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1椎体成形术前椎弓根参数测量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术前胸12(T12)、腰1(L1)、腰2(L2)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正中线椎体前缘交界点连线的夹角(设为椎弓根入射角α)、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横突交界点(设为C点)连水平线至椎弓根内缘交界点(设为D点)的距离(CD),探讨其对L1椎体手术中指导穿刺、骨水泥注射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为L1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测量L1椎体及其邻近椎体轴位α、CD,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L1轴位α为(20.43±1.61)°,CD为(5.37±1.08)mm。L1椎体单侧入路、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8, P < 0.05);L1椎体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L1椎体双侧入路与单侧入路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L1椎体轴位α、CD相比于邻近椎体小,对于手术中选择穿刺路径、减少骨水泥注射渗漏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伤椎螺钉的空间位置对AO分型A型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伤椎螺钉的3种空间位置对A型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伤椎螺钉的空间位置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椎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伤椎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伤椎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伤椎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伤椎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伤椎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椎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椎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和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Lee分型的正常成年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的改良分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X线影像学形态特征,以及基于Lee分型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招募2020年5月—2023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140名健康成年国人志愿者,收集其标准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其中男59例、女81例,年龄18~49(32.9±10.4)岁。(1)利用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对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腰椎水平线(H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等参数进行X线影像测量;(2)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3)基于Lee分型系统,根据HLL的具体位置制定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对比分析不同的改良分型间上述参数测量值的差异;(4)对比改良分型与Roussouly分型的读片时间(s)。结果:(1)本组140名志愿者各参数X线测量值如下:TK为25.7°±8.6°,LL为48.4°±10.8°,SS为35.0°±8.1°,PT为9.7°±7.1°,PI为44.7°±10.3°。(2)脊柱-骨盆各参数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LL与PI、LL、PT、SS均呈正相关( r=0.514、0.503、0.211、0.169, P值均<0.05),HLL与TK呈负相关( r=-0.189, P=0.025);PI与SS、LL、PT均呈正相关( r=0.727、0.528、0.622, P值均<0.001);LL与SS、TK呈正相关( r=0.827、0.410, P值均<0.05),与PT呈负相关( r=-0.176, P=0.037);TK与PI、SS、PT以及SS与PT均无相关性( P值均>0.05)。(3)根据HLL的位置建立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共分为4型:Ⅰ型,HLL低于L 4/5椎间隙,占3.6%(5/140);Ⅱ型,HLL经过L 4椎体及L 4/5椎间隙,占39.3%(55/140);Ⅲ型,HLL经过L 3椎体及L 3/4椎间隙,占45.7%(64/140);Ⅳ型,HLL高于L 3上终板,占11.4%(16/140)。PI、SS自Ⅰ型至Ⅳ型逐渐递增,LL自Ⅰ型至Ⅲ型逐渐递增、至Ⅳ型则有下降,PT值在Ⅰ型最高、Ⅱ型最低,TK值则在Ⅰ型最低、Ⅱ型最高。4个分型间PI、SS、LL、PT、TK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36.99、38.91、13.48、12.25、8.52, P值均<0.05值)。组间两两比较:Ⅰ、Ⅱ型分别与Ⅲ、Ⅳ型间PI比较,Ⅰ型分别与Ⅱ、Ⅲ、Ⅳ型间的SS及LL比较,Ⅰ型与Ⅱ型间PT比较,Ⅱ型分别与Ⅲ、Ⅳ型间SS,Ⅱ、Ⅲ型分别与Ⅳ型间TK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各指标不同分型间其他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改良分型系统的读片时间为3~8(4.99±0.91)s,少于Roussouly分型的9~19(14.12±2.1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48, P<0.001)。 结论:随着腰椎水平线下移,脊柱-骨盆序列将出现骶骨倾斜及腰椎前凸角减小、下腰弯组成椎体的数量减少等特点。根据HLL位置建立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改良分型系统,其方法容易掌握,读片时间短、准确性高,可作为外科医生在退行性腰椎融合手术中恢复腰椎前凸和矢状位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阻滞在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TLIP)阻滞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全麻下后路腰椎减压融合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n=30):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组(A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组(B组)。A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在第3腰椎水平线两侧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次数、阻滞20 min后以温度觉测定阻滞范围、满意度评分。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止痛泵(PCIA),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静注帕瑞昔布40 mg补救并记录。记录患者术后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与B组比较,A组操作时间[(10.3±2.3) min比(16.7±3.2) min]更短、穿刺次数[(2.4±0.6)次比(3.5±1.0)次]更少、满意度评分[(3.4±0.5)分比(2.8±0.7)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494、-6.086、3.850, P<0.05),A组和B组阻滞面积[(282.9±61.1) cm 2比(279.5±62.8) cm 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8, P>0.05)。A组和B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5.55±1.27)次比(5.17±2.09)次]、PCIA药物用量[(59.10±2.54) μg比(58.34±4.18) μg]、帕瑞昔布补救量比[(52.4±35.6) mg比(51.0±42.6) 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7、0.737、0.118, P>0.05)。A组和B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6、1.052、0.983,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操作更加便捷快速,患者满意度更高;超声引导下改良TLIP阻滞和TLIP阻滞的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用于腰椎后路手术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改良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对腰椎融合术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改良胸腰筋膜间平面阻滞(MTLIP)对腰椎融合术老年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下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n=32):超声引导下MTLIP组(M组)、对照组(N组)。M组在手术目标最下一个节段腰椎水平线两侧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N组仅在同样胸腰筋膜位置双侧注射生理盐水20 ml,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止痛泵(PCIA)。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前1 d(T1)、术后2 h(T2)、术后1 d(T3)及术后3 d(T4)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T1、T2、T3、T4时Christensen疲劳评分。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与N组比较,M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57.0±10.0) μg比(67.8±11.7) μg]、术后PCIA有效按压次数[(19.7±6.6)比(36.6±13.4)]、术后PCIA舒芬太尼用量[(39.4±13.2) μg比(73.2±26.8) μg]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71、-6.399、-6.399, P<0.05)。两组在T1时刻的血清TNF-α浓度[(19.7±2.9) ng/L比(20.5±2.3) ng/L],IL-1β浓度[(4.1±0.3) pg/ml比(4.0±0.3) pg/m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55、1.200, P>0.05),在T2、T3、T4时刻与N组比较,M组的血清TNF-α浓度[(26.8±4.5) ng/L比(29.6±4.4) ng/L、(35.9±3.1) ng/L比(37.9±3.9) ng/L、(29.1±2.4) ng/L比(32.0±2.3) ng/L]及IL-1β浓度[(4.5±0.5) pg/ml比(5.9±1.1) pg/ml、(5.5±0.5) pg/ml比(6.8±0.8) pg/ml、(4.7±0.6) pg/ml比(6.0±0.6) pg/ml]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29、-2.175、-4.802、-6.905、-7.630、-8.366, P<0.05)。T1时两组Christensen疲劳评分对比[(1.8±0.8)分比(2.0±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13, P>0.05),T2、T3、T4时与N组比较,M组Christensen疲劳评分[(3.8±1.5)分比(5.0±1.9)分、(3.3±0.5)分比(4.7±1.0)分、(2.7±0.9)分比(3.3±1.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24、-6.821、-2.082, P<0.05)。 结论:MTLIP用于腰椎融合术老年患者可以有效改善围术期疼痛,减轻炎性反应,减少POFS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髂嵴高度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应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的效果,并探讨髂嵴高度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择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行PETD治疗LDH(L5-S1节段)患者86例,基于髂嵴高度与L4-5椎弓根位置关系进行分组,将髂嵴最高点位于L5椎弓根上边缘下方的48例患者纳入为A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4椎弓根下缘与L5椎弓根上边缘之间的33例患者纳入为B组、髂嵴最高点位于L4椎弓根下缘上方的5例患者纳入为C组.比较3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不同时点[术前(T0)、术后1周(T1)、术后1、6、12个月(T2、T3、T4)]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3组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三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3组VAS评分、ODI均低于T0时,A、B组均低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治疗L5-S1节段LDH临床疗效显著,髂嵴高度是否高于L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会对其临床疗效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侧路PE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对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03-2016-11采用侧路PELD治疗的53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在正位X线片上,作穿刺目标点与髂嵴的切线为b,穿刺目标点与L5椎弓根正下方7 mm处的连线为g;在侧位X线片上,作穿刺目标点与L5横突下缘的连线,将此直线转换到正位X线片上作水平线d;b线与d线的交点为e,g线与d线的交点为k.测得40例e点位于k点外侧(A组),13例e点位于k点内侧(B组).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65.53±2.72) min,B组为(75.62±2.46)min;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X线透视次数为10次,B组为22次;A组X线透视次数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L5S1椎间盘突出症,穿刺目标点、e点和k点组成的三角形区域是穿刺的安全区域,并且e点位于k点外侧时可完成侧路PELD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技术治疗伴有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腰椎侧凸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技术治疗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长节段矫形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LS患者31例,男4例,女27例;年龄52~76岁,平均(63.1±5.5)岁.依据鼓楼医院退变性侧凸冠状面失平衡分型,B型20例、C型11例.矫形术式主要为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的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松解软组织后进行同侧椎间融合器植入撑开椎间隙.随访时间平均(38.5±9.3)个月.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elvic incidence minus lumbar lordosis mismatch,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主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腰骶部倾斜角(远端融合椎为L5时测量L4上终板与水平线的夹角;远端融合椎为S1或S2时测量L5上终板与水平线的夹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不包括性生活评估).末次随访时评估内固定移位、断裂及矫形丢失等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B型组及C型组的矫形效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4.4±0.9)h(3.1~6.0 h),术中出血量平均(777± 249)ml(500~1 300 ml).矢状面平衡:术前PI-LL平均为21.7°±5.3°,末次随访为7.4°±2.4°(t=16.41,P<0.001);术前PT平均为32.6°±7.6°,末次随访为24.1°±8.5°(t=15.32,P<0.001);术前SVA平均为(52.2±16.2)mm,末次随访为(25.5±13.8)mm (t=10.20 ,P<0.001).冠状面平衡:术前腰骶部倾斜角平均为8.8°±3.4°,末次随访为3.9°±2.1°(t=13.25,P<0.001),平均矫正率为56.0%;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为41.5°±9.6°,末次随访为19.7°±6.7°(t=17.90,P<0.001),平均矫正率为52.7%;术前CBD平均为(4.3±0.7)mm,末次随访为(1.6±0.8)mm(t=33.76,P<0.001).临床疗效:术前VAS评分平均为(6.5±1.0)分,末次随访为(2.7±1.0)分(t=15.97,P<0.001);术前ODI平均为34.8%±5.6%,末次随访为18.0%±5.4%(t=12.42,P<0.001).B型组和C型组患者术后矢状面参数、冠状面参数和临床疗效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成人DLS患者采用远端代偿弯凹侧撑开的TLIF手术,可有效地实现腰骶部水平化和纠正冠状面失平衡,且有利于术后冠状面平衡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CT三维重建模拟技术明确腰椎质骨螺钉植钉起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腰椎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植钉,明确植钉起点及方向.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24例患者腰椎CT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37 ~ 68岁,平均50.4岁.将患者CT 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中,建立腰椎三维模型;运用软件建立直径5 mm圆柱体模拟腰椎CBT,根据植钉方案不同将研究分为A、B、C3组,其钉道轨迹分别经过椎弓根峡部上缘、内侧缘、下缘.将模拟螺钉与腰椎相交部分标记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生成蒙板,应用Mimics 16.0软件自动测量每个节段ROI的平均CT值[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钉道长度,另外分别测量钉道头倾角、外倾角.以横突根部最下缘水平线与腰椎峡部外侧缘交点F作为标志点,测量A、B、C方案钉道起点与F点水平及垂直距离,观察3种方案钉道与关节突关节和棘突位置的关系.结果 A方案ROI平均HU最高,最大值出现在L4;B方案钉道长度最长,最大值出现在L5;C方案钉道头倾角最大,最大值出现在L4;B方案钉道外倾角最大,最大值出现在L3.B方案组钉道长度和外倾角均显著大于A、C组(P<0.05);A、B、C方案组头倾角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方案组间ROI平均H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方案组74.48% (143/192)螺钉的植钉起点水平方向距F点-2~4 mm,垂直方向距F点6~14 mm,头倾角(14.64±2.77)°,外倾角(6.55±2.09)°;B方案组84.58% (203/240)螺钉的植钉起点水平方向距F点1~6 mm,垂直方向距F点1~5mm,头倾角(26.93±2.21)°,外倾角(10.29±2.46)°;C方案组85.94% (165/192)螺钉的植钉起点水平方向距F点-2~3 mm,垂直方向距F点-2~4 mm,头倾角(33.50±3.69)°,外倾角(6.47±2.48)°.结论 L1~L5CBT植钉起点宜选择B方案,位于横突根部最下缘水平线与腰椎峡部外侧缘交点水平向内1~6mm,垂直向上1~ 5mm,头倾角(26.93±2.21)°,外倾角(10.29±2.4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新的兔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建立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对兔脊柱解剖形态的测量及分析,建立一种新的兔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并通过术后影像学及形态学分析,评估该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26只健康新西兰兔(体重2.5~3.0kg),测量其中6只兔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L1~L7椎体高度、椎体基底宽度、椎间盘上缘距椎体最狭部距离、脊椎乳突垂直线距椎间盘上缘距离、脊椎副突下缘至椎体后缘距离,以明确兔椎体解剖特点,确定骨水泥注射的最佳位置、注射方向以及注射深度后对20只兔L5、L6椎体建立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术后3d处死后行影像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术后8周以及12周后分批处死行影像学检查,主要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植入骨水泥分布,椎管及椎体前缘完整性.结果:通过兔解剖观测,椎体高度从L1 ~L5逐渐增大,从L5~L7逐渐减小,椎体基底部宽度从L1 ~L7逐渐增大.脊椎乳突中点和椎间盘上缘的距离由L1~L6逐渐增加(1.7~2.5mm).脊柱副突下缘与椎管前壁距离由L1~L6逐渐增加(-0.2~1.3mm),相同节段每只兔脊椎乳突与椎间盘上缘(P=0.736)和副突与椎体后缘距离之间(P=0.61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脊椎乳突中点垂线与脊椎副突下缘水平线交点为穿刺点,置入方向和水平面呈20°~30°角,头倾方向0~10°,穿刺深度7~10mm可以构建兔椎体穿刺手术模型.术后未出现因脊髓损伤造成下肢瘫痪,1只兔因术后感染死亡,手术时间平均为40.8±5.9min (30~55min).术后3d组织学检查示骨水泥材料植入骨小梁内,椎间盘及纤维环组织未见明显破坏.术后3d、8周及12周的Micro-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水泥在兔椎体松质骨内分布,新生骨组织包裹植入材料,无渗漏,无椎管及椎体前壁破损等并发症.结论:在兔腰椎解剖基础上,以脊椎乳突和副突为骨性标志,可以成功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兔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