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内踝骨质及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3月— 2018年6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5例内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内踝缺损,伴有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3.0 cm×3.5 cm~6.0 cm×10.5 cm;骨缺损范围1.0 cm×1.0 cm~2.0 cm×3.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Ⅰ期重建内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踝关节活动度及膝、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均Ⅰ期愈合。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皮瓣外形较美观,质地、弹性及颜色与周围近似,无瘢痕挛缩,双下肢等长。踝关节无畸形,手术前后踝关节活动度对比,背伸术前为(4.4±1.1)°,末次随访为(13.2±2.4)°( P<0.05);跖屈术前为(12.4±1.8)°,末次随访为(34.8±4.8)°( 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及内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无关节磨损征象,内踝骨骺无早期闭合,骨化中心逐步增大或明显。供区膝关节均无畸形发生,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无影响。 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Ⅰ期重建小儿内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外观恢复较好,踝关节功能恢复,重建的内踝与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且对供区膝关节功能及感觉无影响,是重建小儿内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前动脉返支为蒂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儿童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的Bayne-Klug 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患儿资料。患儿均分期进行手术治疗:(1)术前通过按摩以及牵引支具逐渐牵拉桡侧软组织以及腕关节,最大化桡侧间隙。(2)取同侧下肢的腓骨头,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骨瓣移植重建桡骨远端以及腕关节的稳定结构。(3)至少6个月后,对于Blauth Ⅳ型及以上拇指发育不良的患儿进行示指拇化手术。通过测量桡偏角、腓骨生长长度以及桡骨/尺骨长度比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4例男性患儿,均右侧受累,年龄16~62个月龄,平均30.5个月龄。术后随访19~78个月,平均40.5个月。3例患儿伴Blauth Ⅳ型或Ⅴ型拇指发育不良,于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术后1年左右行示指拇化术。移植骨均顺利骨性愈合;桡偏角度平均纠正24°;重建的桡骨远端均获得了一定的生长,取板时的桡骨长度较术后6周时平均增长13.2%;桡骨/尺骨长度比较术前平均改善13.3%。结论:采用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腓骨头骺瓣治疗Bayne-Klug Ⅱ、Ⅲ型桡骨发育不良,重建桡骨远端具有纵向生长能力,可有效矫正桡偏畸形,避免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腓总神经内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女,6岁,因"发现右小腿上段疼痛1周"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妇儿医院小儿外科,既往体健。患儿于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小腿上部疼痛,持续性胀痛,活动时疼痛明显,其余部位无不适,无发热,无局部麻木感,右小腿及足活动正常,遂至门诊就诊后收治入院。入院后行右侧膝关节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行B型超声检查,提示右侧小腿肌层内囊性病灶。再行MRI检查后提示囊性病灶沿右侧腓总神经走行,考虑右侧腓总神经内囊肿可能。专科体检:右侧腓骨头处可及4 cm×2 cm囊性肿块,边界清,质较韧,轻触痛,局部无明显红肿,无皮温增高,右小腿及右足活动正常,肌力正常,无局部麻木等不适。完善检查后,行手术探查。术中以右小腿肿块中心设计长5 cm弧形切口,在腓骨头下方1 cm处离断腓骨长肌腱,暴露腓总神经,探查见囊肿位于腓总神经主干及关节支,腓总神经另两个分支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未见明显累及,可见扩张的腓总神经关节支通向胫腓关节。打开关节囊,清理关节减压,近关节处离断并结扎关节支。在囊肿的表面沿着腓总神经纵向打开神经外鞘,充分引流出囊液,囊液呈清亮黏液状。放置引流管一根,复位缝合腓骨长肌腱。术后长腿石膏托固定(图1)。术后3 d拔除引流管,术后5个月随访患儿右小腿胀痛消失,无肿块复发迹象,右小腿及右足活动及感觉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至6月行标准全下肢负重位X线检查的无关节炎或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18例(618膝)为研究对象,男184例、女434例,年龄(61.12±10.98)岁。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定膝关节是否有骨关节炎:0~Ⅰ级诊断为无骨关节炎,Ⅱ~Ⅳ级诊断为骨关节炎。于X线片上测量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评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测量腓骨头上缘至外侧胫骨平台的距离,定义为腓骨头高度。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患者分为0~Ⅳ级共5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内翻畸形程度(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腓骨头高度与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降维提取JLCA、MPTA、髋-膝-踝角的主成分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的相关性。结果: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68例、Ⅰ级66例、Ⅱ级97例、Ⅲ级98例、Ⅳ级289例,即无骨关节炎者134例,骨关节炎患者484例。随Kellgren-Lawrence分级升高,腓骨头高度和MPTA呈现减小趋势( F=129.076,24.875; P<0.001),而JLCA和髋-膝-踝角呈现增大趋势( F=414.346,105.996; P<0.001)。年龄、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是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影响因素,其 OR(95% CI)分别为1.116(1.093,1.141)、1.363(1.060,1.754)、0.617(0.575,0.662)。腓骨头高度与JLCA、髋-膝-踝角均呈负相关( r=-0.641,-0.478; P<0.001),与MPTA呈正相关( r=0.320, P<0.001);年龄、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之间有相关性( β=0.274,-0.457; P<0.001)。 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腓骨头高度小于非骨关节炎人群。除年龄、体质指数外,腓骨头高度是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腓骨头高度越小,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越重、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关关节线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以“关节线”“膝”“置换”以及“joint line”“knee”“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8年1月—2022年8月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关节线方法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711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53篇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重建关节线倾斜度的方法有机械对线技术、解剖对线技术、动力对线技术、限制性动力对线技术;常见的重建关节线高度的解剖标志有内收肌结节、腓骨头、胫骨结节、内外侧髁等。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建立膝关节三维骨骼模型,确定假体尺寸并制定手术方案,应用示踪器技术可以指导股骨、胫骨的精确截骨,可以更好地重建关节线。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系统使用计算机软件,术中机器人设备精准地执行个体化手术计划,可提高重建关节线的精度。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个体化的膝关节模型、制作截骨槽导板和定位钉导板、带有标记的间隔块工具,指导术中关节线的重建,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针对患者膝关节解剖结构形态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剖学标志及对线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手术系统、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关节线更为准确地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和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9年5月,共收治合并骨骺损伤的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外踝软组织缺损并伴骨质缺损、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2.0 cm~6.0 cm×9.0 cm;骨缺损长度1.0~4.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同时重建外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依据美国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对患儿手术前与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4年,皮瓣颜色、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踝关节无畸形,行走及负重功能恢复,背伸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37±1.12)°、(16.01±5.27)°( t=4.83),跖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1.35±1.96)°、(37.81±6.49)°( t=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外踝骨骺无早期闭合,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供区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无影响,无畸形,稳定性较好。依照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4例,良1例。 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同时重建小儿外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重建的外踝和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是重建小儿外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侧半肢畸形保肢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 男,1岁9个月,以"生后发现右小腿畸形至今"于2020年6月5日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转诊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善X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提示右小腿形态失常,右胫骨远端细短、弯曲,可见小软骨信号,远侧胫腓关节消失,右腓骨相对粗长,近端向近侧移位,下段前外侧凸,右踝关节脱位,右距骨向外上方移位,跟骨缺如,跗骨和跖骨数目及形态失常,考虑诊断为右胫侧半肢畸形Paley IVA型(图1、2)。入院体格检查:行走不能,右小腿外观明显畸形及短缩,右足内翻,右踝关节脱位、跖屈位及活动受限,髋、膝关节活动好。手术计划分三期进行。一期:软组织松解,安装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纠正踝关节畸形及下拉腓骨至正常腓骨小头位置,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二期:胫腓骨及踝关节融合,提供足够的胫腓骨强度和踝关节稳定度;三期:下肢延长术,使双下肢等长。目前已行两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在安装TSF(图3A、3B)前,为了解除软组织的牵拉同时降低踝关节畸形复发的可能,需要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及跟腱延长,此外,为了防止腓骨下拉过程出现腓总神经的卡压需要进行腓总神经松解。TSF矫正畸形共分为2个阶段,首先将固定腓骨的克氏针固定在远端环并逐步牵拉腓骨头至正常位置(图3C),然后调整固定腓骨克氏针固定至近端环上,保持腓骨位置不变牵拉距骨至腓骨远端(图3D)。3个月后,进行第二期手术,去除TSF后,显露距骨及腓骨远端,去除软骨,显露松质骨,为踝关节融合做准备;切除胫骨远端残迹,显露髓腔,然后在胫骨远端平面截断腓骨,将胫骨近端与腓骨远端连接,2枚1.6 mm克氏针自足底经距骨、腓骨远端髓腔、胫骨近端髓腔至股骨远端中心性固定,针尾外露于足底,同时予以钢板固定胫骨近端及腓骨远端以抗旋转,腓骨近端予以慢吸收线缝合至截骨平面(图4),术后予以石膏固定,术后2个月截骨处愈合后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第二期术后9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好,右下肢外观得以明显改善并可以负重行走,但存在短缩(图5、6),将来还需进行下肢延长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腓骨截骨治疗骨关节炎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腓骨截骨治疗骨关节炎机制。方法:采集1例正常膝关节的X线及核磁共振(MRI)建立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于模型上研究腓骨截骨的最佳位置及截骨后膝关节相应的生物力学改变;然后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并采取相应术式的5例患者,结合模型分析结果,观察患者相应指标的改变,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以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腓骨截骨术对膝关节内侧结构应力影响要比外侧结构显著。但腓骨头下0 cm处腓骨截骨会给膝关节增加一定程度外侧结构不稳定影响因素,使得内侧结构应力增加较大。所以腓骨头下6 cm处腓骨截骨在膝关节结构受力性能体现上要优越于腓骨头下0 cm处腓骨截骨。随访资料结果显示,VA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48 h评分[(2.62±1.21)分]及30 d评分[(1.35±1.06)分]均低于术前[(5.23±1.45)分],且术后患者指标改善效果显著优于术前( t=4.523、4.21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48 h[(67.46±5.83)分]、30 d[(68.22±5.67)分]评分总分显著高于术前[(48.39±10.28)分, t=4.145、4.23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腓骨截骨模型后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手术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反映患者膝关节的生物力学改变,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并缓解疼痛症状,提高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辅助设计游离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精准修复内踝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游离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精准修复内踝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21年11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手外科共收治4例外伤导致踝部内侧损伤一期修复创面后内踝骨缺损的患者,均于外院行一期治疗,其中3例伴内侧韧带缺损,清创后采用游离皮瓣修复,皮瓣面积4.0 cm×7.0 cm~10.0 cm×15.0 cm;1例不伴韧带缺损者采用植皮覆盖创面,植皮面积3.0 cm×5.0 cm。3个月后行3D打印辅助设计游离腓骨头复合组织瓣修复内踝缺损,术前进行双侧踝关节CT平扫及三维成像获取数据,进行双侧踝关节3D打印,打印出双侧踝关节模型,采用镜像对比打印出患侧缺损内踝的模型,体积1.5 cm×2.0 cm×3.0 cm~1.5 cm×2.0 cm×5.0 cm。于健侧膝关节外侧切取携带股二头肌腱的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内踝骨缺损,重建内侧三角韧带(3例)及内侧三角韧带止点(1例)。复合组织瓣携带膝下外侧动脉及静脉与受区血管吻合,重建移植复合组织瓣的血供。术后抗凝、抗感染、抗痉挛治疗,患肢制动1个月。术后前3个月每月复查X线片,3个月后每2个月复查X线片,并定期来院复诊,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及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按照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移植组织块均成活,创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9~35(平均29)个月,术后2~3个月重建内踝骨块于受区获得骨痂,4~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依据AOFAS踝及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为89~100分,均为优;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分为28~30分,均为优。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结合显微技术游离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内踝缺损,可一次性修复骨缺损及韧带缺损,可以做到精准修复,受区愈合快,供区损伤小,为临床一种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的设计与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自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与传统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其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腓骨头上方区域的数据测量及三维CT分区,设计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选取12具新鲜冰冻下的成人尸体24侧膝关节,制作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模型,分3组( n=8):A组模拟腓骨头上方入路自体髂骨植骨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固定,B组模拟胫骨平台后侧入路自体髂骨植骨后小T型钢板固定,C组模拟腓骨头上方入路自体髂骨植骨后普通L型平台钢板固定。3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500、1 000、1 500 N垂直压缩力载荷下劈裂骨块的垂直位移以及内固定物失效时(压缩位移达3 mm时)的最大压缩力。 结果:500、1 000、1 500 N垂直压缩力载荷下,A组、B组、C组劈裂骨块的垂直位移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劈裂骨块的垂直位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略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C组骨块位移达3 mm时内固定物的失效载荷分别为(2 576±126)、(2 545±127)、(2 067±146) N,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组内固定物失效载荷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解剖钢板可对后外侧髁骨折块起到坚强的固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