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7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9年10月,共收治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17~83岁,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22.0 cm×13.0 cm。根据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的穿支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血管网吻合的解剖学依据,结合膝关节周围创面缺损部位、大小、形状等特点,设计穿支皮瓣并进行修复,其中应用股外侧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LDF)9例,膝降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DGF)53例,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DPF)10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3.5 cm~24.0 cm×14.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全厚皮片覆盖。术后采取门诊随访(78%)、电话随访(15%)和微信随访(7%),评估患者创面修复的术后疗效和皮瓣早期、后期肿胀程度。结果:本组72例皮瓣,其中65例术后全部成活,7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LDF 2例、DGF 4例、DPF 1例),给予换药处理,术后供、受区创面完全愈合。经3~72个月随访,修复后的膝关节不臃肿畸形,色泽、弹性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皮瓣TPD为7~10 mm,创面愈合瘢痕较小。根据疗效评价:满意48例(其中LDF 4例、DGF 39例、DPF 5例)、一般24例(其中LDF 5例、DGF 14例、DPF 5例)。皮瓣肿胀程度评价:早期:I度40例(其中LDF 4例、DGF 31例、DPF 5例)、II度20例(其中LDF 3例、DGF 14例、DPF 3例)、III度10例(其中LDF 2例、DGF 7例、DPF 1例)、IV度2例(其中DGF 1例、DPF 1例);后期:I度55例(其中LDF 6例、DGF 41例、DPF 8例)、II度15例(其中LDF 2例、DGF 12例、DPF 1例)、III度2例(其中LDF 1例、DPF 1例)。根据膝关节损害的功能评定:优17例(其中LDF 2例、DGF 12例、DPF 3例)、良35例(其中LDF 4例、DGF 27例、DPF 4例)、中20例(其中LDF 3例、DGF 14例、DPF 3例),总体优良率为73%,膝关节活动和稳定性基本正常,未发现膝部疼痛影响学习和生活。结论:大腿远端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关节周围缺损创面,疗效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收治的9例腘窝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5~73岁,平均49.6岁,腘窝缺损创面为6.5 cm×3.5 cm~17.0 cm×8.5 cm。根据解剖学基础,结合腘窝缺损创面的位置、大小、形状,设计并切取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为18.0 cm×10.0 cm,最小为7.5 cm×4.5 cm。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膝关节活动功能、患者认可度等情况,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9例皮瓣术后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其中2例皮瓣远端发生皮缘坏死,给予换药处理后完全愈合。术后均获6~6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皮瓣成活优良,形态满意,色泽、弹性、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供区瘢痕较小。疗效评价:满意8例,一般1例,无不满意。膝关节功能优7例,良1例,可1例。皮瓣肿胀评级,早期:Ⅰ度6例,Ⅱ度2例,Ⅲ度1例,Ⅳ度0例;后期:Ⅰ度8例,Ⅱ度1例,Ⅲ度0例,Ⅳ度0例。结论:腘窝直接皮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移位修复腘窝缺损创面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损伤较小,易于推广,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5例采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15岁;外伤3例,烧伤2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8 cm×8 cm,最小10 cm×6 cm.结果 5例患者移植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3年,腘窝部均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儿童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 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皮瓣供区可一期缝合,是修复儿童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11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1例;年龄6~72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绞压伤1例,摔伤1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砸伤1例,电击伤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前臂1例,膝部5例,腘窝2例,小腿1例,足踝部2例.创面范围8.0 cm×4.5 cm~ 27.0 cm×8.0 cm.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12d,平均6d.切取大小为9.0 cm×5.5 cm~ 28.0 cm×9.0 cm的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游离移植3例,带蒂移位8例.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8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1例发生静脉危象,均经对症处理后创面修复.受区均未出现血肿和继发感染.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8个月,平均13.1个月.皮瓣外形、颜色、质地良好,膝关节活动未受限.结论 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行,既可带蒂移位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又可游离移植修复前臂、足部等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能获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 自3具新鲜尸体腘窝处离断截取双侧小腿标本共6侧,显微解剖暴露腓动脉前、后终末穿支及腓动脉终末支穿支血管,观察并测量各穿支起始处与外踝尖距离及其外径.2016年10月-2018年12月,结合解剖测量结果以及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选择以上述穿支为蒂的外踝区穿支皮瓣修复18例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8~62岁,平均40岁.创面范围4 cm×3 cm~13 cm×10 cm.采用腓动脉前终末穿支皮瓣13例,腓动脉后终末穿支皮瓣5例;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 ~ 14 cm×10 cm.供区7例直接缝合,11例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腓动脉前终末穿支起始处与外踝尖距离为(5.1±0.5)cm,外径为(1.51±0.05)mm;腓动脉后终末穿支分别为(4.9±0.9)cm、(1.78±0.17)mm,腓动脉终末支穿支分别为(1.7±0.7)cm、(0.58±0.12)mm.临床应用结果显示,术后2例皮瓣边缘发暗,经换药后瘢痕愈合;1例因切口感染再次扩创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I期愈合.3例患者因皮瓣臃肿于术后3个月行整形术.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感觉部分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获优9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 对腓动脉外踝区穿支血管进一步细化有助于临床理解以及合理选择及应用外踝区穿支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膜肌腘窝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半膜肌腘窝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通过显微解剖、摹拟手术等方法,重点观测:①半膜肌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②半膜肌腘窝穿支与邻近穿支的吻合特点.结果 半膜肌腘窝穿支于胫骨髁上13.5 cm由半膜肌肌支发出,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腘动脉直接皮支、腘窝内侧皮动脉吻合.外径和长度分别为(0.7±0.3)rnrn、(1.1±0.4)cm.结论 以半膜肌腘窝穿支为蒂设计皮瓣,可转位或V-Y推进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