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腹部横切口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享改良腹部横行切口在治疗结直肠癌开腹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第九七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采用改良腹部横切口术式进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0例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切口选择耻骨与肚脐连线中下1/3腹部自然褶皱处,尽可能沿皮纹线Langer走行切开,于髂前上棘连线下2.0~3.0 cm处以腹中线为中心行横向弧形切口,横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切开肌肉前腱膜,提起腱膜在肌肉表面菱形游离,上至肚脐、下至耻骨联合,外侧至锁骨中线,沿腹白线纵行切开腹横筋膜及腹膜,置入一次性切口保护套,然后进行标准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或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观察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切口长度(14.9±2.6)cm,术中出血量(148.2±11.8)ml,淋巴结清扫数目(15.1±3.9)枚,手术时间(78.1±10.1)min;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5.7±6.6)h,首次下地活动时间(19.9±6.4)h,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2.5±0.9)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2.1±5.7)分。住院时间(8.3±1.9)d。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皮下轻度瘀青,半月后自动吸收;其余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改良腹部横切口可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上纵行辅助切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脐上纵行辅助切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直肠癌;(2)首次接受手术治疗;(3)同一治疗组完成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4)年龄>18岁,<76岁。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17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采用的腹部切口方式不同,分为左下腹斜行切口组(103例)和脐上纵行切口组(75例)。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长径、术前癌胚抗原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以及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脐上纵行切口组与左下腹斜行切口组在手术时间[(131.7±3.7)min比(138.5±3.5)min]、术中出血量[(138.9±11.5)ml比(154.3±10.3)ml]、术中切口长度[(4.0±0.1)cm比(4.0±0.1)cm]以及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3.8±0.1)cm比(4.2±0.1)cm]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比左下腹斜行切口组,脐上纵行切口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62.7±2.3)h比(69.2±1.7)h, t=2.282, P=0.023]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1.9±1.8)h比(46.8± 1.4)h, t=2.131, P=0.032]均较早,术后24 h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较低[24 h时:(2.0±0.1)分比(2.4±0.1)分, t=2.172, P=0.032;48 h时:(2.7±0.1)分比(3.0±0.1)分, t=2.432, P=0.012],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也较低[6.7%(5/75)比9.7%(10/103),χ 2=3.942, P=0.042],但两组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天数、术后12 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吻合口漏、尿潴留和肠梗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脐上纵行切口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指数,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在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经肠系膜上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TEPS)在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12例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实施TEPS。采用腹部脐下正中纵行小切口暴露肠系膜上静脉属支,经此引入RUPS-100穿刺针至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经右侧颈内静脉引入直径20 mm球囊标记下腔静脉位置;透视下采用RUPS-100穿刺针穿刺下腔静脉内的球囊,并采用加硬泥鳅导丝建立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路径;最后采用覆膜支架在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间建立门-体分流通道。记录总手术时间、单纯建立门-体分流通道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前后肠系膜上静脉的压力等数据,并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 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总手术时间为(113±32)min,单纯建立门-体分流通道的时间为(31±5)min,对比剂用量为(129±48)ml,术前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分别为(27.8±2.7)和(14.3±2.1)mmHg,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125, P<0.01)。术后患者门静脉高压症状均缓解,但出现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菌血症,1例轻微肝性脑病,经后续治疗后均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显示所有患者门-体分流通道均通畅。 结论:对于急、慢性肝外门静脉阻塞病变患者,本研究初步证实了TEPS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经腹膜外泌尿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经腹膜外途径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2—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访视和相关检查,自愿参加临床试验,本人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肿瘤指标符合以下手术指征之一,前列腺癌分期≤T 2b期,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 ng/ml,Gleason评分≤ 7分;肾肿瘤分期为T 1期,单发,肿瘤最大径≤4 cm;肾上腺肿瘤直径≤7 cm,如为无功能性肾上腺腺瘤,肿瘤直径≥3 cm。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或计划在试验期间进行其他大型手术治疗者,或无法从任何此类手术并发症中恢复者;梅毒、乙肝、HIV感染及携带者;长期服用抗凝药或有血液系统疾病;试验期间无法有效避孕,或其他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本试验的情况。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由包含高清显示器的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容纳蛇形机械臂的手术执行系统和可弯蛇形机械臂4个部分组成。所有术式均采用经腹膜外入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脐下做约3 cm纵行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分离腹膜外间隙,置入操作鞘,于右麦氏点与脐之间放置12 mm套管作为辅助孔。肾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肿物切除术,患者取侧卧位,腋中线髂嵴上2 cm做约3 cm切口为主操作孔,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至腹膜后腔,于腋前线髂前上棘水平处放置12 mm套管作为辅助孔。连接各机械臂后操作,操作结束后,经辅助孔放置引流管1根,标本装袋取出,依次关闭切口。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PSA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后病理结果等。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患者,其中前列腺癌6例,肾肿瘤8例,肾上腺肿瘤3例。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56.7±14.6)岁。BMI(23.3±3.4)kg/m 2。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3种术式总体平均手术时间(206.9±50.1)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136.5±51.1)min;平均出血量(21.0±9.2)ml;平均切口大小(3.5±0.5)cm,均增加1个12 mm辅助通道,术中未再增加手术操作孔;平均住院时间(8.1±2.7)d。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44.6±35.1)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184.0±39.0)min,平均出血量(36.6±23.6)ml,术后病理检查2例切缘阳性,手术前后PSA分别为(9.1±3.1)ng/ml和(0.02±0.0015)ng/ml。肾部分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89.6±49.4)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115.0±39.7)min,平均出血量(12.7±8.3)ml,平均热缺血时间(23.1±10.8)min,患者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110.7±18.7)ml/min和(119.1±23.4)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1)。肾上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177.6±26.9)min,平均主刀医生操作时间(99.0±20.4)min,平均出血量(11.6±6.2)ml。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lavien-Dindo≥3级并发症。 结论:采用国产单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可经腹膜外途径安全有效地施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和肾上腺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与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的应用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与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96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均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以采用不同腹部辅助性切口进行分组,对照组(101例)采用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观察组(95例)采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切口长度、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后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进流质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56.8±4.3)h与(70.3±5.8)h, t=4.796]、术后首次下床时间[(38.81±2.04)h与(47.93±2.63)h, t=5.113]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2.01±0.22)分与(2.43±0.40)分, t=5.882]、48 h疼痛评分[(2.23±0.44)分与(3.14±0.72)分, t=6.5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切口疝发生率5.3%(5/95)较对照组9.9%(10/10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9, P<0.05)。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与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相比,不仅使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术后肠道功能尽早得以恢复,而且可显著降低术后切口疝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上纵行辅助切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分析脐上纵行辅助切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收治的57例拟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术中行左下腹部传统辅助切口,作为传统组;29例术中行脐上纵行辅助切口,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疝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 脐上纵行辅助切口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降低手术对肠道功能损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切口疝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利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藏族,35岁,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为主诉入院,患者十余年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疼痛向右侧肩背部放射,有时伴恶心呕吐.入院后行腹部彩超提示: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内多发结石,胆囊壁增厚.CT示:胆囊明显增大,下缘已超过肚脐平面,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多发结石.余化验检查无异常.术前诊断: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利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器械包括:10 mm 30.腹腔镜、5 mm分离钳、5 mm抓持钳、剪刀、电凝钩、冲洗吸引器、Hem-o-lok夹、施夹钳,普通10 mm、5 mm Trocar.患者取仰卧位,取脐部2 cm纵行口,常规建立气腹,切口下角穿刺10 mm Trocar,作为进镜观察孔,变换体位为头高脚低、左侧倾斜,切口右上角利用5 mm Trocar芯穿刺一孔后,直接插入5 mm抓持钳,此抓持钳手术全程不再更换;切口左上角穿刺10 mm Trocar为主操作孔.2枚10 mm Trocar与1枚5 mm抓持钳于切口内尽量散开,呈倒“品”字形(图1).抓持钳抓住胆囊向右上外方向牵引,以充分显露胆囊三角,主操作孔分离钳解剖胆囊管、胆囊动脉(图2),分别用Hem-o-lok夹闭后切断,由胆囊床电钩剥离胆囊,切除的胆囊经脐孔取出,留置肝下引流管,由脐部切口引出,缝合脐部切口,恢复脐部原有形态(图3).手术时间55 min,术中出血量20 ml,术后1天胃肠功能恢复,患者排气排便,术后第1天进食,术后第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图4),术后第5天复查无异常出院,住院费用1.3万元.出院后1个月、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恢复正常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切口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小切口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肛肠外科行小切口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患者病历资料,排除术前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肠穿孔、行Hartmann术和Miles术、小切口手术切口延长以及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病例.共有216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143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小切口手术组),73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组).小切口手术组依据肿瘤位置,在脐与耻骨联合之间选取合适的切口位置,取下腹正中做一长度为7 cm的纵形切口;进腹后置入切口保护圈,常规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根部离断、结扎肠系膜下血管;通过横向、纵向牵拉腹壁切口及S形拉钩的对抗牵拉,完成相应节段肠管及系膜的显露与游离,最后应用吻合器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对于腹膜反折以下的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术后常规关闭系膜裂孔及盆底腹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全组男145例,女71例,中位年龄61(26 ~ 87)岁.TNM分期Ⅰ期61例,Ⅱ期62例,Ⅲ期85例,Ⅳ期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位置、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小切口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为164(80~296)min,短于腹腔镜组的230(90~665)min (Z = 4.410, P = 0.000).与腹腔镜手术组相比,小切口手术组的术中耗材费用[1.1(0.7 ~ 2.2)万元比2.3(1.2 ~ 4.7)万元,Z = 11.759,P = 0.000]及住院总费用[4.4(2.2 ~ 14.6)万元比5.7(4.5 ~12.6)万元,Z = 9.637,P = 0.000]均较低.两组术中出血量、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数量、下切缘距离及环周切缘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切口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0%(10/143),腹腔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49, P =0.503).两组各有2例患者术后30 d再入院,小切口手术组再入院原因分别为肠梗阻和低钠血症;腹腔镜组则分别为肠梗阻和盆腔感染.小切口手术组出现1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术后急性肺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死亡.结论 小切口开腹术应用于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安全、可行.相对于腹腔镜手术,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在取得同样微创效果的同时,更加节省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诊治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70岁,已婚,因"双膝关节酸痛3年余,加重6个月"入住我院骨科. 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10年,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双膝骨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关节松解术". 术后第6天,患者突发下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9℃,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偶有便秘,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适.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无特殊,腹平,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左下腹压痛,轻反跳痛. 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 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9×109/L,血小板计数186.9× 109/L,血红蛋白112.3 g/L;凝血功能、生化等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彩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肠壁节段性增厚,蠕动差;右下腹超声所见考虑阑尾炎待排. 腹部立卧位片:双侧膈下见线状透亮影;腹腔肠管见少量气体影及较多肠内容物,肠管未见扩张及液气平面,腹部未见明显结石影,双侧腰大肌及腹脂线影清晰(图1). 术前拟诊断急性阑尾炎并穿孔. 急诊送入手术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 患者取仰卧位,头低足高,右侧抬高,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脐上方约0.5 cm处做1.2 cm纵切口,穿刺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Hg,穿刺10 mm Trocar,置入10 mm 30度腹腔镜,探查见盆腔、双侧髂窝、右侧结肠旁沟、肝肾隐窝有大量褐色粪水样积液,乙状结肠冗长、肿胀,乙状结肠近端可见一直径约2.5 cm的肿物,肿物表面浆膜光滑,颜色苍白,质硬,活动度差,乙状结肠远端距离肿物约2 cm处可见穿孔,穿孔直径约1.5 cm,穿孔周围肠壁菲薄,可见粪便由穿孔处溢出(图2). 阑尾位于盲肠内侧位,长约5 cm,直径约0.8 cm,表面充血水肿,与周围有少许粘连(图3). 直视下分别于左下腹、左中腹、右下腹穿刺5 mm Trocar作为主、辅操作孔. 吸尽盆腹腔积液及乙状结肠穿孔处粪便,分离松解腹腔粘连. 予以间断全层缝合乙状结肠穿孔,并浆肌层包埋. 向左侧推开右下腹回肠,弹簧钳提拉阑尾,超声刀凝断阑尾中段系膜,分离阑尾系膜至根部. 一次性可吸收线圈套扎阑尾根部两圈牢固,距套扎处0.5 cm处剪开阑尾,未见明显粪石,超声刀完全凝断阑尾并切除,标本置入标本袋取出送检. 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冲洗液清亮,吸尽盆腹腔液体,留置盆腔引流管1根. 撤除腹腔镜器械,经右侧腹直肌脐水平下约2 cm处做2 cm圆形切口,切开此处腹壁各层,作为造瘘口. 将距回盲部约15 cm一段回肠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作回肠双腔造瘘,将肠壁浆肌层与皮下、皮肤间断缝合一周,观察造口处肠管血供正常. 再次置入腹腔镜,观察回肠无扭转. 检查手术创面无活动出血、肠瘘,清点手术器械、辅料无误,缝合切口,并用无菌敷料覆盖,结束手术.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约120 min. 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雾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提示:(阑尾)慢性阑尾炎,急性浆膜炎. 术后第8天全腹增强CT示:右下腹造瘘术后改变,右下腹-盆腔引流管留置,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术后第10天,拔除盆腔引流管. 术后第12天出院. 3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全腹CT、肠镜等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回肠造瘘还纳术,手术顺利. 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雾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7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婴儿肾积水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婴儿肾积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8月收治的31例小婴儿(年龄≤6个月)肾积水患儿的病例资料.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3.5±0.7)个月(8 d~6个月),其中≤2个月7例.平均体重(6.7±1.2)kg,最低体重仅3.3 kg.肾积水位于左侧22例,右侧9例.B超检查示患侧肾盂前后径为(4.01±0.56)cm.年龄>2个月患儿的利尿性肾核素扫描示分肾功能为(37.1±3.2)%.全麻,患儿取健侧卧位,患侧抬高50°~70°.目镜直视下分别于脐部、脐下正中Pfannenstiel线上建立机器人镜头孔与1号臂操作孔,在脐上正中1号臂操作孔对称点建立机器人2号臂操作孔,于1号臂操作孔健侧外3~4 cm的Pfannenstiel线上建立3 mm的辅助孔.术中先暴露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并裁剪肾盂,于后外侧纵行切开输尿管,于肾盂最低点吻合肾盂输尿管.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等数据.结果 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未中转传统腹腔镜或开放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08 min,估计术中出血量平均9.5 ml,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平均3.2h,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1.2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2d.术后病理检查:以尿路上皮可见平滑肌增生肥大和纤维组织为特征,同时伴有尿路上皮黏膜组织慢性炎症.术后随访时间3~8个月.Clavien Ⅰ~Ⅱ级并发症发生率为22.6%(7/31),其中腰痛1例,血尿1例,尿漏2例,泌尿系感染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无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B超示患侧肾盂前后径为(1.58±0.41)c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利尿性肾核素扫描示肾盂输尿管无梗阻;年龄>2个月患儿的分肾功能为(39.2±3.5)%,较术前轻度上升(P>0.05).结论 在手术医生技术能力,以及麻醉、监护和管理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小婴儿严重肾积水可作为临床探索性手术适应证.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治疗小婴儿肾积水安全可行,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采用改良的隐匿切口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具有操作空间大、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