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 182例急性OVCF的患者资料,男219例、女963例,年龄(72.19±9.39)岁(范围45~98岁)。总结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OVCF患者的性别、年龄、脊柱外伤类型、椎体骨折数量、胸腰背痛时间、合并疾病类型和数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 182例中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532例,发生率为45.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年龄为(74.57±9.21)岁、男性占23.5%(125/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分别为(70.24±9.60)岁、14.5%(94/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5, P<0.001;χ 2=15.82,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年龄≥80岁者占比最高(36.1%,192/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60~70岁者占比最高(34.6%,225/650),两组年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27,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脊柱无明显外伤者占37.0%(197/532)、椎体骨折数量≥3个者占10.5%(56/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分别占26.3%(171/650)和3.2%(21/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67, P<0.001;χ 2=40.63,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胸腰背痛时间>4周者占20.7%(110/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占7.4%(48/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46,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占52.8%(281/532)、冠心病占14.7%(78/532)、脑梗死占24.8%(132/532),均高于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42.8%(278/650)、9.9%(64/650)、17.9%(116/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1.85, P<0.001;χ 2=6.42, P=0.011;χ 2=8.56, P=0.003)。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合并两种疾病者占23.7%(126/532),高于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16.1%(105/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5, 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风险水平男性高于女性( OR=1.69, P=0.001),年龄60~<70岁、70~<80岁、≥80岁高于<60岁者( OR=2.28, P=0.002; OR=2.64, P<0.001; OR=4.90, P<0.001),胸腰背痛时间2~<4周、>4周高于≤1周者( OR=1.70, P=0.005; OR=3.81, P<0.001),椎体骨折数量2个、≥3个高于单发椎体骨折者( OR=1.75, P=0.003; OR=3.36, P<0.001)。 结论:急性OVCF中腰背肌筋膜炎发生率高达45%。男性、年龄≥60岁、胸腰背痛时间≥2周、骨折≥2个椎体是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膏摩治疗胸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膏摩治疗胸背肌筋膜炎(TDMS)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22年10月-2023年7月收入治疗的72例TDMS患者应用数字随机法分为针刀组36例、膏摩组36例.针刀组接受针刀联合中药膏摩治疗,膏摩组接受中药膏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浓度)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等指标变化,并观察在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结果:针刀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22%(35/36),而膏摩组只有75.00%(27/36)(x2=7.432,P<0.01).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针刀组低于膏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SQI评分则有所提高,针刀组高于膏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总副作用发生率5.56%(2/36)与膏摩组11.11%(4/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中药膏摩治疗可有效改善TDMS患者的疼痛程度、炎性水平及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对胸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对胸背肌筋膜炎(TDMS)患者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TDMS患者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接受中药膏摩治疗,研究组接受针刀联合中药膏摩治疗.每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简式McGill疼痛问卷量表(SF-MPQ)评分、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78.00%)(χ2 = 5.316,P = 0.021).治疗后两组ODI、BAI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及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与对照组(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激痛点理论的针刀联合中药膏摩治疗可有效改善TDMS患者的功能障碍、焦虑情绪及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单次胸椎冲击复位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致痛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次胸椎冲击复位手法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致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8例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分为复位组、假复位组及空白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15 min和干预后1 h取受试者全血及全清样本,全血样本用LPS制造炎性反应存放24 h后,通过ELISA分别测定TNF-α、IL-1β、COX-2的浓度,β-内啡肽和SP浓度则直接测定.结果 与初始水平比较,在研究期间内TNF-α、IL-1β、COX-2水平在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中明显升高(P<0.001),P物质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胸椎复位组随着研究时间推移,TNF-α、IL-1β、COX-2和P物质水平逐渐降低(P<0.05或P<0.001);组间比较,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TNF-α、IL-1β、COX-2和P物质增高水平相比胸椎复位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01),而胸椎复位组TNF-α、IL-1β、COX-2和P物质水平在浓度LPS刺激相对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性降低(P<0.001).另外,β-内啡肽水平在假复位组和空白对照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而胸椎复位组随着研究时间推移则显著增高(P<0.001),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单次胸椎冲击复位手法有助于炎性因子TNF-α、IL-1β、COX-2和神经递质P物质表达下调,并提高了β-内啡肽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激痛点的合谷刺法结合舒筋弹拨法治疗急性胸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基于激痛点理论的合谷针刺法结合舒筋弹拨法对急性胸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84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急性胸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给予合谷针刺法结合舒筋弹拨推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疗法.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VAS评分、ODI,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2%和80.9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及疗程结束后VAS和OD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合谷刺法结合舒筋弹拨推拿法能够减轻急性胸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其肢体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臧福科运用松振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臧福科教授将宫廷理筋术之松振法用于软组织损伤的治疗,通过不同的腕部松振法治疗急性项背肌筋膜炎、胸胁屏伤、膝关节滑膜炎、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等都取得很好疗效.松振法对软组织损伤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等作用,与宫廷理筋术"轻、柔、透、巧"的特色一脉相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红外热成像激痛点刺络拔罐治疗胸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和比较激痛点刺络拔罐和针刺灭活治疗胸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症状、安全性和红外线成像图温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胸背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两组受试者基于红外热成像定位激痛点后,试验组行激痛点刺络拔罐,对照组行激痛点针刺灭活.试验组治疗每周1次,两次治疗至少间隔1周;对照组治疗每周3次,两次治疗至少间隔1天,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和随访2周后进行SF-MPQ评价和红外热像图温度测量.结果:共65例受试者完成试验,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2组治疗后1周、2周后的PRI、VAS及PPI评分和随访2周后的VAS及PPI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随访2周后的PRI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1周、2周和随访2周后的红外热像图平均温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刺络拔罐较针刺灭活治疗胸背肌筋膜炎症状和红外热像图改善更明显,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