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LR3B基因突变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例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OLR3B基因突变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来自非近亲结婚家庭的女性先证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自幼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及身材矮小等。性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替代治疗后月经恢复及乳房发育。头颅MRI平扫可见广泛脑白质低髓鞘化改变、胼胝体萎缩及小脑萎缩。胸片示胸段脊椎侧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POLR3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79A>C(p. E160A)、c.2657G>C(p.R886T),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个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POLR3B基因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临床表型及影像学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早期识别及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TBN2基因新发变异致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5型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 SPTBN2基因变异致早发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5型(SCA5)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确诊的1例早发型SCA5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资料,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早发型SCA5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资料总结。结果:患儿女性,4岁1个月,因“2岁3个月不能独站”入院,主要表现为婴儿期出现的发育迟缓、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亢进,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呈进行性进展。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 SPTBN2基因c.793G>C(p.Asp265His)新发杂合变异。患儿住院后予物理、作业、语言、教育、功率自行车及经颅磁刺激等综合康复治疗。随访1年余至患儿4岁1月龄,其运动、认知、语言功能均有一定程度进步。文献复习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3篇,中文文献1篇,累计报道20例早发型SCA5患者,发病年龄均在12个月内。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和运动里程碑延迟,主要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全面性发育迟缓和小脑萎缩。既往报道的病例涉及 SPTBN2基因变异位点11 个,变异类型主要为新发错义突变。本例患儿的变异位点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 结论:早发型SCA5是一种由 SPTBN2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婴儿期起病的共济失调、发育迟缓和小脑萎缩,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改善功能障碍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KIDINS220基因致遗传痉挛性截瘫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49岁(Ⅱ-2,图1),2022年4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主要表现为行走困难,双下肢痉挛,智力减退。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踝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阳性,足内翻,双侧弓形足。先证者女儿(Ⅲ-2,图1) 21岁,症状较先证者轻,表现为行走困难19年,2岁仍不能行走,伴有智力减退。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阴性,双侧病理征阳性。先证者妹妹(Ⅱ-5,图1)体格检查: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阳性,右侧踝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阳性,足内翻,双侧弓形足。先证者母亲(I-2,图1)亦有类似症状。先证者于门诊完善相关常规检查,头颅、脊髓MRI,肌电图及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相关基因测序均未见明显异常(图2)。本研究通过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2023ER424-1),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家系存在 KIDINS220基因c.4303G>T(p.E1435*)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家系中先证者及其妹妹和女儿携带该变异,先证者父母均为野生型(图3)。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KIDINS220:c.4303G>T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PP1)。综合临床表型及基因测序结果,考虑先证者为遗传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低频振幅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静息态脑功能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MRI(rs-fMRI)低频振幅(ALFF)方法,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相关脑区的改变及其与神经行为学量表评分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研究而招募的SCA3患者(SCA3组)和健康对照者(HC组)。所有受试者均完成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ARA)、国际合作共济失调姿势和步态量表(ICARS-p&g)、快速词汇量表(RVR)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并接受结构MRI和rs-fMRI扫描。采用基于Matlab编程的DPABI软件处理MRI扫描数据,并进行ALFF分析。采用双样本 t检验比较2组的归一化处理后的ALFF值,采用偏相关系数的 t检验分析SCA3组与HC组脑区ALFF值的改变;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SCA3组异常脑区ALFF值与其神经行为量表评分的关系。 结果:与HC组比较,SCA3组左侧小脑的Crus1区、Crus2区、4_5区、6区、7b区、8区、9区,右侧小脑9区,左侧梭状回,小脑蚓部8区的ALFF值增加;小脑蚓部4_5区的ALFF值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SCA3组患者左侧小脑8区ALFF值与RVR评分呈负相关( r=-0.293, P=0.035);左侧小脑9区ALFF值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 r=-0.324, P=0.019);右侧小脑9区ALFF值与RVR评分呈负相关( r=-0.401, P=0.003);小脑蚓部8区ALFF值与SARA评分呈正相关( r=0.308, P=0.026),与ICARS-p&g呈正相关( r=0.313, P=0.024)。 结论:SCA3患者存在以小脑为主包括左侧梭状回的ALFF值显著改变,并且ALFF值异常改变与口语、认知及运动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高尔基体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研究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202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例SCA3患者和3名正常对照,其中3例SCA3患者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重复序列拷贝数分别为14/76、20/80和21/82,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别获得其皮肤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法检测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以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肤成纤维细胞共济失调3型蛋白、高尔基基质蛋白 130(GM130)以及高尔基重排堆蛋白2(GORASP2)的蛋白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态。结果:通过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SCA3患者与正常对照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患者来源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突变的共济失调3型蛋白,细胞活力降低( t=5.06, P=0.007)、凋亡增加( t=3.77, P=0.020),高尔基体形态发生碎裂,GM130表达量增加( t=5.23, P=0.006),GORASP2蛋白表达量下降( t=4.35, P=0.012);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尔基体结构混乱。 结论:SCA3患者来源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高尔基体发生碎裂,高尔基体形态和结构异常可能参与了SCA3的发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神经影像功能网络的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MRI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CA)3型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异常及其与行为学量表评分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前瞻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SCA 3型患者52例(SCA 3型组)和正常对照组55名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结构和静息态功能MRI。基于图论方法分析脑网络连接的全局属性和节点属性,包括聚类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的聚类系数(γ)、标准化的特征路径长度(λ)、小世界指数(σ)、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同配性和节点效率。计算全局属性参数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双样本 t检验对2组全局属性相关参数AUC值进行比较,以错误发现率校正(FDR)校正。采用双样本 t检验对2组节点效率进行比较,以基于网络的统计(NBS)方法校正,选取2组节点效率显著差异脑区为兴趣脑区,采用双样本 t检验比较SCA 3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兴趣脑区与其他脑区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sFC)值的差异,以NBS校正。采用Spearman检验对2组显著差异的rsFC值( P<0.01)与其临床行为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A 3型组脑网络连接的Cp的AUC值明显增加( Z=2.05、 P=0.043),而γ、λ、σ、Eglob、Eloc、Lp和同配性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SCA 3型组在左侧楔前叶( t=-2.16,NBS校正 P=0.033)、左侧颞下回( t=-2.25,NBS校正 P=0.027)较正常对照组节点效率显著降低,在右侧豆状壳核( t=2.05,NBS校正 P=0.043)、左侧颞中回( t=2.25,NBS校正 P=0.027)较正常对照组节点效率明显增高。SCA 3型患者多个脑区间的rsFC值存在显著改变,且与临床资料和行为学量表评分相关。 结论:SCA 3型患者脑功能网络发生特异性改变,包括聚类系数和节点效率,且脑区间rsFC值与行为学异常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不宁腿综合征首发的克雅病1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不宁腿综合征(RLS)起病的散发型克雅病(sCJD)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方法:对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2019年10月收治的sCJD患者1例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59岁,女性,汉族,慢性起病,以左下肢不宁腿样表现18 d首诊于骨科,治疗后症状无改善;20 d后转入神经内科,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无任何影响,头颅MRI、脑电图、脑脊液(CSF)常规和生化均阴性;5 d后出现左侧轻微共济失调,随后快速进展,先后出现右侧共济失调,左下肢痉挛内收,不自主运动,肌阵挛,认知下降,无动缄默,反复高热,反复复杂部分癫痫发作;2周后复查头颅MRI见扣带回、额叶皮质、右侧岛叶皮质DWI高信号,小脑萎缩,脑电图三相波;4周后CSF14-3-3蛋白阳性,朊蛋白基因(PRNP)无相关遗传突变,从起病至死亡约8个月。结论:sCJD为朊蛋白病的一种常见亚型,以RLS起病后病情可稳定1个月余,早期临床和辅助检查无任何特异性,多巴丝肼、营养神经治疗均无效,随后病情快速进展,复查头颅MRI及脑电图可发现线索,CSF14-3-3蛋白可辅助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家系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家系临床特征,并筛查其致病基因。方法:收集符合SCA标准的2个家系,概括患者临床特征,构建标准系谱图,应用PCR技术对致病基因的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进行序列测定并计算CAG重复次数。结果:2个家系患者均诊断为SCA 3型,SCA3患者首发临床症状为行走不稳,肌肉震颤广泛存在,眼球震颤是SCA3患者不可忽视的非共济失调症状。家系中正常人CAG重复数在8~26次,患者CAG重复数在69~79次。结论:SCA3患者临床症状存在异质性,且CAG重复次数也存在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朊蛋白基因突变致格斯特曼综合征家系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例以共济失调起病的格斯特曼综合征(GSS)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影像学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二代测序外显子捕获方法对2014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7个已排除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3、6、7、8、12、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致病基因重复扩展突变的拟诊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对于阳性病例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个GSS家系先证者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杂合错义突变c.305C>T(p.P102L),均为成年起病。3例先证者临床均表现为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同时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家系2先证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家系2、3先证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苍白球对称高信号。结论:GSS作为朊蛋白病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可表现为共济失调,易被误诊漏诊。对于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的家系患者,在基因检测时需要关注GSS致病基因突变,及时诊断,有助于对家系成员开展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10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