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观察组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计算PGⅠ/PGⅡ比值。行胃镜活检,观察胃部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29/34)、对照组为58.8%(2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5, P=0.030)。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痛、痞满积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7、3.80,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Ⅰ[(76.21±17.35)mg/L比(66.80±18.77)mg/L, t=2.15]水平及PGⅠ/PGⅡ[(4.67±0.99)比(3.90±1.25), t=2.81]比值高于对照组( P<0.05),PGⅡ[(16.36±1.85)mg/L比(17.42±2.05)mg/L, t=2.2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肠上皮化生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20.67, P<0.01),腺体萎缩情况明显改善或逆转( χ2=9.33, P=0.030)。 结论: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可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患者的癌前病变,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纸巾联合360°水平翻身法在胃镜检查术前准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镜检查术前使用纸巾联合360°水平翻身法对胃镜视野清晰度、操作时间以及微小病变检出的影响,从而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20年5—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愿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给予纸巾+360°水平翻身)及对照组(常规方法翻身),最终共纳入患者948例,其中试验组487例,对照组461例。对比2组患者胃镜视野清晰度、操作时间、冲洗次数、微小病变的检出以及早期癌的检出情况。结果:试验组胃黏膜清晰度评分(胃底、胃体、胃窦、全胃)为(1.61 ± 0.79)、(1.18 ± 0.56)、(1.01 ± 0.36)、(3.20 ± 0.5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 ± 0.82)、(2.01 ± 0.65)、(1.98 ± 1.10)、(5.05 ± 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0.02~0.07,均 P<0.05)。试验组的操作时间为(5.91 ± 0.41)min,较对照组的(6.80 ± 0.72)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46, P<0.05)。试验组的冲洗次数≥1次67例占13.8%,较对照组144例占31.2%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78, P<0.05)。试验组检出微小病变数为398处,较对照组的245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3, P<0.05)。试验组胃内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检出数目为56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 P<0.05)。 结论:胃镜检查术前纸巾联合360°水平翻身法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胃镜视野清晰度、缩短操作时间,增加微小病变的检出,有效地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术前准备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在广东地区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在广东地区胃癌风险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广东地区进行早期胃癌筛查的居民,采用量化的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进行胃癌初筛,根据初筛结果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各组精查胃镜下早期胃癌、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完成精查胃镜检查共545例,其中高危组32例,中危组184例,低危组329例。精查胃镜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检出率方面,高危组(12.5%)>中危组(1.1%)>低危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85, P<0.01);癌前疾病检出率方面,高危组(60.9%)>中危组(52.4%)>低危组(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00, P<0.01);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7.9%、8.8%及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58, P=0.28)。内镜病变检出阳性率组间比较,高危组(71.9%)>中危组(57.1%)>低危组(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54, P<0.01)。 结论:"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在广东地区胃癌风险人群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疾病筛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尼克酰胺转甲基酶、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转甲基酶(NNM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mad2在胃癌前病变(PLGC)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36只,模型组大鼠按5 ml/kg灌胃200μ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时间8周,观察造模开始第10、22、34周大鼠胃黏膜组织变化及NNMT、TGF-β1、Smad2的表达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正常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腺体排列紊乱或扩张,并出现异型增生。正常组NNMT、TGF-β1、Smad2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10天(1.00±0.10比1.37±0.13、1.00±0.10比1.32±0.12、1.00±0.10比1.29±0.13, t=5.746、5.903、5.903, P<0.01),正常组NNMT、TGF-β1、Smad2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10天(0.15±0.01比0.42±0.04、0.12±0.01比0.64±0.06、0.23±0.02比0.72±0.07, t=5.952、5.854、5.898, P<0.01)。正常组NNMT、TGF-β1、Smad2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22天(1.00±0.10比1.67±0.13、1.00±0.10比1.62±0.16、1.00±0.10比1.59±0.16, t=5.945、6.136、6.348, P<0.01),正常组NNMT、TGF-β1、Smad2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22天(0.22±0.02比0.64±0.06、0.11±0.01比0.45±0.04、0.14±0.01比0.65±0.06, t=6.234、6.385、6.461, P<0.01)。正常组NNMT、TGF-β1、Smad2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34天(1.00±0.10比1.86±0.19、1.00±0.10比1.82±0.18、1.00±0.10比1.76±0.17, t=6.237、6.341、6.926, P<0.01),正常组NNMT、TGF-β1、Smad2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34天(0.23±0.02比1.23±0.12、0.17±0.01比1.23±0.12、0.22±0.02比0.98±0.10, t=6.925、6.345、6.126, P<0.01)。 结论:NNMT、TGF-β1及Smad2参与PLGC的发生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辨证论治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状态、胃镜表现和临床症状,达到逆转癌前病变状态的目的,降低胃癌发病率。今后还需完善PLGC中医诊疗共识意见,重点对疗效明显的中药复方或单体开展研究,并增加临床研究随访次数,评估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陈更新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陈更新教授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经验丰富,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多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临证时,陈教授注重辨证用药,讲究治病必求其本;强调因地制宜,擅清湿热;重视调畅气机,升降有序,临床疗效颇佳。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角癌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以2018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SD治疗的59例早期胃角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常规ESD组(对照组,n=28)和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组(试验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ESD手术时间、病灶面积、黏膜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病灶完整切除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2.3±1.1)次比(3.7±1.4)次, t=4.557, P<0.001];试验组的病灶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2.6)cm 2比(11.7±2.7)cm 2, t=1.485, P=0.143];试验组ESD手术时间[(72.4±24.7)min比(93.6±28.9)min, t=3.043, P=0.004]和黏膜剥离时间[(67.7±23.3)min比(88.2±28.3)min, t=3.054, P=0.003]短于对照组,单位时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20.2±3.2)mm 2/min比(14.3±3.4)mm 2/min, t=6.879, P<0.001]。两组患者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孔及术后出血等,试验组术中出血率低于对照组[19.4%(6/31)比35.7%(10/28), χ2=1.992, P=0.158]。 结论:使用钛夹联合尼龙绳牵引辅助技术可降低胃角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出血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幽门螺杆菌根治与复发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等疾病密切相关。根除Hp对于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人口众多、人群Hp感染率高、卫生资源相对缺乏,采取全面Hp筛查和治疗策略的时机尚不成熟。目前临床常用的Hp根除方案包括标准三联疗法、非铋剂四联疗法和铋剂四联疗法,各方案的根除率有所差异,其中铋剂四联疗法的根除率最高,被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然而Hp感染在成功根除后仍存在复发情况,且复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此文对Hp的根除方案、根除后复发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Hp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胃肠上皮性肿瘤部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与前一版分类相隔9年,不仅出现了新的疾病类型,采用新的排版方式,还强调了癌前病变的分类、与临床预后相关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病理改变,使肿瘤分类体系更加完整、准确,并紧密结合临床。胃肠上皮性肿瘤是病理诊断工作中常见的肿瘤之一,对其最新进展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病理诊断质量。该文就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胃肠上皮性肿瘤部分一些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