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管支撑管致空肠穿孔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腺、壶腹、十二指肠等良、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胰瘘是PD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预防术后胰瘘,术中常在胰肠吻合口放置胰管支撑管。近年来对胰管支撑管带来的相关并发症报道越来越多。本文报道1例胰腺囊腺瘤患者PD后4年发生空肠穿孔,并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为PD手术放置胰管支撑管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浅谈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的技术要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方法众多,本团队认为胰肠吻合形成"窦道愈合"有助于减少胰液外渗及肠液反流。纤维层愈合以机械连接为基础,其连接形式多种多样。本团队总结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来的经验,采用改良的"双针胰肠吻合法"并配合"变径可测量引流导管"支撑胰管,在胰肠吻合口形成"窦道愈合",现将技术要点及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限制性胰腺切除加胰管原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行限制性胰腺切除加胰管原位修复重建术的3例胰腺颈体部良性/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41~59岁。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标本均经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结果与术前诊断相符。1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余2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死亡病例,无术中输血病例。3例患者术后均有B级胰瘘,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腹部CT,2例患者胰管支撑管脱落,1例胰管支撑管在位通畅,胰腺连续性均良好,术区均未见积液。截至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新发糖尿病,无脂肪泻等消化不良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主胰管分型及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主胰管分型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12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朝阳市中心医院、山东莒县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滨州市中心医院和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技术的51例L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胰腺断端主胰管的可视性、位置及直径,将主胰管分为Ⅰ型、Ⅱ型、Ⅲa型和Ⅲb型。观察每个主胰管分型的病例数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结果:51例患者实施LPD均获得成功。51例LPD中,男性占56.9%(29/51),女性占43.1%(22/51),年龄为31~88岁。胰腺断端主胰管的类型:Ⅰ型7例(13.7%),Ⅱ型39例(76.5%),Ⅲa型2例(3.9%),Ⅲb型3例(5.9%)。根据不同的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均成功找到主胰管并插入支撑引流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根据主胰管分型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有助于提高找到主胰管并置入支撑引流管的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隔离式胰肠引吻术在中晚期胰腺癌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7例胰腺癌行“隔离式胰肠引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均顺利行隔离式胰肠引吻,其中胰管内引流5例,胰管外引流2例;术后生化瘘4例(外引流1例)、B级胰瘘2例(外引流1例)、C级胰瘘1例,B级胰瘘经过充分腹腔引流及冲洗引流后好转,C级胰瘘患者术后第11天因腹腔出血接受二次手术治疗。2例胰管外引流病例支撑管分别在术后1和1.5个月拔除。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本研究显示“隔离式胰肠引吻”式胰肠吻合技术操作相对安全简单,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时的补救手术,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胰肠吻合方式来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准联合综合策略防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腹部外科的大手术,风险高,操作复杂。其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胰瘘是导致PD后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其复杂性和难治性成为目前胰腺外科的首要难点。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基于精准+综合的治疗观点,总结吻合方式优化、胰管支撑管联合外引流、手术区域置管、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使用、全程化营养支持等PD后胰瘘的防治措施,旨在为改善PD后胰瘘的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多点引流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多点引流法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2020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移植术后因胆道并发症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的125例患者。按EXCEL产生随机数字进行随机化分组: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简称ERBD组)67例和ERBD联合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简称改良多点引流组)58例,再随机将改良多点引流组分成两组:鼻胆管引流1周后经内镜予以贴近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剪断(改良1组)31例,鼻胆管引流2周后经内镜予以贴近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剪断(改良2组)27例。比较ERBD组、改良1组和改良2组术后2周内血清学指标变化,分析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ERCP术后1 d、7 d、14 d患者血清学指标均有改善,且改良多点引流组患者更为明显;术后2周,改良2组血清学指标改善情况更优于改良1组。ERBD组近期并发症胆管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的发生率高于改良1组[32.84%(22/67)比12.90%(4/31),46.27%(31/67)比19.35%(6/31),20.90%(14/67)比3.23%(1/31), P均<0.05]及改良2组[32.84%(22/67)比11.11%(3/27),46.27%(31/67)比22.22%(6/27),20.90%(14/67)比3.70%(1/27), P均<0.05]。ERBD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反复胆系感染、黄疸的发生率高于改良1组[58.21%(39/67)比35.48%(11/31), P=0.036;49.25%(33/67)比25.81%(8/31), P=0.027]及改良2组[58.21%(39/67)比11.11%(3/27), P<0.001;49.25%(33/67)比25.93%(7/27), P=0.038);改良1组患者反复胆系感染的发生率高于改良2组[35.48%(11/31)比11.11%(3/27), P=0.030]。 结论:肝移植术后因胆道并发症经ERCP行多点引流并留置鼻胆管可有效降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能促进血清学指标的恢复,建议鼻胆管留置2周后改造成内置管继续支撑引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08-2021年南京市高淳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南京市高淳区2008年1月 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年户籍居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高淳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利用2008-2021年高淳区户籍人口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资料.采用Joinpoint 4.9.1.0回归分析高淳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简略寿命表计算人均期望寿命及其变化,利用Arriaga分解法估计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 2008-2021年高淳区居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年均粗死亡率为111.99/10万,中标率为58.24/10万,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6.78%,P<0.05),男性高于女性(79.83/10万vs.35.65/10万),且下降速度快于女性(男性AAPC=-7.84%,女性AAPC=-5.59%,均P<0.05),胃癌、食管癌、胆囊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以10.11%、9.94%、4.62%的速度下降(均P<0.05).2008-2021年南京市高淳区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 8.11岁,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降低使期望寿命增加1.37岁,胃癌、肝癌、食管癌、胆囊癌对期望寿命呈"正向贡献",累计增加1.43岁,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对期望寿命呈"负向贡献",累计减少0.07岁.结论 2008-2021年高淳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呈下降趋势,对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长起到积极作用,需重点关注胃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镜超声检查术致十二指肠巨大穿孔内镜下荷包缝合修补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5岁,因"间断上腹痛2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以上腹正中及右上腹部为主,疼痛呈阵发性隐痛,伴腹胀,进食后腹胀明显,无明显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自服药物治疗,1周前腹痛症状加重,为进一步治疗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家族性肿瘤性疾病史.入院体检:脐周压痛,无反跳痛,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121.0 U/L,余无异常.增强CT及MRCP示肝右叶小囊肿,胰头区囊样占位.为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层次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检查.超声内镜下见十二指肠乳头形态正常,小肠壁水肿,乳头周边一巨大憩室,胰腺整体形态正常,呈稍高回声,局部有少许点状小钙化斑,胰管走向形态无明显异常,见胰腺头部2个无回声病变,边缘光整.退镜过程中术者感觉内镜支撑力消失,有落空感,怀疑出现穿孔,立即更换Q260J直视镜进镜至十二指肠球部发现十二指肠破裂穿孔(图1),大小约2.0 cm×2.0 cm.立即退出直视镜,在Q260J直视镜前端安装透明帽,采用乐奥尼龙圈(Loop?30)和奥林巴斯钛夹(HX?610?135L)于单腔镜下荷包缝合穿孔部位(图2),并予组织胶喷洒闭合创面(图3).创面闭合后用20 G穿刺针于中上腹穿刺排出腹腔多余气体,留置胃肠减压管.术毕患者安返病房,予心电监护、禁食、抗炎、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发热,体温38.3℃,血常规示白细胞11.35×109/L,全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术后第2天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7.5℃,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6.90×109/L,腹痛症状有所缓解,有排气.随后体温恢复正常,腹部不适症状逐渐减轻.术后第8天上、中消化道碘油造影未见消化道穿孔影像学表现(图4).术后第11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胰管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相关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2月的有关在PD术中比较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研究,对每个试验进行评估并且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458例患者,其中227例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231例为非引流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总体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RR=0.57,95%CI=0.40~0.82,P=0.002),且主要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率(RR=0.57,95%CI=0.38~0.85,P=0.006)以及主要对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有效(RR=0.55,95%CI=0.37~0.82,P=0.003),此外,在行导管黏膜吻合术患者中,胰管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也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42,95%CI=0.22~0.80,P=0.008).胰管支撑外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79,95%CI=0.64~0.98,P=0.03).两组患者在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腹腔积液、伤口感染与总体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胰管支撑外引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PD术后胰瘘及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