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用于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辅助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辅助镇痛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患者.本实验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非劣性实验设计,计算出试验所需最低样本量为103例/组,按照10%的脱落失访率,估算每组例数为116例,确定总样本量为232例,将232例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组(OXY组,n=116)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组(DEX组,n=116).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48 h运动状态下(即患者非静止状态)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次要观察指标为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术后Ramsay镇静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术中肿瘤切除、术后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满意度.结果 与OXY组相比,DEX组患者术后48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低于OXY组(P<0.01),围手术期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P<0.01).DEX组患者术后镇静效果优于OXY组(P<0.01);DEX组患者术中及拔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较低(P<0.01);DEX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OXY组,满意度高于OXY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开放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辅助镇痛镇静的作用,可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制腹腔引流管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护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胰头癌、胆总管中下段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新的标准术式[1].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3%~45%[2],因胰液对周围组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导致腹腔感染、出血等,严重时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术(SADI-S)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与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相比,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操作相对简单,且两种术式对肥胖及其代谢病的疗效相当。本中心报道国内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患者为27岁男性,身高180 cm,体质量140 kg,腰围125 cm,体质指数43.2 kg/m 2。入院诊断:脂肪肝、重度肥胖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手术,通过阑尾确定回盲部,从回盲部逆行测量共同通道,距回盲部300 cm处进行标记并悬挂远端。在34 Fr支撑管的引导下行胃袖状切除。切断十二指肠球部后将十二指肠近端与回肠标记处行端-侧吻合,将胃切缘与大网膜加固缝合,经口注入亚甲蓝后未见漏出,于吻合口和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为24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 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 d且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为80.21%。术后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等指标均明显下降,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均完全缓解。提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洪氏胰肠吻合一针法"理念的改良胰胃吻合在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将基于"洪氏胰肠吻合一针法"理念的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4例采用改良胰胃吻合手术的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18~70岁。总结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9例,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1例,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腹腔镜手术胰胃吻合时间(15.4±1.0)min,开腹手术胰胃吻合时间(9.1±0.5)min。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A级胰瘘2例(4.55%)、胃排空障碍7例(15.91%),无B、C级胰瘘、胆瘘、胃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将改良胰胃吻合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安全可靠,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外神经丛影像特征在预测胰头导管腺癌术后早期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评估胰外神经丛影像特征对预测胰头导管腺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共纳入73例胰头导管腺癌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2例,年龄(66.1±9.0)岁。采用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复发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分为两组:复发组( n=26)和无复发组( n=47)。比较两组胰外神经丛走行区索条或软组织密度影、胰外神经丛走行区门静脉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差值、肿瘤最大径以及区域淋巴结肿大情况。 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胰外神经丛走行区出现索条或软组织密度影者的比例分别为80.8%(21/26)和51.1%(24/47),胰外神经丛走行区门静脉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差值≥15 HU者的比例分别为50.0%(13/26)和25.5%(12/47),肿瘤最大径≥25 mm者的比例分别为80.8%(21/26)和57.4%(27/47),区域淋巴结肿大≥3个者的比例分别为例65.4%(17/26)和31.9%(15/47),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胰外神经丛走行区门静脉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差值≥15 HU( OR=3.609,95% CI:1.099~11.855)、区域淋巴结肿大≥3个( OR=4.665,95% CI:1.400~15.545)的胰头导管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升高(均 P<0.05),这两个因素联合预测胰头导管腺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48,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48.9%( P<0.001)。 结论:胰外神经丛走行区门静脉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差值≥15 HU、区域淋巴结肿大≥3个是预测胰头导管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CT增强图像测量胰外神经丛走行区CT值变化结合区域淋巴结肿大情况,可为胰头导管腺癌患者提供术前预测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支撑管致空肠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腺、壶腹、十二指肠等良、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胰瘘是PD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术后胰瘘,术中常在胰肠吻合口放置胰管支撑管。近年来对胰管支撑管带来的相关并发症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报道1例胰腺囊腺瘤患者PD后4年发生空肠穿孔,并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为PD手术放置胰管支撑管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端胆管癌手术预后评价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远端胆管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1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连续123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51例,年龄(64.9±9.2)岁,年龄范围29~8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远端胆管癌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P25, P75)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1)围手术期情况:本组1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6例,围手术期病死率4.9%。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3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6%。(2)随访情况:1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8.4%,中位随访时间41.0个月。患者总体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2.7个月,术后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8%、50.5%、35.5%、30.2%。(3)影响远端胆管癌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 RR=1.470,95% CI:1.028~2.101)、门静脉系统侵犯( RR=2.020,95% CI:1.012~4.035)和肿瘤分化程度( RR=1.735,95% CI:1.195~2.520)是影响远端胆管癌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远端胆管癌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术前CA19-9水平、门静脉系统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全胰腺切除术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全胰腺切除术(TP)对胰头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并筛选出2010年至2016年间3 676例胰头癌患者,其中3 559例行PD(PD组),117例行TP(TP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混杂因素,最终PD组与TP组各117例匹配成功。应用Kaplan-Meier曲线观察匹配前和匹配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及癌症特异生存率,利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评估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匹配前PD组3 559例患者1、3、5年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2.8%、35.1%、24.9%,中位生存时间为23.89个月;TP组117例患者分别为67.9%、29.4%、26.1%和21.5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匹配后,PD组117例患者1、3、5年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7.8%、44.5%、31.8%,中位生存时间为31.50个月,显著优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总体生存率与癌症特异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及癌症相关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D的生存获益显著优于TP,临床上对胰头癌患者行TP治疗需慎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在地市级医院常规开展LPD的可行性和安全性。1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时间(351±42)min,术中出血量(280±212)ml,术后住院天数(16±8)d;7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其中血管楔形切除5例,肠系膜上静脉节段切除、端端吻合1例,肠系膜上静脉节段切除、人工血管重建1例。术后32例(20.5%)发生并发症,8例患者发生了两种并发症,再手术7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果表明掌握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能,术中精细操作,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在地市级医院常规开展LPD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对性并发症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并发症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并发症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临床住院情况、术后疼痛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临床住院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围术期可给予针对性并发症护理干预,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其疼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