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腹横筋膜阻滞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 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 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下头半棘肌平面的解剖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超声下观察头半棘肌平面(SCP)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有效实施超声引导下SCP阻滞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0名(60侧)项区SCP的6个区域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检查与描述头半棘肌(SCA)、SCA深面间隙及间隙内结构的解剖学特点。结果:(1)项区寰椎后弓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被一斜行筋膜分隔为内侧头和外侧头;在SCA-头下斜肌(OCI)间隙内可见第3枕神经(TON)和枕大神经(GON)被一筋膜分隔,二者之间常有枕静脉属支穿行,TON与GON间距为(12.9±0.6) mm。(2)项区枢椎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短轴与SCA-OCI间隙内结构特点同结果(1),TON与GON间距为(12.1±0.5) mm。(3)项区枢椎棘突旁纵切超声图像显示一附着于枢椎棘突末端的致密筋膜插入SCA肌腹内,将其分隔为上腹和下腹。(4)颞骨乳突下方颈 2,3小关节处纵切超声图像显示SCA深面OCI-颈 2,3小关节间隙内TON与GON之间未见明显分隔筋膜,两者间距为(8.0±0.5) mm。(5)项区颈4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颈半棘肌间隙内可见颈深动、静脉穿行,未见颈4神经后支显示,SCA肌腹短轴特点同结果(1)。(6)项区颈5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特点同结果(5),未见颈5神经后支显示。 结论:超声下SCP内富含分隔筋膜,SCA深面间隙内常有血管穿行,其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掌握其超声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超声引导SCP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高危老年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侧路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组(联合组)和侧路TAP阻滞组(侧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皮(T 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T 2)、游离疝囊(T 3)、分离腹膜前间隙和置入补片(T 4)、缝合腹横筋膜(T 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T 6)、皮肤切口闭合(T 7)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后2、4、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T 3~T 5时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4、6和8 h联合组活动时VAS评分低于侧路组( P<0.05)。术后24 h内两组静息时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低于侧路组( 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点阻滞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术中替代性镇痛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部外科术后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比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CTAP)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腹部外科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连续腹横筋膜阻滞,病人自控镇痛,continuous/modified,transversus/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 block,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A/PCIA/IV-PCA"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从建库以来至2021年2月的中英文文献。按照镇痛治疗方法分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组(CTAP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腹部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疼痛评分、康复情况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风险比( RR)合并统计量,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合并统计量。使用 I2评价研究的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研究2篇,中文研究4篇,共包括47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与PCIA组相比,CTAP组术后恶心呕吐( RR=0.22,95% CI:0.08~0.62, P<0.01)、头晕( RR=0.27,95% CI:0.09~0.79, P=0.02)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术后24 h( MD=-0.75,95% CI:-1.42~-0.08, P=0.03)、48 h( MD=-0.68,95% CI:-1.05~-0.31, P<0.001)活动状态时的疼痛评分较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MD=-0.49,95% CI:-0.69~-0.30, P<0.001)和首次排气时间( MD=-10.47,95% CI:-13.53~-7.41, P<0.001)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24 h( MD=-0.25,95% CI:-0.57~0.08, P=0.14)、48 h( MD=-0.15,95% CI:-0.39~0.09, P=0.22)静息状态时的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 MD=-1.01,95% CI:-2.28~0.26, P=0.12)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推荐其作为一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hip injection, HI)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应用罗哌卡因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髋关节囊内骨折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BMI 18~25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HI组)和对照组(FICB组),每组30例。HI组:超声探头平行股骨颈,识别髂股韧带,将罗哌卡因注射到关节腔和转子囊之间。FICB组:超声引导下识别"山坡征",识别腹横肌、髂肌、髂筋膜,将罗哌卡因注射到髂筋膜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区域麻醉前(T 0)、区域麻醉后20 min(T 1)、区域麻醉后12 h(T 2)、区域麻醉后24 h(T 3)、区域麻醉后48 h(T 4)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记录T 1~T 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I组T 1~T 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 0时( P均<0.05),FICB组T 1~T 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 0时( P均<0.05)。与FICB组比较,HI组T 1~T 4时运动VAS疼痛评分降低( P均<0.05),HI组T 1~T 4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 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I对于髋关节囊内骨折患者术前镇痛效果优于FICB,其对于运动疼痛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部筋膜阻滞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和Ⅲ级开腹结肠癌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R组和RD组(前瞻性研究),R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术后两组均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吗啡使用总量,首次吗啡需求时间,术后4、8、16、24 h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与R组患者比较,RD组术后24 h吗啡总量减少[25(20~32)mg和30(22~38)mg,Z=5.00, P<0.001];术后第4 h[17(15~19)分和36(23~39)分,Z=23.04 P<0.001]、8 h[20(18~22)分和41(38~55)分,Z=25.47, P<0.001]运动时VAS评分较低;首次吗啡需求时间较晚[233(204~256)min和183(167~195)min, Z=4.367, P<0.001];术后恶心、呕吐少(20.0%和48.0%, P=0.037)。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以增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的镇痛效果,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减少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吗啡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剖宫产产妇麻醉复苏室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腹直肌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横肌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 1)、诱导后(T 2)、术毕(T 3)、拔管时(T 4)、拔管后10min(T 5)及出PACU时(T 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 4、T 5、T 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 结果:T 4、T 5、T 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 P<0.05);四组在T 4、T 5、T 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 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 P<0.05)。 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中切口联合局部麻醉改善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后疼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术中切口联合局部麻醉在改善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了手辅助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28例供者作为研究组,术中缝合伤口前使用0.2%罗哌卡因20 mL+5 mg地塞米松在腹横肌筋膜层面及皮下阻滞进行浸润麻醉。另1∶1匹配了28例相同手术方式但术后采用按需全身阿片类药物镇痛的供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供肾长径),术中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2、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全身阿片类药物需求率,术后恢复排气时间,恢复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肺部感染、淋巴瘘、伤口感染、肠梗阻),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供者的人口学指标及术中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供者术后2、12、24、48 h疼痛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 h:(1.6±1.0)分比(3.9±1.1)分;12 h:(1.9±0.7)分比(3.1±1.0)分;24 h:(1.6±0.5)分比(2.9±0.8)分;48 h:(1.2±0.5)分比(2.3±0.8)分; P<0.05],术后吗啡需求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0比21.4%),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25.7±4.5) h比(30.6±6.6)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瘘为主要术后并发症,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比较((14.3%比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中切口腹横肌筋膜及皮下联合局部阻滞麻醉可以有效地减轻腹腔镜供肾切除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促进供者术后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如腹横肌平面阻滞、腰方肌阻滞等因能实时观察到针头位置和局麻药扩散情况,使得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笔者现围绕近年来这几种超声引导下筋膜间隙阻滞方法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情况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麻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和术后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麻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PPD)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41例,年龄18~40岁,体重指数18~35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艾司氯胺酮组(S组,71例)和对照组(C组,70例)。S组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稀释至5 ml)、丙泊酚1 mg/kg、瑞芬太尼4 μg/L效应室目标浓度靶控输注,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C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4 μg/L效应室目标浓度靶控输注,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胎儿娩出后两组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产妇术前1 d、术后7 d、术后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率,术后2、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补救镇痛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 结果:S组术后7 d EPDS评分及PPD发生率低于C组(均 P<0.05),C组术后7 d、术后42 d EPDS评分较术前1 d增加(均 P<0.05),S组术后7 d EPDS评分低于术后42 d( P<0.05)。S组术后2 h 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率低于C组(均 P<0.05)。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和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全麻诱导时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可以降低术后7 d PPD发生率,同时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安全用于全麻剖宫产术中,对新生儿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