮病变,包括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7例宫颈HPV相关性腺癌及原位腺癌、4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鳞状细胞癌。AEC-FN病例中20例有组织学结果,16例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病变,包括2例子宫内膜腺癌、8例宫颈HPV相关性原位腺癌及腺癌、1例宫颈胃型腺癌、5例宫颈HSIL及鳞状细胞癌;2例活检病理为良性的AEC-FN病例,复阅细胞涂片后,细胞学仍高度提示存在宫颈高级别腺上皮病变。结论:AEC提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性增高,尤其是宫颈腺癌及原位腺癌;HPV阴性的AEC病例出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性明显较HPV阳性者低;对于AEC-FN病例,无论是否感染HPV、无论初次活检结果如何,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胃病变普通内镜图像诊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技术实现胃病变内镜图像的快速、准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法:收集2012—2018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 121例胃病变的普通白光内镜图像和病理结果。胃病变图像包括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胃癌、胃黏膜下肿瘤共4类,另外还包括无病变正常胃黏膜图像。共17 217张图像作为训练集,使用CNN ResNet-34模型训练分类任务,使用全CNN DeepLabv3模型训练像素分割任务。经过训练后的CNN通过一个测试集评估诊断效能,测试集包括237例胃病变,共1 091张普通内镜图像。计算CNN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CNN对于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准确率为78.6%(33/42),敏感度为84.4%(27/32),特异度为60.0%(6/10),阳性预测值87.1%(27/31),阴性预测值54.5%(6/11);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准确率为90.4%(47/52),敏感度为92.7%(38/41),特异度为81.8%(9/11);对于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为88.1%(52/59),敏感度为91.8%(45/49),特异度为70.0%(7/10);对于胃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6.0%(43/50),敏感度为89.7%(35/39),特异度为72.7%(8/11)。所有测试集图像识别时间为42 s。结论:CNN可以作为早期胃癌及其他胃病变内镜图像的快速辅助识别方法,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鸟肠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女性,74岁,因“上腹部隐痛2个月,心悸7 d”于2020年7月30日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外院就诊予莫沙必利治疗,期间症状无好转。我院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底黏膜隆起凹陷多处,见约1.3 cm×1.0 cm大小黏膜盘状隆起,中央凹陷(图1);胃息肉。活检病理学检查示胃底黏膜慢性炎伴局部浅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免疫组化:HER2阴性,Ki-67指数约25%,肿瘤内部分细胞呈印戒细胞样。7 d前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呈阵发性,每次发作2~3 min,伴气急、头晕,上腹部疼痛症状同前。冠心病病史2个月,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高血压病史9个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血压。30年前曾行“阑尾手术”。入院后体检: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示:冠状动脉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左主干轻度狭窄;主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6.2 g/L,血常规、感染筛查、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胃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73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标本病理类型、水平切缘情况、垂直切缘情况、标本浸润深度、是否脉管侵犯、eCura评分、阳性淋巴结例数以及总体生存率。结果:73例被判定为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均追加了外科手术,其中男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岁(53~67岁)。发病部位方面,37例位于胃上部,24例位于胃下部,11例位于胃中部,1例为多发部位病变。病理类型分型方面,43例为高中分化管状腺癌,16例为黏液/印戒细胞癌,10例为低分化管状腺癌,4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根据巴黎分型,22例为0-Ⅱa型,43例为0-Ⅱb型,8例为0-Ⅲ型。浸润深度方面,17例为黏膜内癌,23例黏膜下侵犯不足500 μm,33例黏膜下侵犯超过500 μm。脉管浸润方面,8例存在淋巴管侵犯,8例存在静脉侵犯。73例患者中,4例被判断为eCura A,5例为eCura B,4例为eCura C1,60例为eCura C2。在60例被判断为eCura C2的患者中,根据外科术后病理标本评估,仅2例(3.3%)发现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73例内镜下标本中,7例患者水平切缘阳性,21例垂直切缘阳性,2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为阳性,总计30例患者存在水平或垂直切缘阳性,根据外科术后病理标本评估,9例(30.0%)发现原部位肿瘤残留。73例患者中,5例失访,4例死亡,总体生存率为94.12%(64/68),疾病特异生存率98.53%(67/68),患者随访时间为61.37(10~166)个月。结论:对于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评估结果为eCura C2的早期胃癌患者,追加手术是可行的,但是实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与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和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及脉管瘤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的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96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下表现,病变发生黏膜下深浸润和脉管瘤栓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16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至黏膜下层浅浸润(<200 μm)85例(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黏膜下层深浸润(≥200 μm)31例,有脉管内瘤栓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 OR=3.090,95% CI:1.165~8.200)、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AB分型( OR=11.215, 95% CI:3.955~31.797)是浸润深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吸烟史( OR=5.824,95% CI:1.704~19.899)、是否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 OR=3.393,95% CI:1.285~12.072)是脉管瘤栓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有饮酒史、病变处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分型为B2~B3型的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发生黏膜下层深浸润的风险更高,有吸烟史、存在无血管区或血管杂乱区域的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有脉管瘤栓的可能性更大。超声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能提高术前对食管全周浅表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评估的准确性,帮助内镜医师合理地把握内镜下治疗的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幽门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幽门腺腺瘤好发于胃底、胃体,老年人多见,往往与自身免疫性和(或)幽门螺杆菌胃炎引起的黏膜萎缩肠化改变并存,可进一步发展为上皮内瘤变和腺癌,若条件允许需积极切除。本文报道1例64岁女性胃底幽门腺腺瘤伴灶性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内镜诊治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