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门下型尾状叶胆管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女性,43岁,因“右上腹隐痛半个月”于 2021年10月19日收入赣州市肿瘤医院。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既往有乙肝病史,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V-DNA 6.8×10 3 U/ml,甲胎蛋白17.9 μg/L(正常值范围:0~7 μg/L),CA19-9 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肝可见最大径4.8 cm的占位;肝穿刺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021年1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肝总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右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肝脏中度硬化,左肝体积较小,右肝可及最大径约5 cm的肿块,边界尚清;先行骨骼化清扫,其中在沿胆总管-肝总管左缘向上清扫至左肝蒂下方区域时出现胆漏,仔细分离后发现局部有一根直径0.3 cm的胆管,其前壁已被剪开,有胆汁溢出,用小圆针的针鼻一端经胆管裂口伸入探查,向右可进入肝总管,将肝总管前壁顶起,向左通向尾状叶(图1A、1B),用6-0 不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管前壁裂口(图1C),再完成右肝部分切除术;用带蒂的肝圆韧带浆膜面覆盖胆管修补处,用5-0不可吸收线将肝圆韧带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数针防止移位,放置2根腹腔引流管,将大网膜上提覆盖肝门区域,关腹结束手术。术后行全身支持、护肝、抗病毒等治疗,恢复顺利,无胆瘘等异常情况,病理学检查报告为右肝肉瘤样肝细胞癌,13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后55 d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包括尾状叶胆管无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可见较多肿大淋巴结;术后87 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无复发、转移,尾状叶胆管未见扩张,但两侧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明显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淋巴结较前增大,患者放弃胆管穿刺引流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诊疗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胆胰疾病发生的关系,评估应用内镜诊疗PB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筛选出31例PBM患者(良性组23例,恶性组8例)。又据胆管直径将其分为胆管扩张型和胆管未扩张型2组,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胆胰疾病发生率、内镜治疗方式、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31例PBM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6.7±16.2)岁。其中胆总管囊肿4例(12.9%),胆道癌6例(19.4%),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BM患者(分别为0.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1例PBM患者均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同时合并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15例(48.4%),内镜逆行胆道支架引流(ERBD)9例(29.0%),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ENBD 4例(12.9%),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MBE)+ENBD 1例(3.2%),ERBD+内镜下胰管引流1例(3.2%),EPBD+ERBD+EMBE 1例(3.2%),操作成功率为100%。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术后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3.2%)发生术后胰腺炎。良性组患者术前、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为7(6,8)分比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良性组23例患者随访(25.13±12.90)个月,均未失访及发现恶变,3例胆管扩张型PBM患者仍有腹痛、黄疸发作,余2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有效率为87.0%(20/23)。 结论:PBM与胆总管囊肿、胆道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内镜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预防性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总管腺癌伴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分化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胆总管腺癌伴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分化的病例。患者女,52岁。胆总管肿瘤根治标本,肿瘤大部分区域呈管状、乳头状、筛状、微囊性结构,偶见Schiller-Duval小体,细胞呈柱状、立方状,细胞质透明,内含有嗜酸性小体,部分区域呈滋养层细胞形态,诊断胆总管腺癌伴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成分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18、CK19,部分表达CK20、CD10、CDX2;p53弥漫强阳性,MSH2、MSH6、MLH1、PMS2均阳性。卵黄囊瘤成分部分表达SALL4、Glypican3,灶性表达甲胎蛋白。绒毛膜癌成分弥漫表达SALL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二代测序显示TP53、SMARCA4、U2AF1基因的突变,CDKN2A基因拷贝数缺失,微卫星稳定。术后短期肿瘤进展并伴有肝、肺转移,血清HCG水平显著增高(>12 000 IU/L),肝转移肿瘤穿刺结果为绒毛膜癌,患者术后随访7个月,化疗7个周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鳞癌转移至胆总管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肺癌常常发生转移。肺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转移,而转移至胆总管比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活检+胆管刷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肺鳞癌胆总管转移。患者经胆管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梗阻解除,症状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Src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c-Src在胆管癌(CCA)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68例CCA患者的胆管组织和1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正常胆管组织。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组织中c-Src的表达情况,分析c-Src在CCA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Src在CC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82%(40/68),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的16.67%(3/18, P<0.01)。在有转移的CCA组织中c-Src的表达评分明显高于无转移的CCA组织( P<0.01)。 结论:c-Src在CCA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在有转移的CCA组织中c-Src表达明显更高,表明c-Src促进CCA的侵袭与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排螺旋CT的胰腺导管腺癌神经浸润评分与胰腺外神经侵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排螺旋CT(MDCT)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神经浸润评分与胰腺外神经侵犯(EPN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4例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DAC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根据胰腺外神经是否侵犯的病理学结果将患者分为EPNI阴性组(111例)和阳性组(263例)。对患者的影像图像进行神经浸润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浸润评分与EPN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PNI阴性组和EPNI阳性组患者病理特征中的T分期、N分期、胆总管侵犯、切缘阳性及MDCT影像特征中的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MDCT神经浸润评分、胰腺轮廓、胰腺实质萎缩、侵犯十二指肠、侵犯脾脏和脾血管、侵犯胆总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MDCT神经浸润评分、胰腺轮廓、实质萎缩、十二指肠侵犯、脾静脉及脾脏侵犯、胆总管侵犯均与EPNI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DCT神经浸润评分与EPNI风险显著相关(评分为1分时的 OR=2.93,95% CI1.61~5.32, P< 0.0001;评分为2分时的 OR=5.92,95% CI2.68~13.10, P<0.0001)。 结论:基于MDCT的神经浸润评分是PDAC发生EPNI的独立风险因素,可作为术前预测EPNI的评价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总管肝样腺癌伴肝转移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样腺癌是一种发生于肝外的具有肝细胞癌样分化特点的高度侵袭性肿瘤,易转移,预后差。原发于胆管的肝样腺癌罕见,临床诊断中易被忽视。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胆总管并伴有肝转移的肝样腺癌,通过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囊肉瘤样癌6例影像学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胆囊肉瘤样癌的影像学特点。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病理证实为胆囊肉瘤样癌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例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分别为60、49、51、67、63、63岁。总结其影像学特点:2例肿瘤位于胆囊体,1例位于胆囊颈、胆囊管,1例位于胆囊颈、胆囊体,2例位于胆囊体、胆囊底。3例影像学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并肿块形成,3例表现为肿块型,4例病灶内有坏死,6例均累及浆膜层,增强后2例呈轻度延迟强化,4例呈中度延迟强化,2例可见肝受侵,2例胆总管受侵,1例胰腺受侵,1例可见脉管癌栓,4例淋巴结转移,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8版TNM分期Ⅱ期1例、Ⅲ期3例、Ⅳ期2例。6例胆囊肉瘤样癌影像学表现为肿块伴或不伴胆囊壁增厚,坏死多见,呈轻中度不均匀延迟强化,病灶内不规则分隔样延迟强化或坏死区内斑片状持续强化可能具有一定特征性,易侵犯邻近结构及淋巴结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排螺旋CT影像特征的胰腺腺泡细胞癌与胰腺导管腺癌的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排螺旋CT(MDCT)影像特征的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1年4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PACC(PACC组)和145例胰腺导管腺癌(PDAC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主胰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胰腺炎、淋巴结转移、囊肿、实质萎缩、侵犯十二指肠、侵犯胆总管及血管侵犯等影像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PACC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PACC组与PDAC组的肿瘤大小、胆总管扩张、淋巴结转移、实质萎缩、血管侵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 OR=1.07,95% CI1.028~1.105, P=0.001)、淋巴结转移( OR=0.23,95% CI0.065~0.800, P=0.02)、实质萎缩( OR=0.15,95% CI0.048~0.490, P=0.002)与PACC呈显著相关。 结论:依据MDCT影像特征评估的肿瘤大小、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实质萎缩、血管侵犯在PACC与PDA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实质萎缩是诊断PACC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襻消化道重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4—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壶腹部疾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为35~76岁。21例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在Child重建方式基础上,行P襻消化道重建。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生存和不适症状。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2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17±74)min、P襻吻合时间为(14±3)min、术中出血量为375 mL(100~800 mL)。21例病人中,17例胰腺质地软、4例胰腺质地硬;3例胰腺直径≤3 mm,18例胰腺直径>3 mm;14例病人放置胰管支架,7例未放置胰管支架。(2)术后情况:21例病人中,2例发生A级胰瘘,无B、C级胰瘘;1例发生胆肠吻合口漏;2例(非胰瘘病人)发生胃排空延迟;术后无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病人。21例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6±5)d;无术后30 d死亡病人。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1例病人中,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管下段癌4例,胰头导管腺癌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胃窦癌、IgG4胰头肿块型、胆总管囊肿3型各1例。(3)随访情况:21例病人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0~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个月;无死亡病人;术后5个月发现肝转移1例;无腹痛、腹胀及消化不良。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襻消化道重建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