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EHE 2例,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分析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YAP1-TFE3融合EHE,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26、16岁,均为多发骨病变。例1位于右侧髂骨、髋臼及股骨大转子,例2位于左股骨远端、髌骨、胫腓骨、距骨及跟骨。2例除均可见到典型的EHE形态外,还可观察到丰富、具有嗜酸性胞质的细胞,实性片状生长,伴血管腔结构形成,细胞核具有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标本均表达CD31、CD34、ERG、Fli1、F8等血管标志物,例2个别细胞EMA阳性,均不表达其余上皮标志物,CAMTA1均不表达,TFE3均为核表达,FISH检测2例均检测到TFE3分离信号,无CAMTA1分离信号。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YAP1(第1号外显子)-TFE3(第4号外显子)融合。结论: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中度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结合TFE3核表达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的研发和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发新型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其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00例健康志愿者胫腓骨和踝关节螺旋CT数据,测量国人后踝解剖学参数,结合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制作新型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进行体外匹配性验证。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该新型接骨板与3.5 mm皮质骨螺钉及1/3管型接骨板经力学加载后后踝骨折面的相对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及置入物Von Mises应力峰值及分布。结果:利用胫腓骨和踝关节螺旋CT数及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生产的新型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与胫骨后踝匹配良好,解剖贴服。影像解剖学测量显示,后踝宽度四分位数 Q1、 Q2、 Q3分别为19.4、26.6、35.0 mm,相应踝关节CT三维重建模型对应小、中、大3种型号后踝基础接骨板。有限元分析显示:在不同加载方案下,新型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时,骨折面Von Mises应力较3.5 mm皮质骨螺钉和1/3管型接骨板更低,内置物最大Von Mises应力较3.5 mm皮质骨螺钉和1/3管型接骨板更低,但不同固定方式间骨折面位移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新型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与后踝匹配良好,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可实现后踝骨折坚强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分子标志物联合Caprini评分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的指标模型。方法:对2019年5月至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年龄≥18岁;下肢骨折包括髋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远端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踝关节骨折和足部骨折。创伤患者在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424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中,56例在术前诊断为DVT;在非DVT患者中挑选与DVT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相匹配的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常规凝血试验和血栓分子标志物,如D-二聚体、纤溶酶-ɑ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复合物(tPAIC)等,并计算Caprini评分。将DVT患者和非DVT患者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创伤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创伤后DVT风险的效能。结果: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的tPAIC水平和Caprini评分明显大于非DVT患者( P值分别为0.036和0.016)。D-二聚体、PIC、Caprini评分是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新指标:预测因子 = 0.098×D-二聚体(mg/l FEU)+(-0.564)×PIC(μg/ml)+0.233×Caprini评分。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1。 结论:预测因子,由D-二聚体、PIC和Caprini评分计算而得,可较综合地涵盖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未发生DVT患者之间各类危险因素的变化,能较好地预测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L1A2新发突变致骨发育不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孕妇,G2P0,26岁。第一胎为胚胎停育,未行相应基因检测。胎儿父亲31岁,体健。父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近亲结婚。孕妇自诉孕早期未见异常,无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药物服用史,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孕17 +5周于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产检B超示:单胎,可见胎心搏动;胎儿双顶径长约40 mm,头型呈"草莓"头,腹围110 mm,胎儿双下肢始终处于屈曲状态,肱骨长约15mm,股骨长约14 mm,足底长约2.0 cm。股骨长/足底长约为0.73。双足与胫腓骨曲度异常(见图1)。产检B超提示符合骨发育不良声像图表现(致死性骨发育不良不除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98例儿童滑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并总结我国儿童滑雪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63.3%,62/98),女36例(36.7%,36/98);患儿平均年龄为9.8岁,范围在4.4~14.0岁;单板滑雪运动致伤患儿51例(52.0%,51/98),双板滑雪致伤患儿47例(48.0%,47/98)。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总结儿童冰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98例患儿中,软组织损伤15例(15.3%,15/98),以膝关节扭伤(33.3%,5/15)及大腿损伤(20.0%,3/15)最为多见;骨折83例(84.7%,83/98),以胫腓骨干骨折(38.6%,32/83)和尺桡骨远端骨折(20.5% ,17/83 )发生率最高。单板滑雪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腕关节周围(27.5%,14/51)及小腿(27.5%,14/51),而双板滑雪以小腿损伤最为常见(40.4%,19/47)。35.7%(35/98)的患儿因不慎摔倒受伤,19.4% (19/98)的患儿因装备型号不匹配受伤,6.1 % (6/98)的患儿因雪板脱离装置失效受伤,其余受伤原因包括操作不熟练、被人撞伤、跨级别滑雪及疲劳。15例软组织损伤患儿中,1例(6.7%,1/15)患儿因大腿软组织裂伤行清创缝合,其余保守治疗。83例骨折患儿中,11例(13.3%,11/83)患儿接受手术治疗;24例(28.9%,24/83 )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固定;47例(56.6%,47/83)接受原位石膏或支具固定;1例(1.2%,1/83)患儿予制动休息观察。结论:我国儿童滑雪伤与传统滑雪国家报道的临床特征整体类似,但又具备自身特点:①我国儿童参与单板运动比例较高,上肢伤比例相对较高;②整体运动水平相对较低,体验式滑雪受伤比例较高;③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外伤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9例胫骨下段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诊疗与影像特点。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9.7岁。车祸伤3例,运动损伤6例。8例为闭合性骨折,1例为开放性骨折。2例患儿出现漏诊,其中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胫骨下1/3骨干骨折8例,下1/3合并胫骨远端骨骺骨折1例。X线片表现上,9例患儿胫骨骨折线走行均为外上斜向内下;除3例腓骨青枝骨折,6例腓骨骨折线为前高后低,外高内低。术后随访以胫腓骨X线评价骨折复位与愈合情况,以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例采取石膏外固定,5例采取手术固定胫骨(4例髓内钉,1例髓内钉联合克氏针),腓骨骨折均未采取内固定,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范围为12~24个月。腓骨近端及胫骨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骨折再移位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患儿在伤后2个月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后评价标准,其中优8例,良1例。结论:儿童胫骨下段斜形骨折有漏诊腓骨近端骨折可能,应仔细检查,选择恰当的拍片部位以减少漏诊。治疗上以复位固定胫骨为主,腓骨骨折一般无需手术内固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收治的8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34.8±16.1)岁,年龄范围20~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n=32)和观察组( n=50),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有限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8.35±15.14) min高于对照组(79.26±13.22) min,失血量(120.53±41.66) mL及愈合时间(16.84±5.07) 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9±56.60) mL、(19.48±5.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5、7.76、2.20, P<0.05)。观察组术后ESR(18.91±2.70) mm/h、CRP(39.20±3.13) ng/L、WBC(7.04±1.12)×10 3/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7.36±3.28) mm/h、(45.63±4.06) ng/L、(11.06±1.51)×10 3/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7、7.63、12.95, P<0.05)。观察组优良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5%(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相较于有限内固定而言具有愈合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降低患者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医三联护理联合规范化疼痛管理在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管理联合中医三联护理对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患肢疼痛、肿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由同一组医师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均给予自控硬膜外镇痛技术进行基础镇痛并实施规范化疼痛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三联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肿胀指数、术后康复速度、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1、3、7 d时视觉模拟疼痛程度评分量表(VAS)评分和肿胀度低于术前1 d,且观察组术后1、3 d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3、7 d时的肿胀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联合中医三联护理用于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干预有利于减轻术后患肢疼痛和肿胀,加快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3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7例、46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并无差异[(42.2±5.4)min和(43.3±5.7)min, t=0.953, P=0.343],观察清醒时间[(11.2±2.6)min和(14.5±2.8)min, t=5.714, P<0.001]、术中输液量[(415.6±27.5)ml/L和(686.6±36.3)ml/L, t=40.626, P<0.001]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各时点切皮时、上固定物、手术结束时、术后30 min血压、呼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糖、白介素-6(IL-6)、血清皮质醇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3%、对照组为15.22%( χ2=5.07, P<0.05)。 结论:创伤胫腓骨骨折老年患者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指标较稳定,应激反应轻,不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儿童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病例资料。测量手术前、取内固定时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胫腓骨X线片上测量双侧胫骨长度差值,测量胫骨干近端轴线和胫骨干远端轴线的成角度数(胫骨骨干角),观察有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胫骨骨折、骺板骨桥、伤口愈合不良、软组织激惹等并发症。评估正侧位X线片上胫骨成角矫正效果、术前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记录内固定留置时间、畸形矫正速率。结果:共15例纳入研究,男10例,女5例;左侧12例,右侧3例,合并腓骨假关节3例。手术时年龄(49.27±23.29)个月。15例均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所有患儿矫正效果满意,内固定留置时间为(24.13±7.26)个月。胫骨成角畸形正位X线片平均矫正速率每月(0.77±0.09)°。1例出现U型钉松动移位、切割骺板,但无骨桥形成,予以再次手术更换U型钉。无一例感染、内固定断裂、胫骨骨折、骺板骨桥、伤口愈合不良、软组织激惹等其他并发症。正位片骨干角术前(29.72±6.87)°、取内固定时为(10.58±3.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位片骨干角术前(17.95±9.56)°、取内固定时为(14.29±5.49)°,两者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双侧胫骨长度差异(0.79±0.54)cm、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1.39±1.91)cm以及术前、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矫正速率高,损伤小,矫形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能预防胫骨骨折;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