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是脓毒症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脓毒症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尽管其致死率居高不下,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具有多靶点、多通络等优点.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文献进行总结,发现毒、瘀、虚、浊、湿是其病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扶正、通腑攻下、利湿消肿是其根本治疗大法;并分别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药外治法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机制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诱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风险因素模型构建与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脓毒症诱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风险因素模型,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纳入东莞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351例脓毒症患者,按照7∶3比例分别纳入训练组(n=246)、验证组(n=105)。使用急性胃肠损伤分级(AGI)评估其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情况,记录患者胃肠功能异常率,并比较训练组胃肠功能正常、胃肠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归纳脓毒症诱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风险因素,并将风险因素纳入Nomogram预测模型;绘制预测模型预测验证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使用Bootstarp法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校准度。结果:训练组、验证组肠黏膜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2.85%、5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乳酸升高,以及并发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和机械通气,均为影响脓毒症诱发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风险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应用于训练组、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810,应用于验证组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0.70%、81.25%;DCA分析示模型临床净收益率较高。结论:脓毒症诱发肠黏膜屏障损伤风险较高,且与患者病情、炎症反应、并发症、治疗策略等因素有关,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为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风险评估提供可靠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李可治疗脓毒症临床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是因感染所致机体炎症反应失调而引起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可伴随多种并发症,致死率高.李可是中医急危重症的大家,曾用经方及自创方治疗大量危重症患者,被称为一代霹雳大医.李可治疗急危重症具有个人特色,若认为人体本气自病,当扶正抗邪;遇热毒内炽,霹雳攻承,扫荡血毒;病证冲突,舍病从证,弃标治本;采用经方剂量,药简力专,直捣病巢;针药结合,双法并施,内外同调;天人合一,时间辨证,以遏病势;随煎随服,争取时间,力挽危亡等.本文通过分析李可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究脓毒症的中医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铁死亡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铁死亡是一种与铁积累和脂质过氧化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具有独特的形态、遗传和生化特征.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调引起.脓毒症心肌损伤是脓毒症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加剧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负担.铁死亡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对铁死亡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探讨铁死亡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乳酸清除率与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关系及预测效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联合乳酸清除率(LCR)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关系,并评估NLR、LC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预测效能.方法 302例脓毒症患者中,并发急性肝损伤89例(肝损组)、未并发肝损伤213例(非肝损组),比较两组NLR、6h LCR.肝损组中,胆汁淤积型38例、混合型40例、肝细胞损伤型11例,轻度肝损伤42例、中度肝损伤33例、重度肝损伤14例,比较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NLR、6 h LC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LCR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采用ROC评价NLR、LCR对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预测效能.结果 肝损组外周血NLR、6 h LCR分别为 19.25±5.70、-57.5%(-127.6%,-17.7%),非肝损组分别为14.03±5.06、24.1%(-12.9%,47.6%),两组比较,P均<0.05.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6 h LCR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6 h LC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是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NLR预测脓毒症并发肝损伤发生的ROC下面积(AUC)为0.786(95%CI:0.717~0.854),6 h LCR的AUC为0.816(95%CI:0.763~0.868),而NLR联合6 h LCR预测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AUC为0.857(95%CI:0.807~0.908),当取最佳截断值0.398时,灵敏度为69.7%,特异度为90.6%,优于单一指标对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预测效能.结论 外周血NLR及6 h LCR是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危险因素;NLR及6 h LC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并发肝损伤均有一定预测效能,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37例 长期透析—发热—左下肢疼痛—肺内结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但出现多系统损害者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致脓毒症,并发迁徙性肌间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脓毒性肺栓塞及骶髂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治过程,以希望通过本病例加强内科医师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合并多系统损害的诊治体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6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的临床特征、病因、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感染来源分为产科感染组(30例)及非产科感染组(3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感染源及微生物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1)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脓毒症发生于产前39例(57%,39/68),产后29例(43%,29/68)。非产科感染组孕产妇呼吸、肾、肝、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产科感染组高,多器官功能障碍、心脏骤停、血乳酸水平≥4 mmol/L更常见,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高于产科感染组,各项指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感染源及微生物学特点:脓毒症最常见的病因是生殖道感染(37%,25/68);其中,产科感染组以绒毛膜羊膜炎(40%,12/30)最常见,非产科感染组以腹腔感染(34%,13/38)居多。诊断为血流感染(BSI)的孕产妇37例(54%,37/68),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多见(70%,26/37),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继发性BSI最常继发于生殖道感染(65%,17/26)。(3)治疗:非产科感染组患者ICU入住率、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均高于产科感染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2例(47%,32/68)脓毒症孕产妇行外科手术清除感染源,其中子宫切除术5例。(4)预后:孕产妇脓毒症的病死率为19%(13/68),非产科感染组(29%,11/38)高于产科感染组(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产前诊断脓毒症至终止妊娠的时间为(5.5±8.6) d;其中,产科感染组(1.9±2.2) d,非产科感染组(7.7±10.3) 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不良妊娠结局发生于早、中孕期者(72%,18/25)高于晚孕期者(3/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妊娠期及产后脓毒症是一种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非产科感染比产科感染孕产妇并发症更多、病情更危重、预后更差,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母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58例、女53例,年龄24~81岁。根据首次手术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术后心房颤动(POAF)组(23例)和非POAF组(188例)。收集POAF组患者首次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治疗方式以及发生次数>1次的患者数。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烧伤类型、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机械通气情况、脓毒症情况;首次手术前电解质紊乱情况及血液指标水平;手术时长和手术方式等首次手术相关情况;首次手术中容量变化及生命体征,包括液体输注总量、输血总量、失血量、低血压和低体温情况;术后低体温情况;首次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天的炎症指标水平,包括降钙素原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入院30 d内死亡情况。筛选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POAF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时间为首次手术后2(2,4)h,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为16(6,26)h。予21例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予2例患者心脏电复律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3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次数>1次。POAF组患者的年龄为59(42,70)岁、烧伤总面积为90%(70%,94%)体表总面积(TBSA),均明显大于非POAF组患者的48(38,56)岁、70%(60%,83%)TBSA( Z值分别为-2.64、-3.56, P<0.05)。与非POAF组比较,POAF组患者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更高( χ2=4.45, P<0.05),首次手术中液体输注总量和输血总量均明显增多( Z值分别为-3.98、-3.75, P<0.05),首次手术中低体温和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χ2值分别为8.24、18.72, P<0.05),首次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水平、首次手术后第1天NLR均明显升高( Z值分别为-3.03、-2.19、-2.18, P<0.05),首次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淋巴细胞计数( Z值分别为-2.07、-2.60, P<0.05)、血小板计数( Z值分别为-3.35、-3.58, P<0.05)均明显降低,入院30 d内病死率明显升高( χ2=4.03, P<0.05)。2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术中低体温均是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8、1.07、4.18,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12、1.03~1.11、1.48~11.80, P<0.05)。 结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术中低体温为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心肌病是脓毒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可逆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扩张和射血分数降低,通常在7~10 d内恢复。脓毒症心肌病可能因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导致患者的病死率增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脓毒症心肌病新的认知,包括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内容,以期为临床上脓毒症心肌病的诊治提供一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发生时炎症因子风暴会引起机体多种组织器官损伤,而其并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治疗中至关重要,自日本卫生福利部于1983年提出第一个诊断标准后,近年来相继有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同时,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故各种治疗方案相继出现。该文对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创建历史和优缺点,以及各种抗凝制剂和抗凝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