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学科疼痛管理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疼痛管理对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术后胸痛、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我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9例,常规疼痛管理37例为对照组,多学科疼痛管理3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应激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6 h咳嗽、静息状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分别是(3.54±0.51)分、(2.86±0.40)分,术后12 h咳嗽、静息状态VAS分别是(3.65±0.48)分、(2.98±0.39)分,术后24 h分别是(3.72±0.47)分、(3.23±0.41)分,术后48 h分别是(3.32±0.44)分、(2.76±0.35)分,较对照组(3.86±0.45)分、(3.13±0.39)分、(4.02±0.53)分、(3.27±0.46)分、(4.13±0.55)分、(3.56±0.43)分、(3.89±0.46)分、(3.15±0.37)分低(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皮质醇(cortisol, Cor)(17.29±2.15)pg/m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 ACTH)水平(34.28±2.34)pg/ml低于对照组(19.67±2.36)pg/ml、(38.85±2.23)pg/m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2例(6.25%)低于对照组9例(24.32%)(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首次下床活动、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时的15项恢复质量评分表(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肺叶切除术后,予以多学科疼痛管理可对术后疼痛、应激反应有效减轻,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肺癌患者术后康复具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为MR组(30例,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基础上,采用MR技术辅助医患沟通、术前规划及手术指导)和对照组(40例,采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医患沟通有效性、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肺功能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MR组手术知晓度评分[(93.20±2.49)分比(90.89±3.26)分,t=3.235,P<0.05]、手术谈话满意度评分[(94.28±2.36)分比(91.32±3.04)分,t=4.424,P<0.05]均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31.45±3.39)分比(33.89±2.15)分,t=3.676,P<0.05]低于对照组.MR 组手术时间[(151.18±28.27)min 比(125.56±26.63)min,t=3.864,P<0.05]、引流管拔出时间[(4.15±1.74)d 比(6.05±1.37)d,t=5.113,P<0.05]、术后住院时间[(6.48±2.23)d 比(8.20±2.19)d,t=3.227,P<0.05]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90.46±10.25)ml 比(126.67±10.39)ml,t=14.513,P<0.05]、术后引流量[(352.41±45.59)ml 比(404.46±42.27)ml,t=4.930,P<0.05]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最大自主通气量(MVV)[MR组(90.74±8.23)L比(97.15±2.24)L,对照组(85.38±7.52)L 比(97.86±2.15)L,t=2.263、2.586,P<0.05]、第1 秒用力呼气流量(FEV1)[MR 组(1.95±0.38)L 比(2.23±0.59)L,对照组(1.74±0.40)L 比(2.30±0.71)L,t=2.223、2.149,P<0.05]、用力肺活量(FVC)[MR 组(2.78±0.36)L 比(3.05±0.33)L,对照组(2.52±0.40)L 比(3.11±0.29)L,t=2.814、2.748,P<0.05]低于术前,但MR 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3.33%(4/30)比20.00%(8/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6,P>0.05).结论 MR技术在早期NSCLC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中展现其提高沟通和手术效率、减少肺功能损害和低并发症率的优势,预计其成熟和成本降低后,将成为标准辅助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应用便携式胸腔引流瓶移动支架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200 例胸腔引流手术患者使用便携式移动支架的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的200 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 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将胸腔引流瓶放置在床旁,并进行常规的胸腔闭式引流知识宣教,鼓励患者手提引流瓶下地活动.观察组患者则将胸腔引流瓶安装在移动支架上,并进行相同的宣教和鼓励.比较2 组患者的初次下地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24 h离床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6MWD、SAS、SDS、ADL和护理舒适度(BCS)评分.同时,记录了 2 组患者的护理相关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地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24h离床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24 h、术后48h 及拔管前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前、拔管后的 6MWD 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术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 ADL和拔管后的ADL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24h 和术后 48h 护理胸腔引流瓶 BCS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3 例(3%),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17 例(17%).结论 便携式胸腔引流瓶移动支架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胸腔引流术后患者的24h离床率,缩短置管时间和住院天数,改善临床效果,并降低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肺结节三维重建胸腔镜肺段切除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三维重建模拟的价值。方法:选择福州肺科医院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依照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基础措施)、研究组(三维重建模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用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73.33%比96.67%, χ2=4.706, 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115.48±4.39) min比(101.33±2.14) min, t=15.869, 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98.69±12.37) ml比(66.68±10.34) ml, t=10.875, P<0.05];对照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少于研究组[(7.25±1.10)个比(4.22±1.21)个, t=10.149, P<0.05];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短于研究组[(3.91±0.15) d比(2.87±0.71) d, t=7.850, P<0.05];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研究组[(660.48±35.14) ml比(387.44±22.35) ml, t=35.910, 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6.39±1.37) d比(5.31±1.02) d, t=3.463, P<0.05]。 结论: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个体化肺结节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具有高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60例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160例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16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的16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行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以及手术相关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 结果:对照组术后24、72 h的疼痛评分为(6.38±0.37)、(4.56±0.24)分,研究组术后24、72 h时的疼痛评分为(5.91±0.32)、(2.93±0.12)分,术后24、72 h时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更低于对照组( t=12.153、38.420, P<0.05);对照组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70±1.04) d、(12.57±1.87)组,研究组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48±1.13) d、(12.77±1.75)组,两组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12、0.988, 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2.97±1.31) d、(98.65±9.32) ml、(144.93±12.56) min]均少于对照组[(7.99±1.74) d、(127.12±12.30) ml、(183.85±17.13) min, t=29.154、23.336、23.177, 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切口感染合计并发症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23.8%, χ2=9.608, P<0.05)。 结论: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相较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患者术后疼痛感更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小,加速患者的术后恢复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探讨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Wolf mini-maze)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211例孤立性房颤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外科微创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左心房后壁盒式消融+左心耳切除术),其中完成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共180例,按照其术后是否出现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55例),未复发组(125例),记录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既往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史、既往导管消融病史、CHADS2评分、CHADS2-VASc评分、HAS-BLED出血评分、心功能(NYHA分级)、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LAD)、左心室射血分数(EF)、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进行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病程( P=0.0467);既往中风病史( P=0.0414);遗留肢体活动障碍( P=0.0378);持续性房颤( P=0.0227)。其中,房颤病程( P=0.017, β=0.08, OR=1.084,95% CI:1.014~1.158);持续性房颤( P=0.029, β=0.763, OR=2.145,95% CI:1.080~4.260),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史的延长,出现中风及肢体活动障碍,持续性房颤会增加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亦会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胸腔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先天性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CEA)术后发生胸腔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7例Ⅲ型CEA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其中,男141例,女66例;出生体重为(2.90±0.49)kg;中位手术年龄为4.0 d。食管盲端远近端之间的距离为(1.66±1.03) cm。84.1%(174/207)的患儿伴发其他畸形;8.7%(18/207)的患儿被诊断为VACTERL综合征,包括心脏畸形17例、肛门直肠畸形3例、脊柱或锥体畸形8例、泌尿系统畸形5例和肢体畸形5例。46.9% (97/207)的患儿在术前存在肺炎表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胸腔感染分为感染组24例和非感染组183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探究CEA术后胸腔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35.7%(74/207)的患儿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64.3%(133/207)的患儿接受开胸手术治疗;胸膜外入路手术99例,胸膜内入路手术108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感染24例、气胸94例、吻合口漏74例、吻合口狭窄73例和复发性食管气管瘘13例。从胸腔感染患儿的胸水中分离出致病菌31株,其中58.1 % (18/31)为革兰氏阳性菌,41.9%(13/31)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气胸发生率为91.7%(22/24),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0.8%(17/24);非感染组气胸发生率为39.3%(72/183),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1.1 %(57/183)。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的开胸手术比例大,且气胸、吻合口漏发生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性别、合并综合征、食管盲端远近端之间的距离、术前肺炎、手术年龄、手术入路、术后机械通气、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EA开胸手术更易发生胸腔感染,气胸和吻合口漏可能与胸腔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Ovid Medline、Scopus数据库及Google Scholar上搜索,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检索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NSCLC的对比研究,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共计2 090例患者,其中肺段切除术组696例,肺叶切除组1 3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临床Ⅰ期NSCLC,VATS肺段切除与VATS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RR=0.78,95% CI:0.59~1.02, P=0.07)、术后复发率( RR=0.78,95% CI:0.52~1.17, P=0.23)、术后住院时间( MD=-0.27,95% CI:-0.58~-0.05, P=0.10)和5年生存率( RR=0.94,95% CI:0.87~1.03, P=0.17)、无瘤生存时间( RR=0.95,95% CI:0.92~1.09, P=0.34)、手术操作时间( MD=-0.43,95% CI:-10.10~9.25, P=0.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VATS肺段切除可减少术中失血量( MD=-23.81,95% CI:-42.00~-5.63, P=0.01)、缩短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 MD=-0.31,95% CI:-0.51~-0.12, P=0.002),但在淋巴结的清扫方面肺段切除术少于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数目( MD=-4.89,95% CI:-7.57~-2.20, P=0.0004),1年术后/术前FVC%百分比( MD=7.50,95% CI:5.81~9.18, P<0.00001)及1年术后/术前FEV1%百分比( MD=8.26,95% CI:6.43~10.09,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临床Ⅰ期NSCLC的治疗过程中,两种术式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操作时间、复发率、5年生存率、无瘤生存时间及住院时间上疗效相似,在淋巴结清扫方面肺段少于肺叶切除术,但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等方面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效果更好且肺段切除术更加有利于对肺功能的保护,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可能是一种更合适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达芬奇机器人和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行两种手术方式肺段切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并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101例,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50例(RATS组),同期行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51例(VATS组),通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1天胸腔引流量、术后3天胸腔总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肺段切除术,无中转开胸及围术期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34.40±12.96)ml对(85.10±26.41)ml, P=0.000 ]、淋巴结清扫站数[(4.72±1.20)站对(3.60±1.40)站, P=0.000]及淋巴结清扫数目[(15.14±5.91)枚对(10.76±5.26)枚, P=0.000],RATS组均优于VAT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时间[(153.90±21.88)min对(155.39±25.04)min, P=0.751]、术后1天胸腔引流量[(217.80±76.94)ml对(210.98±86.98)ml, P=0.678]、术后3天胸腔总引流量[(612.60±169.93)ml对(595.10±203.90)ml, P=0.641]、术后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5.36±2.33)天对(5.18±2.54)天, P=0.706]、术后住院天数[(7.50±2.35)天对(7.47±2.93)天, P=0.956]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达芬奇机器人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较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出血更少,淋巴结清扫站数及数目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手术是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独特的淋巴结回流方式,Siewert Ⅱ型AEG外科治疗方式存在争议,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其中最主要的争议点之一,目前尚没有形成规范的手术方式。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新的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技术,并分析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针对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完成的25例采用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资料,进行术中及术后情况的回顾性分析。"五步法"操作步骤:第1步,显露心下囊,清扫右肺韧带淋巴结和胸主动脉前方淋巴结,头侧至心包下方,左侧至胸主动脉左侧缘;第2步,打开左侧膈肌,经左腋前线第6、7肋间隙置入12 mm Trocar,通过胸腔主操作孔清扫膈上淋巴结;第3步,离断左肺下韧带,切开胸主动脉前方筋膜,与第1步胸主动脉前间隙汇合,继续向头侧清扫至显露左肺下静脉;第4步,由腹侧向口侧逆行裸化心包后壁至左下肺静脉水平,向右至右侧胸膜,完整清扫No.112pulR(右肺韧带淋巴结);第5步:裸化食管,距肿瘤上方5 cm处使用切割闭合器离断食管,完成下胸部食管旁淋巴结清扫。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19例行全胃切除术,6例行近端胃切除术,术中出血量(90.4±44.2)ml,手术时间(268.7±85.6)min,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时间为(38.6±10.3)min,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为(5.9±2.9)枚。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 cm者7例,≤2 cm者18例;25例患者中有8例(33.0%)出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为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 cm者,5例为≤2 cm者。恢复全流饮食时间为术后(5.5±3.1)d。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的时间为(5.9±2.9)d。术后住院时间(9.7±3.1)d。2例(8.0%)患者出现Clavien-Dindo Ⅲa级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胰漏,1例为胸腔积液,均通过穿刺引流治愈。结论:胸腔单孔辅助腹腔镜"五步法"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Siewert Ⅱ型AEG安全可行,可使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水平达到左肺下静脉。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iewert Ⅱ型 下纵隔淋巴结清扫,五步法 腹腔镜手术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Siewert type II...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