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误诊为宫颈管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1].远处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2].早期发现转移灶并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3].资料显示,乳腺癌常见转移至肝、骨、肺等部位,少见生殖器官转移,子宫内膜转移更是极为罕见,故临床易忽视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致使误诊为原发癌或其他部位转移癌,影响临床治疗[4].本文通过报道1例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误诊为宫颈管腺癌的临床诊断过程,以期为乳腺癌子宫内膜转移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符合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预后分析。结果:共发现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患者29例,占同期1 741例胃癌患者的1.7%。其中>70岁17例,占58.6%。男性25例,占86.2%。术后病理分期以早期胃癌为主(63.2%)。29例即时性双原发癌中,结直肠癌8例(27.6%),其次为食管癌7例(24.1%)。其余包括肺癌6例(20.7%),胰腺癌2例(6.9%),前列腺癌2例(6.9%),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3.4%),壶腹部肿瘤1例(3.4%),胆管癌1例(3.4%),喉癌1例(3.4%)。手术治疗组的预后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21.0个月与13.0个月, P=0.014)。 结论:胃癌合并即时性双原发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胃癌早期的患者。在合并肿瘤中,以结直肠癌为主,应重视消化系统的筛查。治疗上应尽可能对每一原发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胃异时性多原发癌合并结直肠癌前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5岁,因“便血4个月”就诊。直肠指检发现在胸膝位约6点方向触及1个大小约1 cm×1 cm半圆形肿物。入院诊断为“乙状结肠肿瘤、直肠肿瘤、左肺腺癌”。限期分别行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直肠肿瘤切除+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胸腔镜左上肺尖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及直肠病灶均为癌前病变,左肺浸润性腺癌(T1N0M0,Ⅰ期)。术后8个月复查发现原发性胃癌,并限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胃腺癌(T4aN0M0,ⅡB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同时性多原发实体瘤1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合并同时性多原发癌(SM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平顶山市新华区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院住院的12例AML合并SMPC的患者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总结。结果:12例患者中,男6例,女6例,年龄[ M(范围)]58岁(39~70岁);AML分类:12例AML患者中,按法美英分型系统(FAB)分型,M 0 1例,M 1 1例,M 2a 5例,M 2b 1例,M 3 2例,M 5 2例;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预后分层,低危组1例,中危组4例,高危组7例。实体肿瘤分类:肺癌3例,乳腺癌1例,胃癌2例,食管癌3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侵袭性葡萄胎1例,乙状结肠癌1例。诊断两种原发恶性肿瘤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0(2.6~5.6)个月。AML预后基因检测结果:共检出ASXL1、JAK2、TET2、U2AF1、ABCB1、FLT3-ITD、RUNX1、SETBPIT、TET2(SNP)、P53、IKZF1、IDH2 12种基因异常;实体瘤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共检出Her-2、EGFR、K-RAS、MSI 4种基因异常。12例患者中1例失访,2例治疗中,3例治疗结束,病情稳定,6例死亡;12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2.5(3.8~48.0)个月。 结论:AML和实体肿瘤同时发生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尚无定论,二者同时发生虽然少见但并不罕见,应同时对两种肿瘤进行积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接受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肺癌患者肺炎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接受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肺原发癌和肺转移癌患者放射性肺炎(RP)和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CI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发生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部放疗且至少接受一周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137例肺原发癌和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胸部薄层CT确定患者有无RP、CIP发生。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症状性RP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比较症状性RP发生时间与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顺序的关系。结果:137例接受胸部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肺原发癌和肺转移癌患者中有42例(30.7%)患者发生症状性RP,包括2级RP 33例(24.1%)、3级RP 6例(4.4%)、4级RP 1例(0.7%)、5级RP 2例(1.5%)。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与非同步患者的症状性RP发生率分别为40.0%(28/70)和20.9%(14/67),严重RP发生率分别为10.0(7/70)和3.0%(2/67)。137例患者中有11例(8.0%)患者发生CIP,包括2级CIP 4例(2.9%)、3级CIP 6例(4.4%)、5级CIP 1例(0.7%)。有54.5%(6/11)的CIP患者先前或者同时合并症状性RP。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 χ2=9.85, P=0.00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史( χ2=31.34, P<0.001)、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 χ2=5.88, P=0.015)、放疗总剂量( χ2=8.57, P=0.003)均与症状性RP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史( OR=9.96,95% CI为3.40~29.14, P<0.001)、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 OR=2.84,95% CI为1.15~7.00, P=0.024)、放疗总剂量≥60 Gy( OR=4.76,95% CI为1.68~13.50, P=0.003)均为症状性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胸部放疗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RP的时间[68.5 d(47.0 d,101.8 d)]早于胸部放疗后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时间[117.5 d(79.0 d,166.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54, P=0.010)。 结论:胸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的症状性RP发生率较高。COPD史、胸部放疗同步免疫治疗、放疗总剂量≥60 Gy是胸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发生症状性RP的独立影响因素。胸部放疗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RP的时间早于胸部放疗后接受免疫治疗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中心肾上腺转移瘤210例临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肾上腺转移瘤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分析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10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原发肿瘤类型、诊疗方案和预后。结果:210例患者中,男153例,女57例,年龄为(60±12)岁。瘤体最大径为(4.7±2.6)cm,范围为0.5~14.5 cm;发生于左侧84例,右侧81例,双侧44例。210例患者的原发肿瘤依次为肺癌72例,肾癌48例,肝胆管癌29例,结直肠癌18例,胃食管癌11例,胰腺癌6例,乳腺癌5例,黑色素瘤3例,其他18例。108例患者无明显不适临床症状,仅为原发肿瘤复查或常规体检时发现,102例为原发疾病相关不适症状。210例患者均无满月脸、水牛背等内分泌异常体征。原发肿瘤确诊至发现肾上腺转移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95例为与原发肿瘤同时发现,最长时间为228个月。210例患者中,术前检查203例行CT,99例PET-CT,74例B超,25例MRI。122例患者通过病史与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为肾上腺转移瘤,1例行肾上腺光子刀治疗,1例行肾上腺动脉栓塞化疗,21例行肾上腺放疗或CT引导下肾上腺射频消融术,其余为针对原发癌的全身放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88例患者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瘤,其中12例患者通过CT引导下肾上腺穿刺确诊,74例患者通过肾上腺手术确诊,2例患者经穿刺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瘤后进一步行转移瘤切除术,最终均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肾上腺转移,继续予以原发肿瘤治疗。210例患者的总生存期为(25±28)个月,其中134例未手术的患者总生存期为(23±30)个月,7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为(28±24)个月。结论:肾上腺转移瘤原发肿瘤类型在我院未手术患者以肺癌居多,而手术患者则为肾癌最多,老年男性居多,均无明显的内分泌相关特征性症状及体征。CT为有效的检查手段,辅以B超或PET诊断准确率将进一步提高,但确诊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孤立性肾上腺转移瘤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但也需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原发肿瘤类型、生物学行为及转移瘤的特点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鳞癌转移至胆总管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发性肺癌常常发生转移。肺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转移,而转移至胆总管比较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活检+胆管刷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肺鳞癌胆总管转移。患者经胆管扩张、支架置入等治疗,梗阻解除,症状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7例下咽和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咽、食管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住院进行手术的67例下咽、食管同时性MP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5例,女2例,年龄42~79岁。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决策、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采用SPSS 22.0 软件行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使用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67例患者行一期胸腔镜辅助下全喉、下咽、食管切除并管状胃重建手术38例;一期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术,二期行下咽癌扩大切除术24例;一期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并下咽癌经口激光切除术2例;一期下咽癌经口激光切除术,二期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8例次、胸腔积液3例次、气管撕裂1例次、乳糜漏1例次、腹水1例次;无吻合口瘘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前诱导化疗8例,术后转放疗科同步放化疗51例。1年总生存率82.1%,3年总生存率 55.9%。在下咽、食管同时性MPC中下咽癌分期、食管癌分期、肿瘤家族史以及重度吸烟饮酒史与预后相关(χ2值为6.602、7.422、5.932、6.236, P值均<0.05)。 结论:对于下咽食管MPC的治疗除微创手术外,尽量避免分期根治性手术,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理念是目前下咽癌同时性食管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合并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多原发恶性肿瘤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多原发恶性肿瘤(MPMTs)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筛选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合并结直肠恶性肿瘤MPMTs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间期、病灶分布、TNM分期、病理类型等信息,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共收治合并结直肠恶性肿瘤的MPMTs患者235例,占同期5 878例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4.00%。其中男154例,女81例,男女之比为1.90∶1,第一原发癌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4岁。同时性多原发癌(SC)患者90例(38.30%),异时性多原发癌(MC)患者145例(61.70%),SC患者第一原发癌诊断年龄大于MC患者(分别为65和62岁, P=0.022)。中位发病间期为13.25个月(95% CI:19.61~27.23个月),第一原发癌诊断年龄与发病间期呈负相关( r=-0.224, P<0.001)。235例患者共有结直肠恶性肿瘤病灶257个,在所有肠段均有分布,TNM分期以Ⅱ、Ⅲ期为主,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SC组和MC组患者结直肠恶性肿瘤的肠段分布、TNM分期、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肠外病灶共234个,主要分布于肺(48个)、胃(45个)、肝胆(25个)。SC患者位于胃的肠外病灶占比为32.18%(28/87),高于MC患者[11.56%(17/147), P<0.001];位于甲状腺的肠外病灶占比为2.30%(2/87),低于MC患者[10.20%(15/147), P=0.024]。 结论:约有4%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罹患2种及以上恶性肿瘤,男性略多于女性,MC患者略多于SC患者。第一、第二原发恶性肿瘤诊断年龄均主要集中在55~75岁,发病间期与第一原发恶性肿瘤诊断年龄成反比。SC、MC患者的结直肠恶性肿瘤病灶在所有肠段均有分布,病理分期以Ⅱ、Ⅲ期为主,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肠外病灶多位于肺和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杂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和肺癌的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因间断胸闷、心悸、发热入院,伴有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和肺癌的同时性多原发癌患者的诊断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入院后完善骨髓象结果显示,原始粒细胞比例0.24,粒系其他各阶段细胞比例均偏低,可见双核粒细胞及分叶不良现象。完善PET-CT发现右肺尖软组织肿块影,代谢增高,进一步完善肺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腺癌。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 3型,复杂核型,预后不良组)合并右肺腺癌(T 1N 3M x)。患者拒绝治疗出院。 结论:急性白血病和肺癌同时原发较少见,其治疗方案及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