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丢失量、椎体Cobb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 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 P<0.05),且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要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病变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但是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专家制订并发布了《症状性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指南》,由于篇幅限制,指南并未对相关推荐意见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为此,笔者对SCOVF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和内固定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同行更好地掌握指南的内涵并正确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73例,其中Wiltse入路44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9例,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TLICS评分>4分,术前脊髓神经功能评定全部为Frankel E级.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肌酸激酶、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Cobb角),VAS评分的临床疗效.结果 73例患者中,65例患者得到随访,内固定术后随访时间16~45个月,平均(31±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现象.(1)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肌酸激酶、VA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总体治疗效果:两组患者间内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率及后凸畸形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肌酸激酶含量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内固定术后腰背痛VAS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Wiltse组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形态良好,传统组多裂肌形态消失,被无规则疤痕组织取代.结论 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出血少、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康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法联合小针刀术在胸腰椎创伤性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行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40例)选择经皮入路,B组(40例)选择经Wiltse入路,C组(40例)选择经后正中入路.记录并比较三组伤椎有效性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血清BALP、β-CTX水平和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后7d、30d的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伤椎ODI、后凸Cobb角和前缘高度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术后1 d、7 d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血清BALP水平均明显上升,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术后7 d的血清BALP及β-CTX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关系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入路和经Wiltse 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小针刀术干预治疗能有效改善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伤椎有效性及骨代谢水平,而传统后正中入路的有效性及对骨代谢水平的改善作用相对较差,临床可结合患者情况在经皮入路和经Wiltse 入路二者之间酌情选择入路方式,并结合小针刀术进行干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77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外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男5例,女27例,年龄63~91(77.59±8.75)岁;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双边经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男7例,女38例,年龄60~88(74.89±7.37)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的弥散优良率,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3个月.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证实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率、术前及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VAS、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麻醉药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患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3D打印技术改良单边穿刺PVP治疗,穿刺方便简单,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较少,骨水泥分布满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角度矫正较好,功能改善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评估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本医院2016年5月-2021年12月实施治疗的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予以项目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3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30)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统计及对比组间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临床参数、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对象骨折患者治疗前相关指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 P>0. 05 )。观察组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腰痛分值、椎体前缘高度较高,疼痛感分值、椎体功能障碍分值、Cobb角统计指标较低,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 P<0. 05 );2组患者出血量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 P>0. 05 );观察组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统计指标较短,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 P<0. 05 );观察组术后泌尿系感染、压力性溃疡、肺部感染、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指标较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 67%,对比对照组患者的26. 67%,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 P<0. 05 )。结论: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脊柱功能,降低骨折造成的疼痛感,患者术后安全性水平相对较高,进而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减压分离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单纯椎板减压与联合运用病灶微波消融术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25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减压术,B组20例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了病灶微波消融灭活.患者术前均行Tokuhashi评分、Tomita评分.并通过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INS)评估其脊柱稳定性,并运用硬脊膜外脊柱压迫(ESCC)评分系统对脊柱压迫程度进行评价.详细记录了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并于术前及术后记录所有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通过Kaplan-Meier评价系统评估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结果 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41个月,中位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21个月.术前两组患者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ESCC评分和Frankle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675.37±87.25)ml高于B组的(549.36±128.14)ml(P<0.05).两组患者在SF-36生活质量评分和VAS评分方面在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SF-36评分A组(66.39±7.18)分高于B组(75.38±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80±1.29)分和(2.35±1.04)分,均高于同时刻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脊髓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时,与传统的单用椎弓根螺钉及椎板减压术相比,加用微波消融灭活后,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创伤,在缓解痛处和改善生活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椎体恢复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肉剥离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46±2.23)cm、(549.78±13.39)mL、(96.28±8.76)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6.27±4.49)cm、(764.99±21.57)mL、(138.48±11.4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均较手术前升高,矢状面Cobb角度均较手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手术前降低,观察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0.87±0.31)、(3.25±0.79)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9±0.46)、(5.96± 1.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内固定效果及恢复胸腰椎生理曲度方面与传统手术效果相当,但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的优势,利于患者早日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封面故事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可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多见于高处坠落患者,常伴有其他脏器的外伤. 目前,临床常根据胸腰椎损伤(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评分决定是否行骨折复位固定、减压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及特点.方法 将2013-08-2015-08期间于我院治疗的7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于受伤后8-12h入院,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前路组(21例)和后路组(49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129.43±10.23)min、术中出血量(287.43±13.23)ml、术后引流量(145.32±10.20)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后路组患者植骨融合率(53.04±6.44)%、椎管清除率(55.73±4.83)%与前路组比较明显减少,而并发症发生率8.16%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均能取得显著疗效,但后路手术治疗植骨融合、椎管清除效果不及前路手术,但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