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Nrf2-NLRP3途径研究桃红四物汤干预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同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制备心肌组织匀浆,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HO-1、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剪切体(cleaved-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和消皮素D蛋白N端结构域(N-terminal gasdermin D-N,GSDMD-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升高,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胶原沉积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纤维化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BNP及cTnⅠ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BNP、cTn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中Nrf2、HO-1、NL-RP3、cleaved-caspase-1、GSDMD和GSDM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Keap1、NLRP3、cleaved-caspase-1、GSDMD和GSDMD-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可能与调节Nrf2-NLRP3途径,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细胞焦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TnI)、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脑钠肽(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VR术患者132例.术后行1年随访,分析随访情况并分组;比较无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为识别影响CVR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筛选NYHA分级、LVEF、hsTnI、Hcy和BNP等潜在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随后,采用逐步前进法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结果 132例接受CVR术治疗的患者在随访终止时,101例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即无不良事件组),3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即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中,人工瓣膜功能衰退2例、瓣周漏1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1例、再次更换瓣膜1例、出血6例、血栓栓塞3例、恶性心律失常15例、出现死亡2例,共计发生率为23.48%(31/132).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LVEF、hsTnI、Hcy、BNP是影响CV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为Ⅲ~Ⅳ级、LVEF<45%、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升高是影响CVR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CVR术患者术后预后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术前上述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提高CVR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简称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心源性卒中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其病因主要包括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等.目前心源性卒中无统一的诊断标准,鉴于此,我们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了心源性卒中的诊断专家共识,基于临床特征和神经影像学特点,结合血管和心脏评估检查等要素,将心源性卒中分为"确诊的"(definite)、"很可能(probable)"和"可能的(possible)"3个等级.对于心源性卒中的治疗,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以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针对心源性卒中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预防脑卒中的复发,并积极进行神经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过度自噬X连锁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1例伴过度自噬X连锁肌病(XMEA)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XMEA的临床表现、肌肉影像、肌肉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被确诊为XMEA的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肌肉影像、肌肉病理及遗传学资料进行总结,从Pubmed、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对该疾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40岁男性,因“发现肌酸激酶升高并双下肢无力4年”入院。患者自小学时出现下蹲时脚后跟不能着地,运动能力弱于同龄人。入院前多次检测肌酸激酶水平升高(320~1 167 U/L);下肢肌肉磁共振成像显示双大腿股外侧肌、大收肌以及双小腿腓肠肌对称性脂肪变性;肌肉病理结果示肌纤维内自噬性空泡伴肌膜特征,且空泡膜上可见膜攻击物复合体沉积。基因检测证实患者 VMA21基因存在c. *6A>G半合子突变。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儿童及成人发病的XMEA患者多表现为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和(或)肌萎缩,进展缓慢,多数患者预期寿命不受影响;而婴儿时期发病的XMEA患者容易合并多系统受累,疾病进展快,死亡风险高。 结论:XME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自噬性空泡肌病,尽管不同年龄段起病的XMEA患者其临床及预后表现有较大差异,但病理改变相对一致,基因检测是该疾病的主要确诊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颗粒层场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层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 t=-8.041, 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 t=-12.728, P<0.05)。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 t=16.100,-11.840,-11.673,-35.576,均 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9,-0.910,-0.789,1.462;均 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 t=106.762,-69.605;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与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 t=88.862,-67.791;均 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 t=2.242,2.121;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与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 t=-10.173,7.669,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与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 t=-18.698,6.447,均 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 t=-5.669,5.669,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与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 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种儿童常用近视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睫状肌麻痹验光作为近视诊断金标准,比较常用的近视筛查方案及其不同组合用于儿童近视筛查的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初次就诊的儿童543例,年龄6~8岁,检查并记录儿童裸眼远视力(UCDVA)、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屈光度(PR)及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等效球镜度(SE)。以PR≤-0.50 D作为近视阳性界值;UCDVA<5.0为视力不良;轴率比(AL/CR)>3视为可疑近视;以睫状肌麻痹验光后SE≤-0.50 D为近视诊断金标准。筛查方案共7种,分别为:UCDVA、PR、AL/CR、UCDVA+PR、UCDVA+AL/CR、PR+AL/CR、以及UCDVA+PR+AL/CR。筛查方案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等。不同近视筛查方案间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当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时,PR方案准确性最好,其灵敏度(100.0%)、特异度(89.2%)、约登指数(0.89)、阳性预测值(64.7%)、阴性预测值(100.0%)、诊断符合率(0.732)和ROC曲线下面积(0.95)均最高。当使用2种指标组合筛查近视时,UCDVA+PR方案和PR+AL/CR方案准确性较接近(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92),均比UCDVA+AL/CR方案准确性好(约登指数为0.87)。当使用3种指标组合,即UCDVA+PR+AL/CR方案筛查近视时,仅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83.3%)和诊断符合率(0.861)相较UCDVA+PR和PR+AL/CR方案稍有提升,其余准确性及可靠性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在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中,如果只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PR;如果可以联合2种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UCDVA+PR或PR+AL/CR;当3种指标全部联合筛查近视时,筛查效能提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云南松鼠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松鼠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鼠疫疫源地和非疫源地的5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对调查中捕获的松鼠,取其脾、肝、肠道标本,低温保存备用。取肠道标本磷酸盐缓冲液(PBS)增菌液,经0.22 μm滤膜滤过后加入到含有100 μl鼠疫疫苗株(EV76)菌悬液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恒温气浴振荡培养18~24 h,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取脾、肝、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0只松鼠,其中赤腹松鼠8只,珀氏长吻松鼠2只。共分离出4株鼠疫噬菌体,其中在赤腹松鼠分离出2株,在珀氏长吻松鼠分离出2株;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县和新平县各分离出1株,野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和洱源县未分离出,非鼠疫疫源地永善县分离出2株。肉眼下观察,家鼠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透明状,生长状态良好;非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半透明状,生长状态欠佳。电镜下观察,噬菌体为较典型的肌尾噬菌体,噬菌体头部直径约40 nm,肌尾约120 nm,肌尾末梢可见尾丝簇。10份松鼠脾、肝、肠道标本caf1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云南松鼠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比例较高,虽然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但由于鼠疫噬菌体的存在,松鼠有可能成为鼠疫菌传播的一种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因AA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发生AE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患者1为男性、30岁。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诊疗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1的随访,截至2023年9月30日。以"造血干细胞移植""脑炎""脑膜炎""自身免疫性脑炎""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encephalitis""meningitis""autoimmune encepha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血液病患者接受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以上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12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并且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患者1因"allo-HSCT后42 +个月,肌无力1 +个月"于2020年12月28日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入院治疗。①患者1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脑脊液压力为350 mmH 2O(1 mmH 2O=9.81 Pa);脑脊液生化检查:Cl -浓度为129.4 mmol/L,葡萄糖水平为2.85 mmol/L,蛋白定量为879.0 mg/L;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为15×10 6/L,蛋白定性呈阳性;外周血感染相关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047 ng/mL,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为2.0 pg/mL;外周血血培养、血清及脑脊液病毒系列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脑脊液及血清AE相关抗体均呈阴性。②患者1影像学检查结果如下。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见大致呈对称分布的片状稍长T2信号影,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中脑、小脑中脚高信号。③临床诊断:患者1于2021年1月14日被确诊为自身抗体呈阴性AE。④治疗及转归:对患者1采取镇静、输注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抗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后,体温逐渐正常,可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提示治疗有效。3月3日,患者1出院时可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四肢肌张力、腱反射正常,一般情况好转,病情稳定。⑤随访及预后:患者1于随访期内规律复诊,9月30日复诊结果显示,AE后遗症症状明显,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等。⑥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检索到3篇关于allo-HSCT后发生AE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4例患者(患者2~4),包括患者1在内的5例allo-HSCT后合并AE患者被纳入以下研究。这5例患者allo-HSCT后,均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经头颅MRI、脑脊液AE相关抗体检测,最后均被诊断AE。对其均采取糖皮质激素、CD20单克隆抗体、IVIG等治疗后,其CNS症状均有所改善。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免疫重建过程中,若出现CNS症状,需尽早完善头颅MRI、脑脊液抗体检测排查AE可能。一旦患者被诊断为allo-HSCT后合并AE,应立即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等治疗,以挽救其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