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晚期妊娠正常胎儿脐静脉内径、血流量和标化血流率正常范围以及Z-评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胎儿脐静脉内径、血流量的方法,建立正常胎儿脐静脉内径、血流量和标化血流率的参考值范围以及脐静脉内径和血流量的Z-评分。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株洲市妇幼保健院的907例正常胎儿(20~39周),收集游离段(FUV)及腹腔段(IUV)脐静脉内径(Duv)、血流量(Quv)及标化血流率(nQ=Quv/估测胎儿体重),计算不同节段脐静脉Duv、Quv和nQ的均值以及90%可信区间,并对比不同节段脐静脉的参数。最后以孕周(GA)为自变量建立Duv和Quv的Z-评分。结果:成功获得858例(94.6%)正常胎儿脐静脉Duv、Quv和nQ的均值以及90%可信区间。FUV和IUV的Duv和Quv随孕周增长而增加,以Quadratic曲线和Linear线性拟合度最高( r=0.951、0.941、0.986、0.982,均 P<0.001)。而nQ与GA呈双相模式,以Quadratic曲线拟合度最高( r=0.610、0.611,均 P<0.001)。Duv-FUV>Duv-IUV( P<0.001),nQ-FUV>nQ-IUV( P=0.001),而Quv-FUV与Quv-I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成功建立Duv和Quv的Z-评分模型,所有Z-评分呈高斯分布。 结论:脐静脉参数正常范围和Z-评分的建立有利于完善胎盘循环的评估,为不良妊娠的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选用FUV或IUV评估胎盘循环可依据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可计量储血产垫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据WHO调查统计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四分之一 [1]。近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开放,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带来的围产期出血相关并发症亦呈上升趋势 [2-3] 。其中以凶险性前置胎盘更为危险,平均失血量高达3 000~5 000 mL,为难治性大出血,危及母婴生命 [4-6]。凶险性前置胎盘临床均选择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根据出血量制定输血补液方案。目前临床常用评估出血量的方法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包括羊水的混入、大量血液渗透至切口边缘的敷料中、术中阴道出血评估无量化标准等,因此较难准确评估 [7-9]。出血量评估不准确会导致补液证据不足,若输血补液不够,则引起组织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衰竭;若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则会引起心肺功能异常,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等并发症,加速病情恶化。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剖宫产术中失血量,为补液输液提供证据基础,对确保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问题,结合临床循证,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可计量储血产垫,2016年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1621393951.0);2021年专利转化,2022年产品纳入浙江省药械采购并使用于临床,用于精确收集评估剖宫产患者术中阴道出血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限制性胎盘嵌合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限制性胎盘嵌合(confined placental mosaicism,CPM)的分子遗传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胎儿宫内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确诊的14例CPM,对胎盘标本进行分子遗传和病理学检查,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产妇年龄27~34岁,平均年龄(30.0±3.54)岁,孕周35 +1~41 +2周。4例早产,10例足月产,其中女胎儿6例,男胎儿8例。9例(9/14)出现了不良妊娠结局,其中7例为胎儿生长受限。CPM胎盘重量减轻,其中6例重量小于第10百分位数,5例重量位于第10~25百分位数之间。14例CPM胎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灌注功能障碍形态学变化,以胎盘-母体血管灌注功能障碍为主,其次为胎盘-胎儿血管灌注功能障碍。不同CPM病例嵌合染色体各异,以16-三体/单体嵌合常见,其次为7-三体和21-三体/单体嵌合。同一个CPM胎盘不同部位嵌合比例不等,脐带、胎膜、胎儿面、母体面和边缘嵌合比例波动范围为1%~70%。 结论:不同CPM病例嵌合染色体各异,同一CPM胎盘不同部位嵌合比例不等,病理形态学以灌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微血管成像评价胎盘灌注与胎儿生长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microvascular flow imaging,MVFI)评估胎盘微循环情况,并探究胎盘微血管指数(microvascular index,MVI)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9年10-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常规就诊或自外院转诊的孕24~34周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胎儿7例,按照1∶2孕周配比相同时期内正常胎儿14例作为对照组,共计21例纳入研究。应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及预估胎儿体重,观察胎盘回声并测量厚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 artery pulse index,UtA-PI)、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iddle cerebral artery pulse index,MCA-PI)和脐动脉S/D。采用MVFI显示胎盘血流,并测量微血管指数。结果:采用MVFI观察对照组(14例)和FGR组(7例)胎盘,与对照组相比,FGR组胎盘常表现为增厚、回声不均,MVI下降,UtA-PI可出现增高。两组胎儿胎盘平均M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此外,随着胎盘厚度的增加,该处MVI数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s=-0.35, P=0.065)。MVI对于FGR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100%)。 结论:MVFI可以敏感地显示胎盘微循环情况,为胎盘灌注的定量评估提供了一种直接、简便的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双胎反向动脉灌注(twin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TRAP)序列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接受RFA治疗的TRAP序列征病例,共59例。分析这些病例的手术并发症、围产儿近远期结局以及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59例患者年龄(28.4±4.0)岁,TRAP序列征初次诊断孕周为(17.0±4.1)周,其中23例(39.0%)于孕16周前诊断。(2)45例(76.2%)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双胎,5例(8.5%)为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 MCMA)双胎,4例(6.8%)为单绒毛膜三羊膜囊(monochorionic triamniotic, MCTA)三胎,5例(8.5%)为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 DCTA)三胎。54例(91.5%)为无头无心型,4例(6.8%)为部分头无心型,1例(1.7%)为无定形无心型。(3)RFA相关的母体并发症主要是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 PPROM)[25.4%(15/59)],其中7例(11.9%)早于孕28周,5例(8.5%)发生于孕28~34周。6例因PPROM导致胎儿丢失。RFA术后1周、2周、1个月内PPROM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1%(3/59)、6.8%(4/59)和10.2%(6/59)。本研究未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出血需要输血、胎盘早剥、败血症及肠穿孔等并发症。(4)术后孕期MRI随访均未发现胎儿神经系统异常。59例自RFA手术至终止妊娠的时间为(14.9±7.1)周。59例中,12例(20.3%)术后泵血胎儿丢失,47例(79.7%)继续妊娠至分娩,生后28 d均存活(包括18例早产儿和29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收住NICU,其中发生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各1例,治疗后均康复。(5)59例患者中的56例(94.9%)在孕16周后宫内干预,泵血胎儿存活率为78.6%(44/56)。3例(5.1%)在孕16周前宫内干预,泵血胎儿均存活。(6)45例MCDA胎儿中,37例(82.2%)存活,分娩孕周为38.0(26.5~41.0)周;5例MCMA中的3例存活,分娩孕周为33.5(32.0~37.0)周;9例三胎中,7例存活,分娩孕周为37.1(29.2~40.0)周。(7)59例中,23例(39.0%)RFA术中穿刺针穿过胎盘,36例(61.0%)穿刺针避开了胎盘。剔除4例术后要求引产的病例后分析发现,不论RFA手术中穿刺针是否穿过胎盘,泵血胎儿PPROM、胎死宫内及生后28 d存活等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随访至2019年12月,47例存活泵血儿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RFA是治疗TRAP序列征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泵血胎儿的围产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盘组织学用于预测极早早产儿的不良结局:挪威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胎盘病理在预测胎龄小于28周的极早早产儿不良结局中的作用。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出生于挪威西部一家医院的123例极早产单胎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阿姆斯特丹标准(Amsterdam)对胎盘进行分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伴有胎儿炎症反应或不伴有胎儿炎症反应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及母体血管灌注不良与新生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新生儿不良结局定义为围生期死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足月龄时磁共振成像的脑病理改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结果以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 CI)的形式表达。 结果: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 OR 12.2, 95% CI 1.1~137.1)。伴有胎儿炎症反应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OR 14.9, 95% CI 1.8~122.3)和足月龄时磁共振成像的脑病理改变( OR 9.8, 95% CI 1.4~71.6)相关,而不伴有胎儿炎症反应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之无相关性。唯一与母体血管灌注不良相关的新生儿结局是低出生体重。 结论:胎盘组织学对评估极早早产儿分娩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选择性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手术与Solomon手术对双胎输血综合征胎儿存活率和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选择性胎儿镜激光凝固胎盘吻合血管(fetoscopic laser occlusion of chorioangiopagous vessels, FLOC)手术与Solomon手术治疗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 TTTS)术后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的差异,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及胎儿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FLOC手术的TTTS孕妇59例,按照FLOC手术方式分为Solomon组(33例)和选择性FLOC组(26例)。对其中25例双胎均活产的孕妇的胎盘(Solomon组15个,选择性FLOC组10个)进行灌注,观察残留吻合血管类型及直径。比较2组间胎儿存活率、并发症、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类型及直径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Solomon组手术时间短于选择性FLOC组[74 min(60~90 min)与95 min(81~123 min), Z=2.906, P=0.004],但2组手术时孕周、妊娠终止孕周、手术至妊娠终止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Solomon组与选择性FLOC组相比,双胎存活率、一胎存活率、至少一胎存活率及术后双胎贫血-多血质序列征(twin anemia-polycythemia sequence, TAPS)和复发性TT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21/33)与50%(13/26), χ2=1.107;15%(5/33)与35%(9/26), χ2=3.044;79%(26/33)与85%(22/26), χ2=0.326;3%(1/33)与12%(3/26), χ2=1.368;0%(0/33)与4%(1/26), χ2=1.118; P值均>0.05]。(3)胎盘灌注结果:Solomon组与选择性FLOC组相比,残留吻合血管的胎盘的比例以及残留动脉-静脉、静脉-动脉、动脉-动脉和静脉-静脉吻合血管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15与6/10,2/8与4/15、3/8与4/15、2/8与5/15、1/8与2/15;Fisher精确概率法, P值均>0.05),但Solomon组残留吻合血管直径小于选择性FLOC组[(0.8±0.3)与(2.2±0.7) mm, t=0.764, P=0.034]。(4)术后4例发生TAPS的孕妇中,1例孕妇胎盘残留2条动脉-静脉吻合,吻合直径分别为0.54 mm和0.43 mm;1例孕妇胎盘残留1条动脉-静脉吻合,吻合直径为0.64 mm;1例孕妇胎盘残留1条动脉-动脉吻合及1条静脉-静脉吻合,吻合直径分别为1.56 mm和1.89 mm。 结论:与选择性FLOC手术相比,Solomon手术可使TTTS孕妇胎盘残留吻合血管直径减小,但并没有减少术后并发症,也没有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母亲反复妊娠丢失与子代健康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既往反复妊娠丢失不仅损害母亲的身心健康,也增加子代发生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和血液等系统疾病的风险,威胁子代的远期健康。可能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免疫、氧化应激、子宫低灌注和胎盘因素等。本文就母亲既往反复妊娠丢失与子代各系统健康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形状异常单胎胎盘130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形状异常的单胎胎盘病理学特点及对母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送检的形状异常的单胎胎盘130例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130例形状异常的单胎胎盘,包括副叶胎盘48例、双叶胎盘12例、有缘胎盘50例、轮廓胎盘13例、环状胎盘3例、膜状胎盘2例及有窗胎盘2例。(2)产妇孕周29 +5~40 +4周,51例胎膜早破,11例胎盘前置,5例胎盘早剥,15例胎盘粘连/植入,27例产后出血。(3)胎儿中有46例未足月早产,28例生长发育受限,22例宫内窘迫,1例胎儿宫内死亡。(4)胎盘大体特点:副叶胎盘表现为分叶有明显的大小差异,若两叶大小较一致,称为双叶胎盘;轮廓胎盘表现为绒毛膜板小于底板,边缘反折的胎膜有明显增厚,若未见增厚,则称为有缘胎盘;膜状胎盘大体特点为薄而大,形似薄膜;环状胎盘大体表现为空心圆柱体状、环形或马蹄形;有窗胎盘表现为近中央区有组织缺损。(5)镜下改变:以功能性形态学改变为主,常见母胎灌注不足的表现,包括绒毛梗死、远端绒毛发育不良及绒毛过度成熟等。 结论:形状异常的单胎胎盘大体表现各异,母胎灌注功能不足,可导致胎儿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或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盘病理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胎盘病理学是借助胎盘的形态学来反映孕期母体和胎儿的健康状态,而对胎盘本身疾病的诊断是次要的,其临床意义包括为产妇和新生儿的即时治疗提供依据,对可能重复出现的产科疾病进行预测,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解释和对遗传异常的提示。2016年国际胎盘工作小组制定了阿姆斯特丹胎盘共识,将胎盘病理分为绒毛膜羊膜炎、母体-胎盘灌注异常、胎儿-胎盘灌注异常和病因不明的慢性绒毛炎4个主要方面的疾病谱,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这一共识有助于病理诊断的规范,也为临床医师理解胎盘病理提供了帮助。由于胎盘病理对母、胎健康的反映是间接的,所以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临床表现和胎盘病理,才能达到对产科疾病诊疗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