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应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方案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桐城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后行ACT方案化疗的6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同期本院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于术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应用定量实时聚合酶联反应法测定血清中miR-137、miR-140的相对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状态。所有乳腺癌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3年,根据患者病历和随访结果记录术后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时间。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及miR-140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89±0.15)&(1.34±0.21)( t=4.99, P<0.001)及(0.83±0.14)(1.18±0.17)( t=4.25, P<0.001)。乳腺癌患者血清miR-137水平与TNM分期、ER状态和HER2状态有关( t=2.56、2.06、2.24, P=0.003,0.007、0.004),miR-140水平与TNM分期和HER2状态有关( t=1.95、2.11, P=0.008、0.006)。化疗结束后,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iR-137及miR-140相对表达量为(1.05±0.16)及(0.97±0.18),相较于术前均显著升高( t=2.69、3.05, P=0.004、0.002)。共17例患者3年内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67%(43/60)。复发转移患者的miR-137及miR-140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发生复发转移患者(0.74±0.14)&(0.94±0.13)及(0.73±0.10)&(0.87±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5, P<0.001)及( t=3.63,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37及miR-140表达水平预测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79.1%和82.4%和69.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水平miR-137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高水平miR-137组( P=0.025);低水平miR-140组与高水平miR-140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 结论:血清miR-137、miR-140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应用ACT方案化疗后疗效有关,血清miR-137高水平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菌中 blaTEM耐药基因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其抗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然而,由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菌株间的广泛传播,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 blaTEM耐药基因是β-内酰胺酶的主要编码基因之一,迄今已鉴定出243个 blaTEM亚型,其在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 blaTEM基因的发现、结构及启动子, blaTEM基因的分布和传播, blaTEM基因的耐药机制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细菌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亚型的研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NNT基因变异致家族性糖皮质激素缺乏症4型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家族性糖皮质激素缺乏症4型(FGD4)是由尼克酰胺转氢酶(NNT)基因变异导致的1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文收集1例FGD4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基因变异结果,并回顾性分析国内外报道的FGD4患儿临床资料,汇总基因变异类型及临床特征。本病例发现NNT基因新的变异位点,为FGD4患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感染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碳青霉烯类耐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面临的严峻问题。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通过产生碳青霉烯酶,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绝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根据Amber分类可分为A、B、D三类,不同碳青霉烯酶对特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活性不同。目前,CRE在中国NICU住院新生儿中检出率高、病死率高、具有高度的传播性。CRE在新生儿的治疗非常困难,可选药物极其有限、药代/药效动力学数据匮乏、最佳剂量/用药间隔不确定、缺少联合用药研究等因素均给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成人和儿童中针对CRE主要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定/阿维巴坦、磷霉素、多黏菌素类、氨曲南等,但在新生儿中的使用鲜有研究。CRE一旦定植和感染,清除和治疗极其困难,因此在新生儿病房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减少CRE产生、遏制传播、降低感染率是应对CRE流行的最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剖腹探查术低体重新生儿80例,胎龄<37周,性别不限,体重1.5~2.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SCB组)和七氟烷+瑞芬太尼组(SR组)。2组新生儿均采用吸入七氟烷麻醉诱导与维持,气管插管成功后SCB组患儿于左侧卧位下骶管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SR组患儿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5 μg·kg -1·min -1。术毕2组患儿停止吸入七氟烷,术后6 h内FLACC评分>3分时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苏醒期及PACU停留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术后6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SCB组患儿骶管阻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R组比较,SCB组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苏醒期及PACU停留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6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SCB组患儿未见骶管阻滞有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可作为有助于腹部手术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恢复质量的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磷酰胺联合高压氧处理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联合高压氧(HBO)处理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RA-FLS)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好的人RA-FLS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TX组、HBO组及联合组(CTX+HBO处理),分别予以不作处理、50 μmol/L的CTX处理、0.2 MPa HBO处理、50 μmol/L的CTX联合0.2 MPa HBO处理。CCK-8法检测人RA-FLS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人RA-FLS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人RA-FLS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CTX组人RA-FLS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HBO组和对照组( P<0.05),而联合组人RA-FLS细胞存活被进一步抑制,其存活率明显低于CTX组( P<0.05)。CTX组人RA-FLS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BO组和对照组( P<0.05),而联合组人RA-FLS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CTX组( P<0.05)。CTX组G2/M期的人RA-FLS细胞数量明显多于HBO组和对照组( P<0.05),而联合组G2/M期的人RA-FLS细胞数量明显多于CTX组( P<0.05)。与对照组和HBO组比较,CTX组人RA-FLS细胞内TLR4蛋白、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与CTX组比较,联合组人RA-FLS细胞内TLR4蛋白、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 结论:CTX+HBO处理对人RA-FLS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并将人RA-FLS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的药效学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神经(PENG)阻滞的药效学。方法:择期行髋部手术全麻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抬髋15°时VAS评分>4分。麻醉前30 min在超声引导下行PENG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初始容量为15 ml,容量梯度为1.2 ml,注药后30 min对患者进行VAS评分,若VAS评分≤3分,视为阻滞有效,下一例患者降低一个容量梯度,否则升高一个容量梯度,直到获得7个有效-无效交叉波形。采用probit法计算0.375%罗哌卡因用于PENG阻滞的半数有效容量(EV 50)、95%有效容量(EV 95)及其95%可信区间( CI)。 结果: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PENG阻滞的EV 50及其95% CI为11.36( 9.41~12.64) ml,EV 95及其95% CI为14.19(12.80~25.07) ml。 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神经阻滞的EV 50为11.36 ml,EV 95为14.19 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CIM和eCIM联合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DTA-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 eCIM)检测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碳青霉烯酶的方法对诊控CRE感染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78株非重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应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至种并检测其对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用分子生物学PCR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基因 blaKPC、 blaNDM、 blaIMP和 blaVIM,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作为金标准,同时采用mCIM联合eCIM试验对所收集的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以PCR结果为标准,计算mCIM和eCIM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进行mCIM和eCIM联合检测结果与PCR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结果:78株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应用PCR法检测出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74株,阴性4株,其中 blaKPC-2阳性60株, blaNDM-1阳性2株, blaNDM-5阳性7株, blaNDM-9阳性3株, blaIMP-4阳性1株, blaKPC-2和 blaNDM-1同时阳性1株。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1.000;mCIM和eCIM联合检测丝氨酸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1.000;联合检测金属碳青霉烯酶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100%, Kappa值为0.955。 结论:采用mCIM、eCIM联合试验对CRE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检测,实用性强,结果易于判读,依据CRE细菌中基因型的不同,将为临床CRE诊断与抗菌药物精准治疗和感染控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蜱传脑炎患者脂质代谢分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蜱传脑炎患者的代谢情况,研究蜱传脑炎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并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的50名蜱传脑炎患者及39名健康组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在样本中共检测出465个质谱峰,鉴定出磷脂及甘油酯等代谢物。对显著变化( P<0.01,VIP>1,FC>2)的差异物进行鉴定,共筛选出26种差异代谢物,与机体的抗炎等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磷脂类整体趋于上调[log 2(Fold change)>0],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等甘油酯类呈现下降趋势[log 2(Fold change)<0]。且所得潜在标志物的AUC值为0.999,可用于疾病组与健康组的诊断。 结论:经病毒侵染后,人体内磷脂代谢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会发生一定变化,且所得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潜在标志物可用于蜱传脑炎疾病诊断,为疾病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6例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基因确诊的6例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基因变异位点特点。结果:6例患儿均为男性,起病年龄1月龄至1岁4月龄。6例均有认知及运动发育落后,以发育落后起病3例,以抽搐起病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3例。6例均合并癫痫,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在婴儿早期出现癫痫性脑病,发作形式以痉挛发作为主;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均在多次发热抽搐后逐渐转变为无热抽搐,以局灶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为主,其中3例在多次无热抽搐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并逐渐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头颅影像学正常2例,大脑发育不良1例,额叶变尖并额叶内脑白质异常信号、胼胝体薄1例,胼胝体菲薄、侧脑室形态失常1例,1例早期正常5岁9月龄时出现小脑萎缩。2例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均异常。3例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1例正常、2例异常。6例患儿均存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位点变异,其中缺失变异2个,错义变异7个,2例患儿的变异位点未见报道,分别为c.1341_1343del和c.1283A>G、c.1165_1167del和c.1075G>A。随访3个月至4年5个月,2例严重小头畸形患儿均在婴儿期死亡,4例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至末次随访均存活、均仍有癫痫发作。结论:天冬酰胺合成酶缺乏症临床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明显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多表现为重症类型,而轻微或无小头畸形的患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变异以错义变异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