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PACU患者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非胸外科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免疫系统疾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和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收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用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PACU停留时间。根据PACU气管拔管后10 min时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和非中重度疼痛组(VAS评分≤3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698例患者,静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46.70%,动态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54.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女性、食管癌根治术、纵膈手术和肋骨/胸骨手术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年龄增加、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神经阻滞和右美托咪定是胸科手术患者PACU中重度疼痛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在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胸神经(PECS)Ⅰ型阻滞对机器人辅助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DCAB)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2月—2022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择期RADCAB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SAPB联合PECS Ⅰ阻滞组(SP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SP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PECS Ⅰ型阻滞。记录2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2 h(T 1)、4 h(T 2)、12 h(T 3)和24 h(T 4)静息状态及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中及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补救镇痛时间、补救镇痛率、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C组术中转为开胸手术1例剔除观察。2组患者T 4静息状态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SP组患者T 1~T 3静息状态疼痛VAS评分[(2.2±0.7)分、(2.7±0.5)分、(3.1±0.5)分]均低于C组[(4.0±0.6)分、(3.7±0.5)分、(3.7±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80、7.40、4.04, P值均<0.001);T 1~T 3咳嗽时疼痛VAS评分[(2.9±0.7)分、(3.4±0.6)分、(3.5±0.6)分]均低于C组[(5.1±0.4)分、(4.6±0.6)分、(4.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44、8.33、3.98, P值均<0.05)。SP组患者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09±13)μg和(62±10)μg,均低于C组[(146±21)μg和(72±10)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1、3.74, P值均<0.001)。SP组患者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为(4. 4±2.1)次,低于C组的(8.4±1.9)次;首次补救镇痛时间为术后(18.2±3.1)h,大于C组的(8.0±1.7)h;补救镇痛率为26.7%(8/30),低于C组的82.8%(2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7、11.90, χ2=18.70, P值均<0.001)。SP组患者拔管时间为术后(4.4±1.3)h,ICU停留时间为(44.7±10.7)h,均低于C组[(5.4±1.5)h和(54.6±9.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3.71, P值均<0.001)。SP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3%(4/30),皮肤瘙痒发生率为3.3%(1/30),肺不张发生率为3.3%(1/30),均低于C组[41.4%(12/29)、27.6%(8/29)和27.6%(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4.97、4.97, P值均<0.05)。 结论:超声引导SAPB联合PECS Ⅰ型阻滞能够为RADCAB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 M( Q1, 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 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 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 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 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肋间筋膜阻滞-胸部神经Ⅱ型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胸部神经Ⅱ型(PECSⅡ)阻滞-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4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40~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3):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组(P+G组)和PIFB-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组(P+P+G组)。患者于预麻间分别在超声引导下PECS Ⅱ阻滞(P+G组)和PIFB联合PECS Ⅱ阻滞(P+P+G组),随后入室,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采用七氟烷、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行麻醉维持。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采用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维持静态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P+G组比较,P+P+G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 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而言,PIFB-PECS Ⅱ阻滞-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麻醉优化策略: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0~24 kg/m 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 9和T 11胸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PACU期间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0.10 mg/k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 0)、CO 2气腹建立后(T 1)、手术30 min(T 2)和术毕(T 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于T 0、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Navio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CD4 +和CD8 +细胞百分比,计算CD4 +/CD8 +比值。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PACU停留时间。 结果:与G组比较,T+G组T 1-3时血浆Cor和NE浓度降低,T 3,4时CD3 +、CD4 +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 +比值升高,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和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缩短( P<0.05)。2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作为有助于改善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麻醉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腹肝脏手术术后镇痛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与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 TAPB)在开腹肝脏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开腹肝脏手术的患者60例(手术切口均为经典反"L"型切口),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TP组)和多点肋缘下TAPB组(TA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TP组行双侧T 7-T 8和T 8-T 9 TPVB, TA组行双侧肋缘下和经典肋缘与髂前上棘之间的TAPB,共4个阻滞点。记录并比较两组阻滞操作时间,记录切皮前(T 0)、切皮后(T 1)、上腔静脉阻断时(T 2)、肝切除时(T 3)、缝皮时(T 4)的MAP和心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入量、瑞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即刻(患者拔管苏醒后,可进行正常语言交流)、术后2h、术后6h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记录术后6h内给予阿片类药物的例数、术后第1次给予阿片类药物的时间。 结果:TA组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TP组( P<0.05)。两组患者T 0时MAP和心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在T 1、T 3、T 4时TP组的MAP和心率均低于TA组( P<0.05)。TP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术后PACU停留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2h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也明显少于TA组( P<0.05),但术后第1次给予阿片类药物的时间,TP组长于TA组( P< 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开腹肝脏手术中,TPVB较多点肋缘下TAPB能提供更加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供更完善的围手术期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PACU-LOS延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全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PACU-LOS)延长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全麻食管癌根治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PACU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不限,年龄40~80岁,ASA分级Ⅰ-Ⅲ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吸烟史、饮酒史、非胸外科手术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贫血、呼吸系统疾病、麻醉药物剂量、术前神经阻滞情况、术中阿片类药物和右美托咪定用量、手术方式(开胸/腔镜)、手术时间、血管药物使用情况、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情况、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收集PACU气管拔管时间、气管拔管后10 min静态VAS评分、PACU期间补救镇痛药物用量、气管拔管后低氧血症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根据PACU-LOS将患者分为PACU-LOS正常组(PACU-LOS≤2 h)和PACU-LOS延长组(PACU-LOS>2 h)。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ACU-LOS延长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采用Hosmer-Lemshow拟合度检验评估模型一致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43例患者,术后PACU-LOS延长发生率1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OR=4.900,95% CI 2.512~9.556)、年龄65~74岁( OR=22.154,95% CI 6.736~73.003)、气管拔管时间延长( OR=1.214,95% CI 1.174~1.256)和气管拔管后低氧血症( OR=4.891,95% CI 2.167~11.039)是全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PACU-LOS延长的危险因素( P<0.05);术前神经阻滞( OR=0.358,95% CI 0.190~0.672)是食管癌根治患者PACU-LOS延长的保护因素( P<0.05)。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7(95% CI 0.925~0.963),灵敏度为0.878,特异度为0.906;采用验证集对预测模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内部验证,曲线下面积为0.942(95% CI 0.895~0.942, P<0.001),约登指数为0.784。列线图预测模型经Hosmer-Lemshow检验, P<0.001,可视化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946。 结论: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龄增加、气管拔管时间延长和拔管后低氧血症是PACU-LOS延长的危险因素;术前神经阻滞是保护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全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PACU-LOS延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8.0~26.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0.25%罗哌卡因组(A组)、0.375%罗哌卡因组(B组)和0.5%罗哌卡因组(C组)。A组、B组和C组分别注入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术前(T 0)、给药后30 min(T 1)、4 h(T 2)、6 h(T 3)、8 h(T 4)、10 h(T 5)和12 h(T 6)时,采用M型超声测量不同呼吸位的膈肌活动度,应用便携式肺量仪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用力肺活量(FVC)。记录T 1-6时膈肌麻痹发生情况。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镇痛,记录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记录给药后24 h内心血管事件、局麻药中毒、霍纳综合征、气胸、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B组T 1-3时平静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2-5时深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2,3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C组T 1-6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1-4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T 1时FEV 1%和FVC%下降,T 2时FVC%下降,B组和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或0.01);与B组比较,C组T 4-6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 1-6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 2-4时平静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 P<0.05),T 3-4时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T 1时FEV 1%和FVC%下降( P<0.05)。3组术后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和给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25%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手术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全麻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全麻乳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择期首次行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8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25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2):常规组(R组)和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组(PS组)。R组麻醉诱导和术后PCIA镇痛药为舒芬太尼;PS组麻醉诱导和术后PCIA镇痛药为艾司氯胺酮,在麻醉诱导后于超声引导下行Ⅱ型胸神经阻滞,其余用药2组均相同。于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30 min、术后6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时记录镇静/警觉评分(OAA/S评分)。于术前1 d和出院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时术者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R组比较,PS组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30 min时OAA/S评分升高,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出院时HADS评分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降低,术者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P<0.05)。 结论:Ⅱ型胸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可优化麻醉效果,缓解术后早期焦虑抑郁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胸科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期行胸科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记录病人年龄、性别、学历、ASA分级、晕动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指标;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前地塞米松、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用量和术后PCIA、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和止吐药使用情况;根据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分为PONV组和非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呕吐,将PONV组分为恶心组(PON组)和呕吐组(PO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胸科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791例病人,PONV组144例,非PONV组3 647例。PONV发生率3.80%;POV组38例,POV发生率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晕动症、女性、肺楔形切除术、术后PCIA和术后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增多是胸科手术病人PONV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其保护因素;晕动症、女性和高血压病史是胸科手术PONV病人发生呕吐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