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果共和国儿童恶性脑型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90%以上的恶性脑型疟由恶性疟原虫所致,也偶由间日疟原虫所致。脑型疟患儿发热数日后病情加重,临床可表现为惊厥、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病死率为15.42%,治疗采用蒿甲醚肌内注射或青蒿琥酯静脉注射。笔者参加援非医疗队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治了1例恶性脑型疟患儿,经及时对症和病因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临床上对于不明原因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的患者,应注意有无非洲、东南亚等疫区工作、旅游史,及时行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精准应用抗疟疾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技术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检测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方法.方法 根据登革病毒衣壳蛋白(C)、前膜蛋白(prM)和非结构蛋白2A(NS2A)基因片段构建pUC-GW-Amp-CprM和pUC-GW-Amp-NS2A质粒,设计多组环介导等温扩增特异性引物组.制备LAMP微流控芯片,以靶基因质粒、登革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检测,根据起峰时间、相对荧光单位、假阳性、重复实验稳定性、检测灵敏度等指标筛选最优引物组.用最优引物组分别检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等主要登革热传播媒介和常见的致倦库蚊、中华按蚊、摇蚊的cDNA,并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等常见蚊媒传播病原体进行交叉检测,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LAMP法检测CprM和NS2A靶基因质粒的灵敏度,分别与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登革病毒RNA与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分别以1∶10、1∶100和1∶1 000混合,模拟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的样品进行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对采集自宁德市三都岛、西安市、上海朱家角、长兴岛和五角场等5地的白纹伊蚊的cDNA进行检测.结果 引物组筛选结果显示,CprMG2和NS2AG1引物组起峰时间早,相对荧光单位高,灵敏度最高,为最优引物组.CprMG2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6ng/μl的pUC-GW-Amp-CprM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NS2AG1引物组可检测浓度低至10-9 ng/pl的pUC-GW-Amp-NS2A质粒,最低检测限为1拷贝.最优引物组CprMG2、NS2AG1对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致倦库蚊、摇蚊等蚊虫cDNA无非特异性扩增,与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恶性疟原虫、黄热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为1.3 × 103拷贝,较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4拷贝)高1个数量级;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CprM和NS2A靶基因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3×103拷贝、1拷贝,与q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1.3 × 103拷贝、1拷贝)相当.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模拟现场样品的结果显示,CprMG2可检出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RNA 1∶10、1∶100和1∶1 000混合的登革病毒RNA,NS2AG1最低可检出1∶100混合的登革病毒,特异性均为100%.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5地现场采集白纹伊蚊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建立了基于LAMP微流控芯片检测登革病毒的方法,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检测时间短,可用于现场蚊媒携带登革病毒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脑型疟炎症微环境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对神经元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索脑型疟发病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被脑血管周炎性微环境诱导活化及其机制,及其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4~5周C57BU6雄性小鼠经腹腔接种5 × 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红细胞,7~10 d后死亡,作为实验型脑型疟模型.新生3~5d的乳鼠,安乐死后分离脑皮层原代星形胶质细胞;24h内的乳鼠,安乐死后分离脑皮层原代神经元.以20 ng/ml γ干扰素(IFN-γ)、1 n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感染疟原虫的小鼠红细胞(pRBC)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作为活化组,同时设置未处理静息态细胞作为对照组.24 h后用细胞裂解提取液提取总RNA测序,聚类分析生成热图,选取代表性的数个基因绘制小提琴图.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CXCL10表达水平.分离脑型疟小鼠脾脏CD8+T细胞,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孵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突触及与CXCL10抗体共孵育后的CXC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等分子表达水平.原代神经元加入两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在MAP2抗体中孵育,设置空白培养基作为空白组,乳酸脱氢酶(LDH)检测试剂盒检测神经元损伤程度,CCK-8试剂盒检测神经元活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1、STAT3及其磷酸化分子水平,活化组加入STAT1通路抑制剂氟达拉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PRISM Graph Pad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活化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由扁平星状变为长梭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相对含量为(1.36±0.03),高于对照组的(1.00±0.00)(t=13.33,P<0.01);活化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CXCL10含量为(7.07±0.81)ng/ml,高于对照组的(2.57±0.28)ng/ml(t=9.05,P<0.01).转录组分析显示,活化组抗原加工、提呈与T细胞趋化因子转录水平上调(均P<0.01),CD80、CD86、MHC Ⅰ表达水平上调.活化组和CD8+T细胞共孵育形成"免疫突触",CD8+T细胞CD69表达量提高.LDH结果显示,活化组上清刺激后神经元相对死亡率为(50.2±2.4)%,高于空白组(0%)和对照组(0%)(t=20.62、20.62,均P<0.01);CCK-8检测结果显示,活化组上清刺激后神经元相对活力为0.52±0.03,低于空白组(1.00±0.00)和对照组(1.42±0.06)(t=18.92、16.65,均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神经元经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上清刺激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相对表达量为0.44±0.02,低于空白组(1.00±0.00)和对照组(0.55±0.02)(t=37.28、4.93,均P<0.01);促凋亡蛋白Bax与抑凋亡蛋白Bcl-2的比例为1.01±0.07,与空白组(1.00±0.00)、对照组(1.00±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0.13,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活化组胞浆中STAT1、p-STATl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0±1.08、4.00±0.82,均高于对照组(1)(t=3.13、5.13,均P<0.05);活化组胞浆中STAT3、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3、1.01±0.05,与对照组(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0.52,均P>0.05).在活化组胞核中p-STA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8±0.21,高于对照组(1)(t=5.081,P<0.01)、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02±0.02,与对照组(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均P>0.05).对MAP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活化组上清可造成明显的神经元损伤,经STAT1抑制剂处理后损伤得到缓解.结论 脑型疟发病过程中血管周炎性微环境可通过STAT1分子诱导神经毒性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可导致神经元死亡.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与活化的CD8+T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x2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x2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x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2024年2月全球传染病疫情概要
编辑人员丨2024/5/25
2024年2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74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17个)、登革热(34个)、麻疹(18个)和霍乱(16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尼帕病毒病(100.00%)、人感染H5N1禽流感(52.10%)、猴痘(45.80%)、拉沙热(18.10%)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9.20%).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麻疹、登革热和脑膜炎.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猴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登革热;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拉沙热、猴痘、麻疹、疟疾和登革热;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麻疹和白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鼠疟原虫感染大鼠和小鼠的种特异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用约氏疟原虫(P.y)BY265株和伯氏疟原虫(P.b)ANKA-luciferase株感染小鼠和大鼠,分析鼠疟原虫感染宿主的种特异性.方法 制备P.y和P.b的子孢子和裂殖子.分别用5×104的P.y和P.b子孢子经尾静脉注射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P.y感染组,5只/组)和SD大鼠、C57BL/6J小鼠(P.b感染组,5只/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记录红内期疟原虫出现的时间.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BALB/c小鼠后42 h取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肝组织疟原虫18S rRNA的相对表达量.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和C57BL/6J小鼠后42 h活体成像法检测肝脏荧光值.分别用1 × 108、1 × 107、1 × 106的P.y和P.b被感染红细胞(iRBC)感染SD大鼠(P.y感染组、P.b感染组)和易感小鼠(BALB/c、C57BL/6J)(阳性对照组),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计算原虫血症;当大鼠、小鼠原虫血症达到峰值后,每隔8小时取尾静脉血涂片镜检,持续24h,分析疟原虫发育节律;观察大鼠、小鼠实验性脑型疟(ECM)的发生情况.分别用P.y、P.b裂殖子感染T、B细胞缺陷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和易感小鼠,每日取尾静脉血涂片观察,计算原虫血症.两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组间原虫血症趋势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 P.y感染组的SD大鼠、BALB/c小鼠,P.b感染组的SD大鼠、C57BL/6J小鼠体内疟原虫均能完成肝期发育,于第3天进入红内期.qRT-PCR结果显示,P.y子孢子感染SD大鼠、BALB/c小鼠体内疟原虫特异性18S r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3±0.381)、(1.00±0.2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1,P<0.05).活体成像结果显示,P.b子孢子感染SD大鼠体内荧光度值为(6.243±1.425)× 107,高于C57BL/6J小鼠的(1.624±0.530)× 107(t=6.077,P<0.01).红内期iRBC感染结果显示,3种剂量的P.y感染组SD大鼠的原虫血症趋势[峰值分别为(3.500±1.042)%、(2.850±0.627)%、(3.400±0.96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5,P>0.05),但与阳性对照组[峰值为(43.928±9.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40、63.760、58.400,均P<0.01);P.b感染组SD大鼠的原虫血症趋势[峰值分别为(11.468±1.362)%、(7.398± 2.387)%、(2.984±1.881)%]随感染剂量降低而下降,其中1 × 108、1 × 106剂量组原虫血症趋势与阳性对照组[峰值为(10.682±4.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3、17.320,均P<0.01),1 × 107剂量组原虫血症趋势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34,P>0.05).裂殖子感染结果显示,感染后6d,P.y感染组SD大鼠、BALB/c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0.902±0.235)%、(17.420±4.1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3,P<0.01);P.b感染组SD大鼠、C57BL/6J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6.804±2.978)%、(9.290±1.05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9,P>0.05);P.b感染组SD大鼠、C57BL/6J小鼠ECM累计发生率分别为11/15、13/1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4,P>0.05).发育节律分析结果显示,P.y感染组SD大鼠发育节律与BALB/c小鼠不同,未呈现24h规律;P.b感染组SD大鼠发育节律与C57BL/6J小鼠相近,具有24h规律.感染后18 d,P.y感染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BALB/c小鼠原虫血症分别为(1.326±0.908)%、0、(33.937±3.453)%,Rag2-KO SD大鼠与野生型SD大鼠之间原虫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7,P<0.05);感染后17d,P.b感染组Rag2-KO SD大鼠、野生型SD大鼠的原虫血症为(19.685±5.752)%、(0.007±0.013)%(t=2.499,P<0.05),阳性对照组仅存的1只C57BL/6J小鼠的原虫血症为25.410%.结论 P.y和P.b子孢子均能感染大鼠并完成肝期发育进入红内期.鼠疟原虫不易感染大鼠的影响因素在红内期,大鼠体内鼠疟原虫可被清除;P.y对宿主种属表现出更强的选择性;P.b感染大鼠的急性期原虫血症和ECM发生率与小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适应性免疫在大鼠彻底清除体内鼠疟原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疟疾心血管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疟疾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是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为主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儿童和成人患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疟疾引发的贫血、黑尿热、脑型疟、肾损伤等并发症广为人知.传统意义上,心脏受累并没有被列为影响疟疾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常见原因,这可能与漏报或诊断不足有关,但其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恶性心律不齐等严重的临床危害备受关注.目前临床上,抗疟药物使用不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造成严重的后果.该文系统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疟疾相关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从细胞黏附假说、炎症及细胞因子假说、疟原虫诱生毒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假说、急性肾功能衰竭继发心脏损伤假说、血栓形成假说等总结了疟疾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并整理了临床常用的喹啉类抗疟药、核蛋白合成抑制类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相较于喹啉类药物在抗疟治疗中表现出的心脏毒性,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中未见对心脏的不良影响,而且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在心血管基础疾病人群罹患疟疾过程中发挥优势.该文旨在为疟疾心血管并发症防治及抗疟药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蚊虫肠道微生物在辐照不育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负担.目前大部分蚊媒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以媒介蚊虫控制为主.控制媒介蚊虫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其中生物防制如以控制有害昆虫种群为目的的昆虫不育技术,因其特异性强、安全有效、绿色环保,将成为蚊媒综合防制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放高质量的绝育雄虫是昆虫不育技术成功的关键保障之一,而集约化生产操作、诱导雄虫绝育的辐照,均会影响绝育雄虫的质量.蚊虫肠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宿主的生长发育、抵御侵害、免疫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蚊虫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分析了肠道微生物与绝育雄蚊"致弱"的潜在关系,并展望肠道微生物在昆虫不育技术中控制蚊虫的应用前景,即利用蚊虫肠道微生物群来减缓或修复绝育雄蚊的"致弱",从而提升昆虫不育技术控制蚊媒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脑型疟是恶性疟原虫感染的主要致死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多认为,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的脑部微循环阻塞,以及由此产生的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炎细胞浸润共同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协同造成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是脑型疟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受损的程度是决定脑型疟进展、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临床研究证明,即便给予积极有效的青蒿素类药物杀虫治疗也不能完全缓解脑型疟症状和可能继发的神经组织损伤,而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副作用大.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涉及其发病机制的多个环节,但由于恶性疟原虫生活史特点和高度抗原变异等诸多因素影响,现有辅助治疗方法均未获预期疗效,亟待探索脑型疟辅助治疗新方法.本文主要以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从提升内皮细胞的自我保护功能和抑制其他炎细胞或有害因子2个方面对内皮细胞损伤的脑型疟辅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朱日和训练基地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生风险评估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朱日和训练基地重要媒介生物的种类分布、种群组成等情况,分析评估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生风险,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查阅文献、走访当地疾控机构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利用风险矩阵分析法评估朱日和基地发生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结果 共采集鼠类222只,长爪沙鼠为优势种;蚤类61只,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蝇类5 760只,家蝇为优势种.朱日和基地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风险为极严重水平;蜱媒传染病和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为高危险度水平;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蚊媒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为低危险度水平.结论 朱日和基地主要病媒生物有鼠、蝇、蚤等,危害较大;应在搞好环境治理的基础上,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防止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