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评定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枢性面瘫是脑卒中后常见首发症状,积极治疗可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因此精准评定中枢性面瘫对确定康复治疗计划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尚无中枢性面瘫的统一评定标准,本文对近年来中枢性面瘫的主要评定方法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与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与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 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 78 例、B组 60 例和C组 64 例.3 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常规疗法,A组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联合揿针疗法治疗,C组联合经颅磁刺激与揿针疗法治疗,3 组均治疗 4 周.比较 3 组治疗前、治疗 4 周后的面神经功能分级(MHBN)情况、面神经残疾指数(FDI)评分、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评分及患侧的瞬目反射R1、R2、R2'出波率、瞬目反射异常率.结果:治疗后,3 组MHBN数据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面神经功能优于A组和B组(P<0.05),A组、B组MHBN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躯体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A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FaCE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眼睛感觉、泪液分泌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面部运动、面部感觉、口腔功能、眼睛感觉、泪液分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以上 5 项评分均高于A和B组(P<0.05),A组的各项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侧瞬目反射R1 出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侧瞬目反射R2、R2'出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侧瞬目反射R1、R2、R2'出波率均高于治疗前(P<0.05).C组患侧瞬目反射R2、R2'出波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的患侧瞬目反射R2、R2'出波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C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均低于A组和B组(P<0.05).A组的患侧瞬目反射异常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揿针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轻面神经损伤程度,改善面部功能和神经兴奋的传导,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治疗面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枢性面瘫(Central Facial Paralysi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皮质脑干束等面神经核以上神经通路受损,并累及支配面神经的中枢部位,从而引起的面肌功能性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病变.本病常继发于脑卒中、颅脑损伤及颅内肿瘤术等疾病后,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群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多数患者伴有刷牙漱口时患侧漏水,进食时患侧口腔存食、口角流涎等.该病轻者可自行恢复,但较重面瘫可导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误吸、肺炎、抑郁等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增加患者病死率.由于卒中时肢体偏瘫往往重于面瘫,故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在临床中往往被忽略,针对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少[1—2].另有研究表明,约1/3的卒中后面瘫患者半年后有明显的面瘫后遗症[3—4].目前临床上多给予营养神经、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针灸及康复训练针对该病有多种治疗手段,如针刺、电针、特种针法、特定穴刺法、温针灸、针药结合法、康复手法、康复手法配合相关仪器、针灸与康复结合疗法以及其他技术辅助康复疗法等等,临床效果较显著,因此研究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瘫或许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就这些方法进行综述及评估,并提出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轻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量表(H-B)功能值、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FGS)评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DFNP)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问卷量表(FDI)各项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功能值、TFGS评分、DFNP评分及FDI各项评分(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功能值、TFGS评分、DFNP评分及FDI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为1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刺激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减轻面部神经残疾及活动损伤程度,并不会因刺激程度加重而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依据病情选择健侧面肌进行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加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面肌辅以肌内效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w后测定两组动静态嘴角至门齿中缝的双侧距离差(D1)、眼骨性外眦到嘴角的双侧距离差(D2)及患侧表面肌电图(SEMG)数值.结果 治疗4 w后,治疗组静态D1、D2(1.150±0.073、-1.130±0.054)mm及动态D1′、D2′(1.980±0.127、-1.770±0.012)mm与对照组静态D1、D2(1.460±0.042、-1.490±0.141)mm及动态D1′、D2′(2.350±0.091、-2.110±0.072)mm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组静态D1、D2与动态D1′、D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EMG数值〔中位频率(MF)(100.98±19.63)Hz、平均功率频率(MPF)(123.62±17.43)Hz、平均肌电值(AEMG)(47.78±27.66)mV〕与对照组SEMG数值MF(95.11±17.42)Hz、MPF(110.74±15.31)Hz、AEMG(40.44±16.71)mV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组MF、MPF、AEMG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联合肌内效贴可促进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部功能的恢复,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易罐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中枢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易罐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实施康复治疗的140例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的康复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PNF治疗,联合组给予易罐疗法结合PNF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SOD、LPO、IgG、IgM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血清SOD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LPO、IgG、IgM值较治疗前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血清SOD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LPO、IgG、IgM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联合组患者的MHBN分级显著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罐疗法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效果优于单用PNF,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肌内效贴导向疗法对卒中后面瘫及流涎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肌内效贴导向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面瘫及流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7月,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冰棉块刷擦刺激、面部手法按摩、面肌功能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面部手法、面肌功能训练的同时,使用"Y"形或"O"形贴布交替进行肌内效贴导向治疗,并嘱患者尽量保持贴扎至第2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教师流涎量表(TDS)、House-Brackmann(H-B)分级和面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TDS分级、H-B分级和面神经功能临床评定量表评分均改善(Z>2.460,t>4.971,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2.817,t>4.964,P<0.01).结论 肌内效贴导向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和流涎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姿势矫正镜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姿势矫正镜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行面部表情肌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病房收治的脑卒后中枢性面瘫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观察组(n=28),观察组患者安排在病区内康复研究病房,对照组患者安排在普通病房.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并指导患者每日进行面部表情肌训练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患者在姿势矫正镜视觉反馈下进行面部表情肌训练,护理人员每日记录并反馈给患者训练细微改善之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面神经功能和焦虑、 抑郁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焦虑、抑郁得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但治疗4周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姿势矫正镜有利于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康复,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提高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治疗的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火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督和胃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MHBN评分、FDI评分及ET水平.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 <0.05);两组治疗前MHBN评分和F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和FDI评分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MHBN评分和F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水平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结论:采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选取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7).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面部肌群康复训练.试验组加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治疗,对照组在同一治疗部位予以相同参数的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修订版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HBGS-2)、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两组HBGS-2评分、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评分、静息时双侧嘴角至人中下中心点的水平距离差、最大努力示齿时双侧嘴角至下颌中切牙交点的水平距离差和伸舌时舌中线偏离面部正中线的角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改善(|t|>8.987,P<0.001),且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2.939,P<0.01).结论 患侧初级运动皮质5 Hz rTMS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