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LR9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人类胃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持续感染可导致患者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LR9是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I型整合跨膜蛋白,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它能够通过低甲基化的DNA和糖骨架等结构识别DNA,并介导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尽管近年来对TLR9的激活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性疾病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明确。文章从TLR9在固有免疫中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TLR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TLR9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这三个方面阐述TLR9在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联素分子受体3在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特别是PAQR3表达水平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介导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80例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 Ⅱ型)手术组织标本中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PAQR3、TGF-β、p-Smad2、p-Smad3、p53、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AQR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PAQR3表达与TGF-β通路、EMT过程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78.3%(141/180)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的PAQR3蛋白呈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1.1%,2/180)。癌组织中PAQR3表达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χ2=73.383, P<0.01)、肿瘤大小( χ2=51.207, P<0.01)、肿瘤分化( χ2=82.303, P<0.01)、静脉浸润( χ2=7.639, P<0.01)、神经侵犯( χ2=19.047, P<0.01)、浸润深度( χ2=14.572, P<0.01)、淋巴结转移( χ2=20.531, P<0.01)、远处转移( χ2=49.787, P<0.01)及TNM分期( χ2=147.120, P<0.01)均呈明显负相关;而与性别( χ2=1.326, P>0.05)、肿瘤诊断时年龄( χ2=0.815, P>0.05)均无相关。癌组织中PAQR3低表达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PAQR3正常或高表达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87, P<0.01)。癌组织中PAQR3蛋白低表达与TGF-β蛋白上调( r=-0.768, P<0.01)、p-Smad2蛋白上调( r=-0.771, P<0.01)、p-Smad3蛋白上调( r=-0.774, P<0.01)、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上调( r=-0.946, P<0.01)、Twist蛋白上调( r=-0.966, P<0.01)、Snail蛋白上调( r=-0.931, P<0.01)及SIP1蛋白上调( r=-0.932, P<0.01)呈明显负相关,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下调呈明显正相关( r=0.875, P<0.01)。 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PAQR3蛋白低表达与TGF-β信号通路及EMT激活密切相关,提示PAQR3下调可能是食管-胃交界腺癌转移发生的起始因素,机制上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胃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中的淋巴结清扫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早期胃癌诊断率逐渐上升,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胃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临床医生必须要考虑的。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是一种对早期胃中部癌患者进行的保留幽门、幽门下血管及迷走神经的功能保留手术。目前主要的争议之一,是对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淋巴结有限清扫的彻底性。各项研究报道,早期胃中部癌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幽门上下区及胰腺上区淋巴结的转移。此外,对于血管和神经的保护,需要牺牲部分淋巴结的清扫,这在各大中心的研究报道中,也是安全可行的。日本和韩国已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术后随访及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逐渐增加,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有关保留幽门胃切除术与传统的远端胃切除术比较的大宗病例研究中报道,其术后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体质量减轻、营养不足等发生率较低。同时,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治,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含有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质2D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含有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质2D(JMJD2D)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3例胃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3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JMJD2D的表达,应用SPSS-22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JMJD2D蛋白表达及其他病理参数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胃癌组织中JMJD2D的高表达率为75.9%(101/13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高表达率2.3%,3/133, χ2=64.821,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JMJD2D高表达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 χ2=22.163, P<0.01)、肿瘤分化程度( χ2=7.022, P<0.05)、浸润深度( χ2=5.061, P<0.05)、淋巴结转移状态( χ2=14.123, P<0.01)、临床TNM分期( χ2=23.194, 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诊断时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无相关( χ2=0.072、1.451、2.562、1.383, P值均>0.05)。普兰-迈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JMJD2D高表达的胃癌患者与正常/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个月和6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JMJD2D高表达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危险比( HR)=2.38, P<0.01]。 结论:JMJD2D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进展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底腺型胃腺癌的内镜与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底腺型胃腺癌(GA-FG)是一种新的罕见胃癌亚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好发于老年男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相关。GA-FG起源于胃底腺黏膜深层,分化程度高,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但很少发生淋巴结、血管转移侵犯,预后良好。近年来报道的GA-FG病例逐渐增多,本文就GA-FG发病机制、内镜与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同行对该病的认识,以便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附2 01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部周围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019例壶腹部周围疾病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193例,女826例;年龄为63(15)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对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定期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或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手术情况。2 019例患者中,2016—2018年收治1 116例,2019—2020年收治903例;1 866例行开腹PD,153例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PD;1 049例行标准PD,970例行保留幽门的PD;215例行PD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3例行PD联合动脉切除。2 01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5(104)min,术中出血量为250(200)mL,术中输血率为31.401%(623/1 984),35例术中输血资料缺失。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保留幽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中输血分别为585例(52.419%)、97例(8.692%)、384例(34.941%);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上述指标分别为385例(42.636%)、118例(13.068%)、239例(27.006%);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9.14,10.05,14.33, P<0.05)。(2)术后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10)d。2 019例患者中,1例术后并发症资料缺失,2 01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5.292%(914/2 018),其中B级或C级胰瘘发生率为23.439%(473/2 018),B级或C级出血发生率为8.127%(164/2 018),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15.312%(309/2 018),胆瘘发生率为2.428%(49/2 018),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2.884%(260/2 018)。患者二次手术率为1.932%(39/2 019),在院死亡率为0.644%(13/2 019),术后30 d死亡率为1.238%(25/2 019),术后90 d死亡率为2.675%(54/2 019)。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B级或C级出血、B级或C级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术后90 d死亡分别为541例(48.477%)、109例(9.767%)、208例(18.638%)、172例(15.412%)、39例(3.495%);2019—2020年收治的902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73例(41.353%)、55例(6.098%)、101例(11.197%)、88例(9.756%)、15例(1.661%);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22,9.00,21.30,14.22,6.45, P<0.05)。2016—2018年收治的1 116例患者中在院死亡11例(0.986%),2019—2020年收治的903例患者中在院死亡2例(0.2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 019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疾病部位:胰腺1 346例(66.667%),其中恶性肿瘤1 023例(76.00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23例(23.997%);十二指肠乳头250例(12.382%),其中恶性肿瘤225例(90.000%),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25例(10.000%);胆总管174例(8.618%),其中恶性肿瘤156例(89.655%),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18例(10.345%);壶腹部140例(6.934%),其中恶性肿瘤134例(95.714%),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6例(4.286%);十二指肠91例(4.507%),其中恶性肿瘤52例(57.143%),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39例(42.857%);其他部位18例(0.892%),均为恶性肿瘤。2 019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 608例(79.643%),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411例(20.357%)。1 608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腺癌1 447例(89.98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伴癌变37例(2.301%),腺鳞癌35例(2.177%),腺癌伴其他癌成分29例(1.803%),神经内分泌癌18例(1.119%),鳞癌1例(0.062%),其他类型41例(2.550%)。411例良性或低度恶性疾病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07例(26.034%),慢性或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62例(15.085%),神经内分泌肿瘤58例(14.112%),胰腺浆液性囊腺瘤52例(12.65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36例(8.759%),胃肠道间质瘤29例(7.056%),绒毛管状腺瘤20例(4.866%),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0.487%),胰腺或十二指肠外伤2例(0.487%),其他类型43例(10.462%)。(4)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预后分析。1 590例壶腹部周围主要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 023例胰腺癌患者中,9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0.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5个月[95%可信区间( CI)为18.0~21.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28%、29.22%、17.92%。22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中,18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8.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随访期间未达到,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2%、78.87%、66.94%。156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中,11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6个月(95% CI为31.4~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7%、56.11%、48.84%。134例壶腹癌患者中,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62.4个月(95% CI为37.8~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7%、64.98%、62.22%。52例十二指肠癌患者中,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6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2.0个月(95% CI为30.6~NR),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62.24%、40.01%。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3.76, P<0.05)。 结论:PD在大容量胰腺中心施行安全、可行,但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随着PD手术量增长,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不同部位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行PD后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癌、十二指肠癌和远端胆管癌行PD后5年生存率较好,胰腺癌行PD后5年生存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相关性胃肠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知,避免误诊、漏诊。方法:收集2020—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抗PD-1相关性胃肠炎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3、39和73岁,此前均因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而出现胃肠道症状。内镜检查2例表现为全结肠炎,1例表现为胃窦巨大溃疡并累及幽门管。显微镜下观察3例均主要表现为上皮明显萎缩、变薄,黏膜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隐窝/腺腔内微脓肿形成,腺体减少及结构改变(分支、扭曲),部分腺体可有明显扩张。此外,2例局部区域还可见慢性炎症特征(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3例行巨细胞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结合病史及形态学,3例均诊断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针对上述诊断,对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停止抗PD-1治疗和使用皮质类固醇,并进行了临床随访。3例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均明显改善,腹泻症状得到了缓解。结论:抗PD-1相关性胃肠炎临床上并不罕见,然而,病理医师对它缺乏足够关注及认识,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应当想到该疾病,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和背景黏膜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活检病理诊断的提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后早期胃癌,特别是其背景黏膜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并探讨术前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的原因。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2021年除菌后早期胃癌90例、未除菌早期胃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120例及其对应的活检标本,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照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结果:(1)与无除菌史的早期胃癌相比较,除菌后早期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分化型腺癌,肿瘤区域内癌性和非癌性上皮呈交错分布;(2)除菌后早期胃癌背景胃黏膜形态学具有特征性改变,包括胃黏膜肠化腺管开口增宽、腔缘呈锯齿状改变、肠化上皮胞质呈嗜酸性及微泡状;(3)除菌后胃癌上皮细胞存在低异型性,可能造成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或漏诊。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及其背景黏膜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线索,提高活检病理准确性,减少过低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gastric hamartomatous inverted polyp,GHIP)的内镜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并观察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病理科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诊断的5例GHIP内镜特征及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GHIP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9~60岁,平均年龄56岁。病变位于胃底及胃体,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或黏膜下隆起外观。显微镜下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层,由分叶状或簇状增生的胃型腺上皮及增生的平滑肌包绕构成,部分区域可见模拟正常胃黏膜的分化层次的腺体成分,表现为中央不规则扩张的腺体成分为增生的小凹型上皮,而周围的腺体为胃底腺或幽门腺成分;另见部分区域腺体明显囊状扩张,排列紊乱,缺乏分化层次。增生的腺上皮成分包括小凹型上皮、胃底腺及幽门腺,并散在存在神经内分泌细胞,间质见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病变内各种腺上皮分别表达MUC5AC、MUC6、PepsinogenⅠ、H +/K + ATPase β,未见MUC2表达,散在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显示突触素阳性,结蛋白显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1例归类为2型胃内翻性息肉,4例归类为3型。 结论:GHIP是一种罕见的胃息肉病变,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点,需与内翻性增生性息肉、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增生性息肉、胃高分化管状腺癌等病变相鉴别,提高对其的准确认识可避免误诊或过诊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术的56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包括17例伴肿瘤性改变和39例不伴肿瘤性改变的患者,分析患者血清学、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特点。结果:男22例、女34例,年龄(61.88±9.01)岁。空腹胃泌素升高率50.0%(28/56),血清抗壁细胞抗体(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阳性率62.5%(35/56),贫血率37.5%(21/56),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率64.3%(36/56)。与血清PCA阴性患者相比,血清PCA阳性患者以女性多见( P=0.034),易发生高胃泌素血症( P<0.001)、贫血( P=0.001)、多发GHPs( P=0.019),且以血清铁缺乏为主( P=0.044)。35例血清PCA阳性患者共108枚息肉,胃底、体91枚(84.3%)、胃窦17枚(15.7%, P=0.005);21例贫血患者共63枚息肉,胃底、体54枚(85.7%)、胃窦9枚(14.3%, P=0.075)。56例患者共142枚增生性息肉,73.2%(104/142)为带蒂息肉,69.0%(98/142)为"草莓状"息肉。17例伴肿瘤性改变中,6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6例低级别异型增生。 结论: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有关,可能在其基础上向肿瘤性改变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