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高位气道阻塞综合征行胎儿镜手术联合EXIT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孕妇,年龄30岁,体质量73 kg。既往有多囊卵巢综合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妊娠。孕24周彩超提示胎儿双肺体积增大,实质回声增强,胸围/腹围比例增大,膈肌低平,心胸比例减小,考虑肺发育异常,不除外高位气道梗阻。孕29周MRI提示胎儿会厌部梗阻,梗阻部位以下主气管最宽处约4.7 mm,双侧胸腔饱满,双侧膈肌变平,考虑先天性高位气道阻塞综合征(CHAOS)。考虑胎儿因气道梗阻,肺内液体积聚影响肺发育,拟行胎儿镜下胎儿气道梗阻激光切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及产后心脏手术20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心脏手术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并经多学科会诊后妊娠期及产后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转归、妊娠结局、随访等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0例妊娠期及产后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8例(40%)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7例(35%)急性主动脉夹层,4例(20%)心脏瓣膜病变,1例(5%)左心房黏液瘤。(2)20例心脏外科手术时间:早孕期3例(15%),中孕期9例(45%),晚孕期2例(10%),晚孕期剖宫产同时手术4例(20%),产后2例(10%)。9例(45%)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手术,均未发生严重产后出血。(3)除1例急性动脉夹层患者心脏外科术后1 d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及1例心脏外科手术后失访外,余18例患者均存活,其中中孕期引产1例、晚孕期胎儿宫内死亡引产1例、剖宫产分娩14例、阴道分娩2例(均为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孕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晚孕期阴道分娩)。16例活产儿中,除1例生后1 d因肺出血及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余均存活。结论:对于需要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孕产妇,应多学科合作,根据病情及孕周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严格的术后监护随访,以保证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择期全身麻醉剖宫产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全身麻醉后行剖宫产术,术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同时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结果:术后2 h、4 h、12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2.1±0.9)分、(2.2±0.7)分、(3.0±0.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1.3)分、(4.9±1.2)分、(3.9±0.8)分( t=8.946、7.854、6.246,均 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分别为(3.4±0.8)分、(3.2±0.7)分、(3.3±0.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7)分、(2.2±0.9)分、(2.5±0.8)分( t=7.235、6.130、5.953,均 P<0.05)。术后,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为(8.4±2.9)次,少于对照组的(13.1±3.7)次,镇痛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77.50% (31/40)( t=7.036,χ 2=9.347,均 P<0.05)。术后1 d、2 d,观察组静脉自控镇痛累计用量分别为(52.1±1.9)mL、(121.7±4.1)mL,均少于对照组的(63.6±2.4)mL、(146.5±5.3)mL( t=6.240、8.842,均 P<0.05),拔管质量评分为(1.3±0.3)分,低于对照组的(3.2±0.5)分( t=6.664, P<0.05)。两组拔管后10 min、胎儿取出、切皮、插管各时间点皮质醇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脐带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减少,氧分压、氧合指数明显升高,出生1 min时Apgar 评分明显升高(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可提高剖宫产产妇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母体应激反应,更好的促进母婴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沙市妇幼保健院2021年2月至10月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并行术后镇痛的初产妇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三组均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A组胎儿娩出后静脉泵入小剂量艾司氯胺酮,PCIA配方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B、C组胎儿娩出后静脉泵入等剂量生理盐水,B组PCIA配方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C组PCIA配方舒芬太尼。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术后镇痛补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B组术后48 h内VAS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术后24 h内VAS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B组术后镇痛补救率明显低于C组,术后7 d内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且术后3 d内A组产后抑郁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42 d三组产后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可协同加强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亦可降低术后早期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 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 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子宫外产时处理手术胎儿的呼吸管理经验——附20例病例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20例产前诊断存在畸形的胎儿行子宫外产时处理(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手术的呼吸管理经验。方法:2016至2018年我院收治的20例行EXIT手术的胎儿,其中颌面部淋巴管瘤5例,颈部畸胎瘤4例,肺囊腺瘤3例,胸腔积液5例,隔离肺3例。对其采用母体胎盘途径麻醉,胎头娩出后,维持胎盘循环下,全部病例均采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对胎儿进行人工气道建立,记录插管前后胎儿的血氧饱和度、胎心率,待插管成功后断脐,并抽取胎儿动脉血气。随即于产房内进行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给予3~5 cmH 2O(1 cmH 2O=0.098 kPa) PEEP支持,术中抽取血气分析,新生儿手术结束后转至NICU。 结果:(1)20例胎盘维持下胎儿处于麻醉状态,母体1.5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瑞芬太尼泵入,胎儿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51.5±4.7)%,胎心率(155.3±11.34)次/min;(2)20例胎儿的气管插管完成时间(24.20±3.43)s,声门暴露时间(3.20 ±1.12)s,1次插管成功率90%(18/20),其中2例声门暴露困难,行2次气管插管后成功;(3)使用3~5 cmH 2O PEEP支持下高频正压通气模式,可为新生儿手术期间提供良好氧合[SpO 2(92.10±3.34)%],胎儿平均住院时间(15.0±3.2)d,呼吸机维持时间(3.0±1.2)d,术后并发肺炎4例,肺不张2例。 结论:(1)避免母体过深麻醉,有效维持胎盘循环,可提供人工气道建立前的良好氧合,为胎儿提供有效麻醉;(2)可视喉镜缩短了插管时间,声门暴露良好,可提高断脐后新生儿的氧合指数;(3)使用PEEP支持下高频通气模式,为新生儿手术期间提供良好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产科麻醉的指导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二产程靶向镇痛对初产妇疼痛、分娩恐惧与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靶向镇痛对初产妇疼痛、分娩恐惧及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10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初产妇均实施程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在第二产程时给予硬膜外靶向会阴神经与骶神经镇痛,对照组给予单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局部麻醉方法镇痛。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分娩恐惧量表(childbirth attitudes questionnaire,CAQ)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以及母婴结局的差异。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前,两组产妇CA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EPDS总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观察组在产妇胎儿娩出、会阴缝合以及产后2 h的VAS评分[(4.16±1.43)分,(2.76±1.55)分,(1.38±1.05)分]均低于对照组[(5.12±1.59)分,(3.74±1.31)分,(2.38±1.07)分]( t=3.175,3.424,4.729,均 P<0.05)。产后42 d,观察组CAQ评分总分[(31.12±2.85)分,(34.40±2.97)分]、对分娩时失去控制的恐惧维度[(6.82±1.30)分,(9.16±1.56)分]、对疼痛伤害的恐惧维度[(8.22±1.31)分,(9.32±1.27)分]、EPDS [(6.74±2.35)分,(9.20±2.11)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长[32.50(22.75,46.25)min,40.00(32.75,55.00)min]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产后尿潴留率以及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第二产程靶向镇痛有助于减轻初产妇分娩疼痛、分娩恐惧及产后抑郁情绪,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