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在开腹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LSQLB)与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丽水市中心医院2021年2月至10月择期行开腹肝脏手术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LSQLB组(L组, n=21)和TAPB组(T组, n=21)。两组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L组行超声引导下右侧LSQLB,T组行右侧肋缘下TAPB,随后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T 0)、切皮即刻(T 1)、肝脏探查时(T 2)、缝皮时(T 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记录术后2、8、1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48 h镇痛泵的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肌力减退(阻滞侧下肢肌力≤4级)、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L组在T 1、T 2、T 3的MAP和HR低于T组(均 P<0.05),术中舒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均 P<0.05),术后2、8、16、24 h的VAS评分低于T组(均 P<0.05),术后48 h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少于T组(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肌力减退、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LSQLB用于开腹肝脏手术,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镇痛效果更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即正中弓状韧带直接压迫腹腔干动脉引起慢性、复发性腹痛等相关的临床表现,目前尚不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严重程度的临床症状以及不可预测的治疗结果使其成为有争议的话题。目前治疗手段有腹腔干外科减压术,可采用开放或微创方式,如标准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下完成腹腔干动脉减压术,一些患者还需进行腹腔干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具体评估,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作出合适的个体化选择,是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妇科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80例,年龄28~64岁,体重52~78 kg,身高154~166 cm,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身麻醉组(G组)和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SA-AQLB,分别注入0.4%罗哌卡因25 ml+地塞米松5 mg。2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2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于术后1、6、12、24和48 h时记录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VAS评分>4分时,采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SG组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升高,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各时点腹部、盆腔和肩部的疼痛VAS评分降低,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 P<0.01)。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SA-A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时,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介入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干因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而狭窄的患者中多可见以胰十二指肠动脉弓为主的侧支循环形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切除胰头侧支后可并发急性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本文介绍1例经支架植入手术治疗而获得康复的病例,提示介入手术可作为此病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且特别适用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麻醉方式多样性的增加,神经阻滞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超声引导下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QLB-LSAL)是一种将药物注射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的新型躯干阻滞技术。文章就腰方肌-胸腰筋膜处解剖特点及镇痛机制、穿刺入路方法、围手术期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53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66.2±7.4)岁(范围48~81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责任节段包括L 2~S 1 3例,L 3~S 1 13例,L 2~L 5 5例,L 4~S 1 17例,L 3~L 5 15例。手术沿Wiltse手术入路,以上关节突外缘和横突中线连线的交点为进针点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突出椎间盘及增生黄韧带,使用弹性绳将间隔器套入上下椎弓根螺钉间,收紧加压后固定。术后采用MR检查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并采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结果:手术时间(173.5±64.7)min(范围125~240 min);术中出血量(469.5±118.2)ml(范围380~620 ml)。术后随访(47.9±6.7)个月(范围38~62个月)。末次随访MR检查示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未见进一步加重。ROM由术前6.05°±1.85°增至6.93°±1.87°,IH由术前(10.97±2.11)mm增至(11.05±2.0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7.6°±8.8°增大至43.2°±9.1°,PT由术前24.7°±9.3°减小至20.5°±5.1°,SS由术前22.1°±7.7°增大至26.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JOA评分由术前(6.4±1.2)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19.8±1.6)分、术后1年(22.3±0.9)分、末次随访(20.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DI由术前50.6%±11.3%降至术后3个月13.8%±4.7%、术后1年11.9%±2.8%、末次随访13.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F-36由术前(81.5±3.6)分升至术后3个月(93.0±2.7)分、术后1年(99.4±3.0)分、末次随访时(95.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AS由术前(4.2±1.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3±0.7)分、术后1年(1.2±0.6)分、末次随访时(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术后3.5年出现L 2左侧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予以对症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恢复腰椎后方完整的张力带结构和功能,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可阻止多裂肌脂肪浸润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幼儿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婴幼儿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的诊断、手术方法、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结果。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3.7±11.6)个月(1~36个月),体质量(9.8±3.4)kg(5~20 kg)。患儿术前伴有喘憋、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术前均行心脏CT检查,憩室平均8 mm×9 mm,气管中下段受压程度56%±16%(30%~80%)。所有患儿左弓远端均闭锁,同时合并Kommerell憩室。手术方式为左主动脉弓分离、韧带分离和憩室切除。其中1例因气管软化严重术中同期放置气管支架。结果:患儿监护室滞留(1.4±0.8)天(1~4天),术后住院(6.7±2.8)天(4~13天),均治愈出院。随访(25.5±16.9)个月(2~60个月),18例无明显持续性呼吸道症状,4例有轻微呼吸道症状。结论:双主动脉弓合并Kommerell憩室的手术方式在分离闭锁端的主动脉弓和韧带时,同期切除憩室,早期预后良好,有可能消除残留症状和晚期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72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5~27.9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6):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仅行单纯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PCIA至术后48 h,静态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地佐辛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7 d时检测肺功能,记录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量(FEV 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 25%-75%)及其恢复至80%预计值的时间。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 d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SpO 2、PaO 2及PaCO 2。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30 d内再次住院情况;记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FVC、FEV 1和FEF 25%-75%升高,FVC、FEV 1和FEF 25%-75%恢复至80%预计值的时间缩短,术后SpO 2和PaO 2升高,PaCO 2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用于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可改善术后肺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前后黄韧带厚度及面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手术前后黄韧带厚度及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1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L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男9例、女45例,年龄(59.46±6.91)岁(范围45~76岁)。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矢状面椎管直径(canal diameter,CD)、硬膜囊轴向横截面积(dural sac axial cross-sectional area,DCSA)、黄韧带面积(ligamentum flavum area,LFA)以及黄韧带厚度(ligamentum flavum thickness,LFT)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DCSA变化量及LFA变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与DH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取末次随访为术后12个月的患者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评估末次随访时DCSA变化量及LFA变化量与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69±6.87)个月(范围12~33个月)。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DH( F=354.93, P<0.001)、矢状面CD( F=44.78, P<0.001)、DCSA( F=130.97,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DH、矢状面CD、DCSA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LFA( F=51.59, P<0.001)、双侧LFT( F=53.49, P<0.001; F=50.53,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LFA及双侧LFT均小于术前(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即刻DH变化量与DCSA变化量呈中等相关( r=0.57, P<0.001),与LFA变化量呈强相关( r=0.65, P<0.001);末次随访时DH变化量与DCSA变化量呈中等相关( r=0.43, P<0.001),与LFA变化量呈弱相关( r=0.25, P=0.042)。患者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12个月时的腿痛VAS( F=199.51, P<0.001)、腰痛VAS( F=233.90, P<0.001)、ODI( F=199.17,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的DCSA变化量、LFA变化量与术后1年的VAS变化量、ODI变化量之间无相关性( P>0.05)。 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LLIF后LFA、LFT减小,DCSA增加,LFA和LFT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VAS及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术后一定程度的cage沉降所造成的DH丢失并不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术后DCSA及LFA的改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复位术后发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的弓弦比值(lumbar bowstring ratio,LBR)及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对成人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复位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3年1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成人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95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持续性根性疼痛≥8周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分进行分组,即疼痛组和非疼痛组。疼痛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5.47±6.42)岁(范围46~71岁);非疼痛组80例,男20例、女60例,年龄(60.98±11.50)岁(范围40~85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VAS评分。腰椎LBR定义为L 1~L 5前纵韧带为弓线,L 1椎体后上缘与S 1椎体后缘连线距离为弦线,弓线前凸顶点至弦线的垂直距离与弦线的比值。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T/SS和手术前后LBR变化值(ΔLBR)。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所有95例患者滑脱均获得完全解剖复位,切口一期愈合,无发生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时间为(7.68±2.98)个月(范围6~12)个月。术后95例患者出现15例医源性神经根性疼痛。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4例(疼痛组1例、非疼痛组3例),脑脊液漏8例(疼痛组2例、非疼痛组6例),谵妄5例(疼痛组2例、非疼痛组3例)。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ODI(疼痛组 Z=-3.413, P=0.001;非疼痛组 Z=-7.772, P<0.001)和VAS评分(疼痛组 Z=-3.426, P=0.001;非疼痛组 Z=-7.838, 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组和非疼痛组患者术前PI( t=3.315,P=0.004)、术前PT( t=5.087, P<0.001)、术前SS( t=7.431, P<0.001)、术前LL( t=3.764, P<0.001)、术前PT/SS( t=7.267, P<0.001)、术前LBR( t=6.455, P<0.001)、术后PI( t=5.087, P<0.001)、术后PT( t=5.562, P<0.001)、术后SS( t=7.962, P<0.001)、术后LL( t=2.389, P=0.025)、术后PT/SS( t=5.812, P<0.001)、术后LBR( t=4.330, P=0.005)和ΔLBR( Z=5.362, 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T/SS越小[ OR=0.760,95% CI(0.601,0.961), P=0.022]、术前LBR越大[ OR=5.721,95% CI(1.068,30.634), P=0.042]是重度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术后发生神经根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LBR、低PT/SS是成人重度峡部裂型滑脱手术复位后产生神经根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对于具备上述特征的成年腰椎重度滑脱患者手术时需慎重考虑追求解剖学上的完全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