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NSE联合BIS监测预测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医院ICU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进行血清NSE检测和BIS监测,根据脑出血后90 d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为神经预后良好组(定义为GOS 4~5分)和神经预后不良组(定义为GOS 1~3分),比较分析组间NSE和BIS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NSE、BIS以及两者联合预测神经预后的效能。结果:共12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脑出血后90 d神经功能评估为神经预后不良者有32例(25.4%)。神经预后不良组NSE水平明显高于神经预后良好组[28(13.7,50.4) ng/mL vs. 13.5 (9.6,18.5) ng/mL],而BIS水平明显低于神经预后良好组[32(25.2,45) vs. 55 (48,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SE及BIS预测神经不良预后的AUC分别为0.768(0.685,0.839)和0.866(0.793,0.920),截断值分别为21.7 ng/mL和47;两者联合预测神经不良预后的AUC为0.927(0.867,0.966),明显高于单一指标( P<0.05)。 结论:早期监测NSE和BIS能有效预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神经预后,两者联合后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脑氧饱和度监测的麻醉管理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脑氧饱和度监测的麻醉管理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90例,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5)和对照组( n=45),两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肺癌根治术,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管理,观察组给予基于脑氧饱和度监测的麻醉管理。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及丙泊酚用量,同时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差异。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和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880.41±41.06)mg,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麻醉后5 min(T 1)、麻醉后30 min(T 2)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T 1、T 2和术毕(T 3)时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血清IL-6、CRP、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S-100b水平分别为(13.36±1.22)mg/L、(10.08±1.12)ng/L、(0.94±0.15)ng/ml、(11.15±1.26)ng/L和(1 445.15±180.0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为(25.78±1.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44%(2/45)和8.89%(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73)。 结论:基于脑氧饱和度监测的麻醉管理在老年NSCLC根治术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小,可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用药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滴鼻。术中应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TOF)模式监测肌松。术毕当肌松监测TOF T2再现时,两组患儿均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患儿TOF比值(TOFR)恢复到0.9的时间;记录患儿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毕体温、拔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滞留时间;记录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拮抗后5 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苏醒期皮疹、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手术时间、术毕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患儿拔管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长(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 BIS较低(均 P<0.05),肌松拮抗前即刻收缩压较低( P<0.05);其余时点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苏醒期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皮疹、恶心、呕吐,实验组患儿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儿童术前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不会延长2 mg/kg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诱导残余肌松的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于2021年3月,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的106例ASCMP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行24 h BIS监测,根据患者60 d后神经功能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 n=75)和预后不良组( n=3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24 h BIS均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24 h BIS均值与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昏迷时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 BIS均值、入院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昏迷时间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 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昏迷时间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GCS评分和24 h BIS均值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24 h BIS均值与入院GCS评分呈正相关性,与APACHEⅡ评分、昏迷时间呈负相关( r=0.675、-0.700、-0.565, P<0.001)。24 h BIS均值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最高,截断值为74,曲线下面积为0.883(95% CI:0.814~0.951, 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和87.1%。 结论:24 h BIS均值与ASCMP患者急性脑神经损伤、病情严重程度及昏迷时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对ASCMP患者不良结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脑氧饱和度与麻醉深度监测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 2)与麻醉深度监测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7例非大血管手术全麻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OCD分为POCD组( n=37)和无POCD组( n=110),记录麻醉诱导前(T 0)、气管插管时(T 1)、手术进行2 h时(T 2)、术毕(T 3)、拔管时(T 4)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ScO 2变化,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发生POCD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 0、T 1、T 4时两组BIS和rSc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2、T 3时POCD组BIS和rScO 2水平低于无POCD组,两组BIS、rScO 2均在T 2时达最低值,此时POCD组rScO 2较基础值下降率高于无POCD组[(31.84±3.27)% vs (14.81±2.52)%, P<0.05];绘制BIS-T 2、rScO 2-T 2、BIS-T 3、rScO 2-T 3、rScO 2较基础值下降率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POCD的ROC曲线,其AUC分别为0.514、0.617、0.505、0.633、0.724,T 2时rScO 2、BIS联合检测的AUC值最高,为0.808。 结论: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检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预测非大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联合乳酸清除率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联合乳酸清除率(LCR)与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ASCMP)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于2020年3月,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96例ASCM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60 d,按患者转归分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入院24 h BIS均值及治疗24 h LCR,根据24 h LCR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高LCR组(LCR>15%)及低LCR组(LCR≤15%),分析BIS均值、LCR与DEACMP的相关性及两者单独及联合对DEACMP的预测价值,比较高LCR组与低LCR组患者临床资料。BIS、LCR及两者联合对DEACMP预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DEACMP组患者入院24 h BIS均值和治疗24 h LCR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低LCR组比较,高LCR组患者DEACMP患病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早期BIS均值、LCR与DEACMP均呈负相关性( r=0.760、0.546, P<0.01),BIS均值、LCR及两者联合对DEACMP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847和0.902。 结论:临床可通过早期BIS与LCR联合检测为ASCMP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有效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1例重型破伤风的救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破伤风是由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的破伤风梭菌分泌的神经毒素引起的肌肉痉挛,轻微刺激即可诱发全身强直性发作,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的一种特异性感染 [1]。尽管破伤风发病率不高,但重症破伤风的病死率仍高达15%~40% [2,3]。本病例病程长达2个月,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20 d,镇静药物使用时间30 d,ICU时间50 d。该病例的救治经验为重症破伤风患者在控制抽搐,改善自律性,合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方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癌症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预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测在预测老年癌症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70例老年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认知功能情况分为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组(20例)和术后认知功能正常组(5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麻醉前(T 0)、切皮前(T 1)、切皮后1 h(T 2)、切皮后2 h(T 3)、完成手术时(T 4)、拔管时(T 5)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术前1 d、术后即刻、术后1 d的白细胞介素6(IL-6)、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的水平。 结果: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组患者的MMSE评分低于术后认知功能正常组[(21±3)分比(25±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 P<0.05)。两组患者T 1、T 2、T 3、T 4、T 5的MAP均逐渐升高(均 P<0.05),T 1、T 2、T 3、T 4的MAP均低于T 0(均 P<0.05),T 5的MAP均高于T 0(均 P<0.05);两组患者T 0、T 1、T 2、T 3、T 4、T 5的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T 0、T 1、T 2、T 3的BIS值均逐渐降低(均 P<0.05),T 4、T 5的BIS值均逐渐升高(均 P<0.05);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组患者T 2、T 3的BIS值均低于术后认知功能正常组(均 P<0.05)。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组患者的BIS<45持续时间长于术后认知功能正常组[(44.1±7.7)min比(12.6±2.2)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8, P<0.001)。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即刻、术后1 d的IL-6、S100-β水平均逐渐升高(均 P<0.05);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组患者术后1 d的S100-β水平高于术后认知功能正常组( P<0.05)。 结论:麻醉深度监测在预测老年癌症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