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高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经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高血压(TIH)的影响。方法:拟在全身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7):假刺激组(SS组)和taVNS组。SS组电刺激左侧耳垂和耳轮尾;taVNS组电刺激左侧耳甲艇和耳垂。2组均从麻醉诱导前1 h进行电刺激至手术结束(频率30 Hz,脉宽300 μs,振幅为患者在不感觉到疼痛情况下能耐受的最强电流振幅)。止血带充气压力为280 mmHg,充气时间60~90 min。于止血带充气前记录SBP、DBP和HR,评估术中TIH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头痛头晕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S组相比,taVNS组TIH发生率及硝酸甘油使用例数减少(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VNS可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TIH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丛阻滞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镇痛效果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S-FICB)和腰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直接前入路TH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和腰丛阻滞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实施神经阻滞,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L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实施LPB。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阻滞30 min后患者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皮肤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8、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S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短于L组( P<0.05),L组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感觉消失的患者例数多于S组( 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两组患者阻滞30 min后大腿前侧、外侧、内侧感觉阻滞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FICB对于直接前入路TH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术后镇痛效果与LPB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治疗在骨科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高压氧(HBO)医学的发展,HBO疗法在临床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HBO在骨科领域应用广泛,对开放性骨创伤、软组织挤压伤、骨折及骨折后骨愈合不良、骨坏死、断肢再植术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脊髓压迫症、关节运动损伤、骨放射性损伤等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主要从HBO疗效确定的骨科相关疾病如挤压伤(CI)、骨筋膜室综合征(SMCS)、糖尿病足、皮瓣移植、骨髓炎、股骨头坏死(ONFH)、脊髓损伤(SCI)等进行综合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58岁。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6例,交通伤6例。其中4例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例伴有尺神经缺损。所有创面经一期行清创VSD术,术后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各创面皮肤缺损面积6 cm×9 cm~9 cm×35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最大面积35 cm×9 cm。手部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与尺侧血管吻合2例、桡侧血管吻合3例;足、踝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与胫前血管吻合,3例与胫后血管吻合。结果:12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后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清洁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36个月,皮瓣感觉部分恢复,外形、质地、效果良好;供区仅存留线性瘢痕,外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较大,供区损伤小,设计灵活,分叶组合后可同时修复各种四肢复杂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皮瓣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皮瓣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 结果: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 P<0.05或 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 χ2=5.23, 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3.96、4.29,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 P<0.05或 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恢复明显( χ2=4.80,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 χ2=10.16, 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4.29、3.96,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 P<0.05或 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冷觉恢复明显( χ2=4.80, 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6.47、4.91、9.23, P<0.05或 P<0.01)。24个月组患者皮瓣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 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皮瓣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 P>0.05)。12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 P<0.05或 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 P<0.05或 P<0.01);18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 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 χ2值分别为7.62、7.03、5.58, P<0.05或 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 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 P<0.05或 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 P>0.05)。 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经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皮瓣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皮瓣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下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患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一次性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九病区行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的7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在"C"型臂X线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麻一次性植入脊髓电刺激器。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下肢动脉直径和峰值流速、下肢皮肤温度(小腿皮温、足部皮温)、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持续行动距离、血糖水平及足趾创面情况。结果:共纳入7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患者术后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直径、峰值流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下肢疼痛感,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分:1.1±0.9比6.8±3.4),疼痛明显缓解,且小腿皮温和足部皮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小腿皮温(℃):33.3±0.9比30.9±0.7,足部皮温(℃):31.4±0.8比29.1±0.6〕,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空腹血糖(mmol/L):7.6±1.4比10.5±1.2,餐后血糖(mmol/L):9.3±2.3比13.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全部7例患者术后下肢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例术前需轮椅出行、1例术前存在间歇性跛行,术后2周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7例患者中,2例患者术前糖尿病足伤口溃烂,长期不能愈合,术后1个月患者足部伤口周围血运恢复,加速愈合,伤口周围干燥、结痂,愈合良好。 结论:对不耐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及局麻脊髓电刺激测试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全麻一次性植入脊髓电刺激器,能够有效缓解周围神经痛和其他糖尿病足相关症状,改善下肢血流供应,并降低足趾截肢风险。临床实践证实该技术方法有效性,尤其对于糖尿病高危足患者早期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腹腔镜下行日间手术的腹股沟斜疝和/或鞘膜积液患儿104例,年龄3~36个月,性别不限,ASA分级Ⅱ级,BMI 18.5~28.0 kg/m 2。使用TOF Guard监测仪以四个成串刺激法(TOF)透皮刺激腕部尺神经监测术中神经肌肉阻滞情况。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丙泊酚3 mg/kg和舒芬太尼0.5 μg/kg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6~8 mg·kg -1·h -1维持麻醉。根据患儿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分为2组:Ⅰ组,当TOF恢复到T 2重现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Ⅱ组,当强直刺激后计数为1或2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4 mg/kg。分别于给予罗库溴铵后2、10 min、手术结束即刻、给予舒更葡糖钠后2 、10 min和符合离开复苏室标准时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浓度,采用Pheo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 结果: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2组舒更葡糖钠达峰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消除半衰期、表观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平均滞留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且2和4 mg/kg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