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ffe-Campanacci综合征合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9岁3个月,因"右足异常、下肢不等长9年,加重2年"入院。患儿出生后其右足外观异常,呈马蹄内翻状,来本院门诊,行Ponseti方法石膏矫形两次。但患儿未及时复诊,症状改善不明显。后患儿逐渐出现右足外观明显异常,右小腿发育细小,右下肢短缩。5年前,患儿至当地医院门诊复诊,影像学检查提示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占位,右下肢短缩约3 cm;患儿4岁、5岁时在外院分别行"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非骨化性纤维瘤。近2年患儿右足马蹄内翻及双下肢不等长症状较前加重,行走时易摔倒,遂来本院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情况无特殊,2岁能独立行走,但跛行,智力发育基本同正常同龄儿;无性早熟、性腺功能衰退;视力正常。家族内无类似病例。入院体检:全身皮肤菲薄,多处可见散在咖啡色素斑( 图1),双膝关节处可见2处长约6 cm纵行手术瘢痕,行走时右下肢跛行,右足尖着地,足跟不着地,平卧位时体表测量右下肢短缩约4 cm,右侧足弓高,跟腱紧张,腓骨长短肌肌力0级,踝关节可背伸约-20°。入院诊断:①先天性马蹄内翻足;②双下肢不等长;③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非骨化性纤维瘤切除术后;④Jaffe-Campanacci综合征。入院后完善检查、科内讨论后,建议一期矫正右足跖屈畸形,二期行截骨矫形纠正下肢不等长,遂于2015年8月7日行"右侧跟腱延长术+右胫后肌转移术+跖筋膜松解术+石膏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门诊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治疗儿童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与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治疗儿童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收治Bayne 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畸形患儿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3~5.8岁,平均4.3岁。采取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一期手术行前臂与腕部桡侧软组织松解、外固定架固定及桡偏畸形的逐级矫形,酌情附加尺骨弯曲截骨、接骨板内固定术;二期手术行吻合血管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修复桡骨缺损、重建腕关节,腓骨近端骨骺移植物的血管蒂为膝下外侧动脉;三期手术行拇指畸形的矫形术。术后对患儿腕关节桡侧偏斜程度、前臂长度及肘关节、前臂、腕关节、手指活动度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本组5例患儿平均随访52.6个月(42~72个月)。移植腓骨平均长度为4.1 cm,全部存活并在3个月内与桡骨远端骨性愈合。最终随访时腕关节桡侧偏斜平均矫正28°;尺、桡骨平均长度分别为14.4、12.1 cm,占健侧长度的64.0%、56.3%;腕关节稳定性好,活动度为健侧的56%;前臂旋前为健侧的75%,旋后为健侧的45%,肘关节屈伸基本正常;平均手指活动度为103°,为健侧的39%。结论:儿童Ⅲ型先天性桡侧纵列缺如采取分期手术的治疗策略,吻合膝下外侧动脉的腓骨近端骨骺移植能达到恢复桡骨长度、稳定腕关节的治疗目标,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胫侧半肢畸形保肢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 男,1岁9个月,以"生后发现右小腿畸形至今"于2020年6月5日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转诊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善X线平片、CT及磁共振成像提示右小腿形态失常,右胫骨远端细短、弯曲,可见小软骨信号,远侧胫腓关节消失,右腓骨相对粗长,近端向近侧移位,下段前外侧凸,右踝关节脱位,右距骨向外上方移位,跟骨缺如,跗骨和跖骨数目及形态失常,考虑诊断为右胫侧半肢畸形Paley IVA型(图1、2)。入院体格检查:行走不能,右小腿外观明显畸形及短缩,右足内翻,右踝关节脱位、跖屈位及活动受限,髋、膝关节活动好。手术计划分三期进行。一期:软组织松解,安装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纠正踝关节畸形及下拉腓骨至正常腓骨小头位置,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二期:胫腓骨及踝关节融合,提供足够的胫腓骨强度和踝关节稳定度;三期:下肢延长术,使双下肢等长。目前已行两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在安装TSF(图3A、3B)前,为了解除软组织的牵拉同时降低踝关节畸形复发的可能,需要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及跟腱延长,此外,为了防止腓骨下拉过程出现腓总神经的卡压需要进行腓总神经松解。TSF矫正畸形共分为2个阶段,首先将固定腓骨的克氏针固定在远端环并逐步牵拉腓骨头至正常位置(图3C),然后调整固定腓骨克氏针固定至近端环上,保持腓骨位置不变牵拉距骨至腓骨远端(图3D)。3个月后,进行第二期手术,去除TSF后,显露距骨及腓骨远端,去除软骨,显露松质骨,为踝关节融合做准备;切除胫骨远端残迹,显露髓腔,然后在胫骨远端平面截断腓骨,将胫骨近端与腓骨远端连接,2枚1.6 mm克氏针自足底经距骨、腓骨远端髓腔、胫骨近端髓腔至股骨远端中心性固定,针尾外露于足底,同时予以钢板固定胫骨近端及腓骨远端以抗旋转,腓骨近端予以慢吸收线缝合至截骨平面(图4),术后予以石膏固定,术后2个月截骨处愈合后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第二期术后9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截骨处愈合良好,下肢力线好,右下肢外观得以明显改善并可以负重行走,但存在短缩(图5、6),将来还需进行下肢延长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在骨肉瘤广泛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行设计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假体远端的组配节段与距骨和腓骨远端接触面为3D打印金属骨小梁界面,通过锥接的组配式节段调节假体长度。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的胫骨下段骨肉瘤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1±7.4)岁(范围8~29岁)。包括骨母细胞型骨肉瘤7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1例,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在规范术前化疗后行肿瘤广泛切除术,以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骨缺损。术后6个月内配戴支具行走,6个月后配戴护踝行走。术后每个月行X线检查评估踝关节融合情况,融合完成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2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学预后。采用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结果:胫骨下段肿瘤均毗邻踝关节,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截骨,截骨长度为(16.0±3.1)cm(范围11~20 cm),肿瘤切除获得广泛外科边界。假体近端髓腔固定方式:3D打印金属骨小梁柄1例,自体腓骨移植1例,骨水泥固定6例。手术时间为(128.8±18.9)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25.0±37.8)ml(范围100~200 ml)。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6±10.5)个月(范围7~39个月)。假体远端与距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为(4.3±0.7)个月(范围3~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无伤口并发症和假体松动,全部患者均无瘤生存。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84.2%±3.0%(范围80%~90%)。结论:胫骨下段3D打印踝关节融合型肿瘤假体重建胫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安全、有效,融合率高,术后早期功能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取关节镜探查清理联合OWHTO,对照组采取关节镜探查清理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下肢力线比率、胫骨平台后倾角、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Lysholm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血量与术后下地时间均显著增加(均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股胫角均较术前降低、胫骨近端内侧角均较术前升高(均 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股胫角高于对照组、胫骨近端内侧角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下肢力线比率及对照组胫骨平台后倾角较术前增大(均 P<0.05),观察组胫骨平台后倾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下肢力线比率高于对照组,胫骨平台后倾角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SS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均 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HSS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随访12个月,两组均未出现显著并发症。 结论:关节镜联合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手术创伤虽然相对更大,但其力线矫正效果满意,膝关节功能改善幅度更大,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巨细胞瘤术后软组织复发31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明确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情况,提高对 GCTB术后软组织复发的认识.方法 检索 2003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数据库 GCTB 术后复发患者筛选软组织复发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原始病变部位及 Campanacci 分级、初次手术至软组织复发时间、复发次数、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 MSTS 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 GCTB 术后软组织复发患者 31 例,男/女∶10/21 例,软组织复发占 GCTB 术后复发的 5.73%;年龄 16~57 岁,平均(28.52±9.93)岁.原始发病部位中位于腓骨近端、尺骨远端各 4 例,股骨近端、胫骨近端各 3 例,股骨远端 6 例,桡骨远端 8 例,第一掌骨、第一跖骨及髌骨各 1 例;初次手术时 Campanacci 分级:Ⅰ 级 2 例,Ⅱ 级 9 例,Ⅲ 级 20 例;初次术后至软组织复发时间 2~127 个月,平均(23.23±26.12)个月;初次术后复发 1 次 12 例,2 次 12 例,3 次 7 例,复发 2 次及以上者占 61.3%;因多发转移、肺转移死亡、行髋关节离断各 1 例;最终MSTS 评分 14~30 分,平均(26.62±4.21)分.结论 虽然 GCTB 术后软组织复发少见,但易出现多次复发并可能导致截肢或死亡等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计算机生物工程学技术辅助逆向设计外踝后外侧低切迹钢板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高龄外踝骨折患者行传统外侧钢板内固定后常发生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等现象,随着工程学软件在医学中的应用,一种可放置在后外侧的新型钢板能够被设计出并解决上述问题.目的:以外踝骨折线顶部与骨折线前缘起点的距离(ACD)、骨折线顶部与外踝尖部距离(CTD)、骨折线顶部与骨折线后缘的距离(PCD)及腓骨远端前外侧面与后外侧面夹角(CA)的三维CT数据为基础,使用医学生物工程学软件逆向设计外踝后外侧低切迹钢板.方法:各取30例不稳定外踝骨折及正常踝关节行CT扫描并三维重建,使用3-matic软件测量外踝骨折患者中ACD、CTD及PCD的数值,绘制并描述外踝骨折线特点,并使用mimics软件测量正常踝关节中CA的数值.以上述测量数据为基础,使用3-matic、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外踝后外侧低切迹钢板,构建出钢板厚度及钉道方向.在Geomagic Studio 软件中行精细曲面、自动曲面、拟合曲面等操作,生成低切迹钢板雏形,并进行 3D 打印;取外踝后外侧切口,拨开腓骨长短肌腱,将3D打印出来的钢板雏形放置在腓骨后方以测试其大小及与骨面的贴合度.结果与结论:①ACD均值为(2.97±0.03)cm,变异度为5.23;PCD均值为(3.17±0.11)cm,变异度为17.60;CTD均值为(4.52±0.07)cm,变异度为8.60;②以此绘制外踝骨折线,呈倒"V"型;胫距关节面截面处CA均值为(103.20±1.94)°;腓骨远端前缘上下顶点的中点截面处CA均值为(78.50±1.78)°;③通过3-matic、solidworks及Geomagic Studio 软件能够成功设计出外踝后外侧钢板,钢板近端螺钉孔道预留三四孔,其螺钉方向由后向前,远端预留内外侧各3个螺钉孔道,内侧3个孔道方向可由后向前,外侧3个螺钉孔道需偏向内侧,角度为9.72°-13.28°;④提示外踝前外侧骨折线ACD位置的变异度相对较小,而后外侧PCD位置变异度较大;外踝骨折块前外侧面与后外侧面的夹角呈现递减趋势,近段夹角变异度较小,而远端较大;基于外踝三维CT重建数据,在计算机生物工程学软件辅助下,利用逆向设计构思能够快捷方便地设计出贴合性佳的外踝后外侧低切迹钢板,为骨折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架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介绍胫腓骨近端截骨外固定架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8年4月-2021年12月采用上述方法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前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确定截骨部位,沿腓骨头下方约3cm纵行切口,自腓骨长短肌及腓肠肌之间间隙进入,两孔截骨器截除1cm腓骨;同法于胫骨结节下方截断胫骨,根据患者小腿直径选择合适固定环,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截骨远近端环应用贯穿克氏针和螺纹针固定,术后7 d逐步调整外架矫正畸形.[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所有患者外固定架在术后21 d内调整完毕,继续佩戴外固定架维持矫正,佩戴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01.9±9.5)d,下肢力线达到满意矫正.随访时间平均(2.0±0.6)年,末次随访时疼痛 VAS、KSS 评分、下肢机械轴偏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胫腓骨近端截骨矫形结合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明显矫正畸形,取得满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腓骨近端截骨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分析截骨对患者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影响,验证弓弦理论可靠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71例,脱落3例,完成全部试验患者68例,其中男27例,女41例,年龄51~79(68.0±7.0)岁,随访时间4~12(3.76±1.94)周.患者入院后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大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等指标.结果:根据VAS得分,参照包宗昭等治疗前后评分对单一指标的疗效判断标准评定,显效37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术后3例出现足背伸无力,1例出现足背感觉异常,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患者术后1个月VAS、WOMAC评分均小于术前(P<0.001).患者术后1个月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均小于术前(P<0.001).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短期内安全有效,截骨后1个月患者在负重状态下膝外侧软组织张力升高,但长期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泰勒空间外固定器治疗成人特发性膝内翻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研究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泰勒空间外固定器(TSF)治疗成人特发性膝内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采用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TSF治疗12例成人膝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双侧膝内翻,男4例,女8例;年龄18~35岁,平均(27.7±5.3)岁.于小腿中下段截断腓骨,然后安装小腿TSF,最后做胫骨结节下截骨;术后7 d开始依据TSF电子处方调整并矫正膝内翻畸形.记录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机械轴偏移(MAD)、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TSF在术后21 d内调整完毕,下肢力线达到满意矫正,继续佩带TSF维持矫正,佩带时间为118~166 d,平均(133.6±13.5)d.随访时间19~49个月,平均(35.7±8.5)个月,末次随访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改善(P<0.01),末次随访MAD较术前减小(P<0.01),末次随访MPTA较术前增大(P<0.01),畸形均获得矫正.结论:胫骨结节下截骨结合TSF治疗成人特发性膝内翻,微创、安全、精确、可靠,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