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置换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3.7±5.7)岁。经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并记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全组患者均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死亡3例(8.6%);体外循环(202±53)min,主动脉阻断(128±28)min,停循环(8± 3)min。短暂神经功能障碍6例(17.1%),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2.9%)。结论: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夹层主动脉弓置换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根部大血管手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主动脉根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及技术难度高,现阶段仍以传统的胸骨正中开胸方式为主。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瓣手术,但在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手术较少应用。为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应用于主动脉根部大血管的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应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根部大血管手术的58例患者资料,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术前和术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深低温停循环、开关胸止血时间、总手术时间、二次体外循环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ICU滞留、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出院转归等数据。结果显示,58例中死亡1例,无二次开胸、二次体外循环、切口愈合不良、二次气管插管和卒中等并发症。胸骨上段小切口可以作为一种更安全、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展的主动脉根部大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胸骨小切口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经胸骨小切口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2019年4月至2019年5月,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经胸骨小切口手术治疗患者,年龄38、38、44岁,体质量70、90、70 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或少量反流,均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急诊行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和支架象鼻术。无手术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示3例患者升主动脉内及主动脉弓降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主动脉瓣未见反流;主动脉CTA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形态正常。3例临床实践结果初步表明,经胸骨小切口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胸骨上段小切口下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下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44±13)岁(范围:11~65岁)。手术方式包括单纯David手术26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部分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3例,Davi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例,David+支架象鼻植入术1例。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30±58)min(范围:214~481 min),心肺转流时间(138±23)min(范围:106~192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8±17)min(范围:82~145 min)。无死亡及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14±154)ml(范围:130~830 ml),呼吸机支持时间(14±3)h(范围:8~21 h),ICU停留时间[ M( Q R)]2.1(1.5)d(范围:1.0~5.0 d)。8例患者无输血,红细胞输注比例为9.7%(3/31),血浆输注比例为22.6%(7/31),血小板输注比例为71.0%(22/31)。术后患者主动脉瓣反流改善明显,无中量及以上反流。随访3.5(6.1)个月(范围:2.0~39.0个月),26例获得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少中量反流9例,少量反流5例,微量反流6例,无反流5例,随访期内均无主动脉瓣再次干预。 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近期结果良好,中长期结果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7±12.7)岁。主动脉夹层手术33例,Bentall手术9例,Wheat手术7例,Ross手术2例,David手术2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二次开胸Bentall手术3例,二次开胸Wheat手术2例,二次开胸主动脉根部内漏修补术1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置换+主动脉内赘生物清除术1例,二次开胸Bentall+肺动脉瓣、肺动脉置换术1例。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包括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升主动脉置换2例,升主动脉、半弓替换5例,David+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4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1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1例,主动脉瓣成形(AVP)/AVR/Bentall+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二次开胸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2例,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包裹+升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全部6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延长切口,无术中死亡发生。1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行透析治疗,后合并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死亡;2例术后二次开胸探查止血术;9例出现心包积液需心包穿刺治疗;2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1例经脑脊液引流后下肢肌力基本恢复,1例合并感染、急性肾衰竭、低氧血症,经积极抗感染、持续床旁血滤、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康复锻炼后下肢肌力恢复,其余患者未出现院内并发症。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对于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及弓降部显露良好,能够顺利实施各类主动脉手术,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 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 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与正中开胸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和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7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信息,其中微创胸骨上段小切口(upper hemisternotomy,UHS)手术20例,传统正中开胸手术(full sternotomy,FS)58例,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根据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uroSCORE Ⅱ评分、手术种类进行匹配,UHS组和FS组各18例入组,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和围术期各项指标。结果:纳入的全部78例中死亡3例(3.9%)。匹配后两组间基线资料和手术方式无差异( P>0.05),两组病例仅UHS组1例(2.8%)因感染性脑出血死亡。UHS组比FS组体外循环时间短[(202±41)min对(235±39)min, P=0.041],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159±38)min对(158±59)min, P=0.918]和下半身停循环时间[(40±10)min对(50±20)min, P=0.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HS组停循环时膀胱温显著高于FS组[(28.2±2.3)℃对(24.0±3.1)℃, P=0.001]。与FS组相比,UHS组术中输注红细胞少[(4.8±2.8)U对(7.2±3.9)U, P=0.038]、术后引流量少[(855±657)ml对(1510±703)ml, P=0.007]、呼吸机支持时间短(22 h对58 h, P=0.037)、心脏监护室滞留时间短[(4.6±2.7)天对(7.2±2.8)天, P=0.009]、术后住院时间短[(8.2±3.8)天对(18.4±3.8)天, P=0.001],但UHS组术后行心包穿刺发生率高[7(38%)对1(6%), P=0.041]。两组术后新发需透析的肾功能不全3例(8.3%)、神经系统病并发症5例(13.9%)、两组各有1例因出血再次开胸止血。 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行,围术期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瓣膜置换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单切口微创治疗主动脉瓣病变2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病变手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常温体外循环辅助胸骨上段单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25例患者与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前者作为微创手术组行胸骨上段小切口呈"J"型锯开胸骨,术中行常温体外循环辅助;后者作为常规手术组行常规胸骨正中中低温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其中微创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手术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50.0±6.8)、(69.5±9.7) min]长于常规手术组[(45.8±7.2)、(65.0±8.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20、2.052, P均<0.05);微创手术组输注红细胞量、血浆量、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术后24 h C反应蛋白浓度、术后24 h总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及引流管保留时间[85.1(42.3,181.3) ml、108.5(79.4,173.8) ml、186.4(132.6,307.6) ml、(4.2±0.8) cm、130.0(88.1,224.3) ml、14.2(9.8,17.1)×10 9/L、14.0(9.9,23.2) mg/L、186.6(135.3,302.1) ml、3.7(2.3,6.8) h、25.2(20.6,35.6) h、31.2(26.4,41.9) h]低于常规手术组[354.2(150.2,507.2) ml、211.9(119.2,281.5) ml、378.4(220.9,496.5) ml、(13.8±6.5) cm、365.8(171.8,511.3) ml、20.4(13.6,24.7)×10 9/L、28.6(14.4,39.3) mg/L、405.1(185.3,570.1) ml、7.7(4.2,10.2) h、52.8(30.8,69.3) h、57.2(37.6,71.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 Z=3.393、2.696、2.781, t=7.329, Z=3.151、2.638、2.493、2.597、2.472、3.254、3.338; P均<0.05)。微创手术组住院费用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手术组与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3/25)与44%(1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 结论:常温体外循环辅助在胸骨上段单切口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手术中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弓部受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收治18例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评价术中及术后的情况,包括术中特殊处理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滞留时间、并发症及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Ⅰ型内漏1例,截瘫1例,1例患者出院后30天突发呕血,发现主动脉食管瘘,急诊行胸主动脉替换术并食管瘘修补术,均治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22.2%(4/18)。余患者无逆撕、远端破裂、支架扭曲移位、冠状动脉缺血、脑血管意外等情况。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去分支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近、中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