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拉鲁肽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8-12周龄、健康清洁级FVB/NJ雄性小鼠3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Acute lung injury group,ALI组)和利拉鲁肽干预组(ALI+LIRA组)三组,每组12只.采用气管内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混悬液制备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气管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利拉鲁肽干预组在造模0.5 h后给予利拉鲁肽(2 mg/kg)皮下注射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肺损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肺脏病理损伤,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D,SP-D)表达;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BCA法检测总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 BALF 和肺组织中 SP-D 蛋白表达水平.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LI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BALF中总蛋白浓度、IL-6和TNF-α水平均升高,肺组织中SP-D阳性细胞数减少,分泌到BALF中SP-D和肺组织中的SP-D的蛋白表达下调(均P<0.05).与ALI组相比,ALI+LIRA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BALF中总蛋白浓度、IL-6和TNF-α水平均下降,肺组织中SP-D阳性细胞数增加,分泌到BALF中SP-D和肺组织中的SP-D的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减轻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程度,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与促进SP-D分泌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毒素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预防哮喘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提前给予脂多糖(LPS)对支气管哮喘(哮喘)预防的作用及相关免疫机制,为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前用LPS处理BALB/c背景6~8周小鼠,然后用卵清蛋白(OVA)联合铝佐剂诱导小鼠哮喘模型,阴性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分为以下4组:LPS给药1次组(LPS1组),LPS给药2次组(LPS2组),阴性对照组(NS组),OVA组。通过肺功能检测气道阻力、肺组织病理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类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Th2型细胞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IL-6)、IL-10,流式细胞术测肺组织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等方法探索LPS对哮喘有无预防作用。结果:LPS预处理小鼠在OVA诱导后,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提示炎症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肺组织匀浆IL-5、IL-6、IL-13降低,LPS2组IL-10及Treg比例增高,与O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PS通过减少Th2型细胞因子及刺激Treg细胞增殖减轻OVA诱导的哮喘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193b-3p通过靶向RORα抑制新生脓毒症大鼠的神经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93b-3p在新生脓毒症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脓毒症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2 d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脂多糖组及阴性对照组与miR-193b-3p组,每组6只。脂多糖组、阴性对照组及miR-193b-3p组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2.5 mg/kg)制备脓毒症模型,miR-193b-3p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于脂多糖注射前3 d将5 μL miR-193b-3p模拟物或阴性对照物(20 nmol/L)注入大鼠侧脑室。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miR-193b-3p组和脂多糖+miR-193b-3p组,其中miR-193b-3p组和脂多糖+miR-193b-3p组将miR-193b-3p模拟物转染入细胞内,脂多糖组和脂多糖+miR-193b-3p组细胞暴露于100 ng/mL脂多糖中孵育。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方法明确miR-193b-3p的靶基因。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特定时间点的神经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或各组PC12细胞中 miR-193b-3p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α(RORα)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共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PC12细胞中RORα的荧光强度。 结果:(1)基因芯片检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确定 RORα为miR-193b-3p的靶基因。(2)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自脂多糖注射后6 h开始明显降低,24 h时达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大鼠海马组织中 IL-1β、 IL-6、 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 miR-193b-3p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与阴性对照组[(3.23±0.92)分]相比,miR-193b-3p组大鼠脂多糖注射后48 h的神经行为学评分[(7.51±0.84)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93b-3p组大鼠海马组织中 IL-1β、 IL-6、 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 miR-193b-3p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euN(+)RORα(+)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93b-3p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euN(+)RORα(+)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PC12细胞中RORα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IL-1β、 IL-6、 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脂多糖组相比,脂多糖+miR-193b-3p组PC12细胞中RORα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 IL-1β、 IL-6、 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iR-193b-3p通过调控其靶基因 RORα在海马神经细胞中的表达,抑制新生脓毒症大鼠的神经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活化诱导标记法评价HIV-1感染者特异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HIV-1特异性CD4 +T细胞亚群功能的活化诱导标记法(activation-induced markers,AIM),从而更有效地评价HIV-1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方法:选取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及6例未感染HIV-1的健康人,分别以基于多色流式细胞术的AIM法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并探讨两种方法用于评价HIV-1感染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AIM法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中HIV-1抗原特异性PD-1 +CD25 +CD4 +T、CD69 +CD200 +CD4 +T、CD69 +ICOS + CD4 +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11/12、8/12和7/12,检测CD69 +ICOS +CD8 +T、CD137 +CD69 +CD8 +T、PD-1 +CD25 +CD8 +、OX40 +PD-1 +CD8 +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8/12、8/12、7/12、7/12。ICS法检测HIV-1抗原特异性IL-2 +CD4 +T、IFN-γ +CD4 +T、TNF-α +CD4 +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2/12、2/12、0;IFN-γ +CD8 +T、TNF-α +CD8 +T、IL-2 +CD8 +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12/12、10/12、5/12。 结论:AIM法在评价CD4 +T细胞功能方面更为敏感,可作为ICS法的补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评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梅毒螺旋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诱导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对梅毒螺旋体(Tp)的吞噬作用及Tp刺激后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方法:用Tp Nichols株作用人单核细胞THP-1来源的M0型巨噬细胞后,通过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对Tp的吞噬作用及巨噬细胞内结构的变化。Tp作用M0型巨噬细胞12 h后,继续培养24 h、48 h、72 h和6 d,分别通过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1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CD86、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CD16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 p70、干扰素γ、趋化因子配体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水平,以及M2型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Dunnett- 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Tp刺激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伸出伪足将Tp吞噬进细胞内,引起内质网肿胀、明显不规则增生和线粒体体积增大。而且,Tp刺激巨噬细胞后,继续培养24 h、48 h、72 h及6 d后巨噬细胞均高表达CD86,但低表达CD163,且24 h时上清液中IL-12 p70、干扰素γ、趋化因子配体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01),但TGF-β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吞噬Tp后内质网、线粒体结构发生变化;Tp可诱导M0型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巨噬细胞,且在6 d内不发生M1/M2型巨噬细胞再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蛋白偶联受体30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 n=24,Sham 2组 n=21)、SAH模型组(SAH组 n=24,SAH 2组 n=21)及SAH模型+G1激动剂组(简称G1组, n=24)。通过颈内动脉穿刺法进行SAH模型的构建。采用Sugawara评分评价大鼠SAH的严重性。SAH后24 h采用Garcia评分和平衡木试验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功建模24 h后,称重脑组织湿重和干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绘制伊文思蓝标准曲线,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各组GPR30、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TNF-α、IL-1β和IL-6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与SAH组相比,G1组Sugawara评分降低、平衡木试验评分和Garcia评分升高、脑含水率和伊文思蓝的渗出率均降低(均 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Sham 2组GPR30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P>0.05),建模后6、12、24、48和72 h,SAH 2组的GPR30表达量均较Sham 2组高,SAH 2组建模24 h的GPR30表达量最高,而后下降(均 P<0.05)。Sham组、SAH组与G1组三组间比较,GPR30、TLR4和NF-κB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G1组较SAH组TLR4和NF-κB表达量下降(均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小胶质细胞数目较Sham组增多,而G1组较SAH组的小胶质细胞减少。ELISA结果显示,SAH组、Sham组与G1组的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与SAH组比较,G1组的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均降低(均 P<0.05)。TUNEL法染色结果显示,SAH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较Sham组增加,而G1组较SAH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 结论:GPR30活化后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SAH后的神经元凋亡,改善SAH后早期脑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otch通路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表达和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Notch通路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表达和嗜酸粒细胞(Eos)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CRS)和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分别作为CRS组和对照组。收集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3岁)、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18~65岁)的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组织、鼻息肉,对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0~57岁)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Eos浸润情况,并将CRSwNP分为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Eos-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息肉(non-Eos-CRSwNP)。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的方法检测4组患者Notch通路受体Notch-1、Notch-2、Notch-3、Notch-4及其配体Jagged-1、Jagged-2、Delta-1、Delta-3和Delta-4的表达,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5、IL-13]、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ECP)以及Treg细胞关键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CD25 +Foxp3 + Treg细胞在4组患者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 Spearman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CRSsNP组和non-Eos-CRSwNP组相比,Eos-CRSwNP组的IL-4、IL-5、IL-13表达水平最高( F值分别为16.930、9.197、9.116, P值均<0.05);Foxp3的表达水平最低( F=2.780, P<0.05);Foxp3与ECP呈负相关( r=-0.326, P<0.05)。Eos-CRSwNP组中CD4 +CD25 +Foxp3 + Treg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CRSsNP组、non-Eos-CRSwNP组( F=13.140, P<0.01)。Notch-1、Jagged-1在Eos-CRSwNP组中表达高于non-Eos-CRSw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953、 6.380, P值均<0.05);且在鼻息肉组中Notch-1/Jagged-1与Foxp3表达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611、-0.346, P值均<0.05),与IL-4、IL-5、IL-13和ECP的表达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781、0.459,0.621、0.601,0.605、0.490,0.464、0.668, P值均<0.05);在鼻息肉组中其余Notch通路受体/配体在各组间的表达无相关性。 结论:Notch-1/Jagged-1通路异常激活可能参与调控Eos-CRSwNP中Treg细胞功能的抑制,以促进Th2型炎性反应及Eos浸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毛兰素对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毛兰素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 BCP)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例):假手术组(Sham组)、骨癌痛组(BCP组)、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CP+NS组)、骨癌痛+毛兰素低剂量组[BCP+erianin(L)组]、骨癌痛+毛兰素高剂量组[BCP+erianin(H)组]。通过大鼠右后肢胫骨骨髓腔注射10 μl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混悬液(约4×10 4个)的方法构建大鼠BCP模型,Sham组注射等体积煮沸灭活的乳腺癌细胞悬液。于造模开始后第6天至第21天,每天1次,BCP+erianin(L)组和BCP+erianin(H)组腹腔注射毛兰素,BCP+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Sham组和BCP组不进行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6、9、12、15、18、21 d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P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 PWTL)。于术后21 d痛行为学评估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胫骨和脊髓组织,H-E染色检测胫骨肿瘤细胞浸润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水平,ELISA法测定脊髓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变化。 结果:与Sham组比较:BCP组大鼠术侧胫骨H-E染色显示骨髓腔内充满肿瘤细胞,术侧后肢于术后6、9、12、15、18、21 d PMWT和PWTL降低( P<0.05),对侧后肢PMWT、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1 d BCP组大鼠脊髓GFAP水平和TNF-α、IL-6、IL-1β水平增加( P<0.05)。与BCP+NS组比较:BCP+erianin(L)组、BCP+erianin(H)组大鼠术侧后肢术后9、12、15、18、21 d PMWT和PWTL均升高( P<0.05),对侧后肢PMWT、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1 d大鼠脊髓GFAP和TNF-α、IL-6、IL-1β水平均降低( P<0.05)。与BCP+erianin(L)组比较:BCP+erianin(H)组大鼠术侧后肢术后12、15、18、21 d PMWT和术后9、12、15、18、21 d PWTL均升高( P<0.05),对侧后肢PMWT、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1 d大鼠脊髓GFAP和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 P<0.05)。 结论:毛兰素可缓解大鼠BCP,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命早期维生素D饮食对不同哮喘内型小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不同剂量维生素D饮食对不同哮喘内型小鼠模型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022年6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动物房饲养孕14 d的BALB/c小鼠,子鼠出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每组12只。维生素D充足组小鼠给予维生素D含量充足饲料,维生素D缺乏组小鼠饲料不含有维生素D。小鼠8周龄开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T2型哮喘模型,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联合臭氧暴露建立非T2型哮喘模型,每种模型各6只小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3[25(OH)D 3]水平。肺组织行HE染色,评估炎性反应评分,并计算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密度。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和IL-17A表达水平及炎症细胞计数(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 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小鼠和非T2型哮喘小鼠血清25(OH)D 3均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8.12 ± 1.72)μg/L比(26.63 ± 2.54)μg/L和(6.86 ± 1.65)μg/L比(23.81 ± 3.0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炎性反应评分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非T2型哮喘小鼠[(2.58 ± 0.49)分比(1.83 ± 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T2型哮喘小鼠炎性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密度和嗜酸粒细胞密度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20.30 ± 1.95)个/100 μm比(12.58 ± 1.04)个/100 μm和(5.25 ± 0.62)个/100 μm比(3.15 ± 0.35)个/100 μm;非T2型哮喘:(53.48 ± 5.19)个/100 μm比(33.80 ± 2.74)个/100 μm和(3.00 ± 0.29)个/100 μm比(2.17 ± 0.21)个/100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小鼠,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T2型哮喘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T2型哮喘模型小鼠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非T2哮喘模型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组内非T2型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而T2型哮喘小鼠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维生素D缺乏组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4、IL-6和IL-17A均明显高于维生素D充足组,BALF IL-10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在维生素D缺乏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4明显低于T2型哮喘小鼠,BALF IL-6和IL-17A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维生素D充足组,非T2型哮喘小鼠BALF IL-6和IL-17A明显高于T2型哮喘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维生素D参与了T2型哮喘和非T2型哮喘的不同气道炎性反应机制,这种影响可能对非T2型哮喘作用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雷公藤多苷对CVB3诱导的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苷对B组柯萨奇病毒3(Coxsackievirus B group 3, 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细胞学实验观察雷公藤多苷对CVB3感染HeLa细胞模型的影响;建立CVB3诱导的Balb/C小鼠VMC模型,根据雷公藤多苷灌胃给药剂量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高剂量组(20 mg/kg)、中剂量组(10 mg/kg)、低剂量组(5 mg/kg)]。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 HE)检测不同剂量药物作用下,动物模型心肌组织的病变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利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不同药物剂量组外周血心肌酶表达水平,并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型的凋亡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不同剂量组心室肌组织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Balb/C小鼠VMC模型,雷公藤多苷治疗显著缓解CVB3引起的小鼠心肌免疫浸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雷公藤多苷显著增加VMC小鼠外周血CD4 +T淋巴凋亡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26±1.92)% ,(19.07±1.85)%,(20.92±3.30)%比(8.28±1.13)%, F值分别为19.06、148.64、78.46,Bonferroni校正 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雷公藤多苷对CD8 +T淋巴细胞凋亡比例也起到显著抑制作用[(16.65±2.30)%比(8.83±1.81)%, F=42.88,Bonferroni校正 P<0.05],低、中剂量雷公藤多苷增加VMC小鼠外周血CD8 +T淋巴凋亡比例不明显( P>0.05)。中、高剂量药物组VM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在ConA刺激下,淋巴细胞增殖率均低于对照组[(0.76±0.05),(0.75±0.04)比(0.87±0.07), F值分别为10.38、16.09,Bonferroni校正 P值均<0.05]。此外,雷公藤多苷治疗在病毒感染第10天对VMC小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2和IL-17等促炎因子表达产生抑制作用,20 mg/kg剂量雷公藤多苷组TNF-a、IL-6、IL-12、IL-17在VMC模型心室肌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20%、43%、27%、43%( t值分别为2.55、3.72、9.00、5.10, P值均<0.05)。 结论:雷公藤多苷对CVB3诱导的小鼠VMC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保护作用;雷公藤多苷对VMC的治疗机制可能并不是抑制CVB3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感染损伤,而是与改变机体免疫状态、抑制宿主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密切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