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成人腹壁下血管穿过腹股沟区域时的直径、血流速度、血管位置、血管长度,为精索静脉曲张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3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进行B超检查,测量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并进行文献查阅,查出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域的走行及精索静脉曲张时的静脉管径及流速。并且在两具人体标本上进行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模拟手术,总结经验,得出较好的手术方法。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通过B超测得的腹壁下动脉直径[(2.3±0.2) mm]大于腹壁浅动脉[(1.4±0.2) mm, t=10.312, P<0.01],腹壁下静脉直径[(2.2±0.4) mm]大于腹壁浅静脉直径[(1.3±0.2) mm, t=5.533, P<0.01]。腹壁下动脉流速[(3.81±0.84) cm/s]小于腹壁浅动脉流速[(4.33±0.61) cm/s, t=-1.505, P>0.05],腹壁下静脉流速[(1.77±0.23) cm/s]小于腹壁浅静脉流速[(3.03±0.58) cm/s, t=-6.017, P<0.01]。 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淤血皮瓣微循环功能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静脉淤血皮瓣的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2019年5月至6月,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构建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形皮瓣,模型组构建同样的轴形皮瓣并结扎腹壁浅静脉。应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皮瓣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oorVMS-LDF2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检测皮瓣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并计算微血管自律运动。应用 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皮瓣术后72 h的皮瓣血流灌注量、细胞聚集度及血流速度分别为100.4、174.2、31.2 PU,模型组则分别为10.5、81.5、13.5 PU,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血流灌注量=26.214, t细胞聚集度=20.923, t血流速度=10.492, P<0.05)。对照组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163 Hz,35.2 PU。模型组大鼠血流灌注水平失去正常节律,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及振幅分别为28 Hz,4.5 PU,显著低于对照组( t频率=29.382, t振幅=33.81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导致微循环血流灌注、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微血管自律运动受损可能是皮瓣淤血的关键环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CT血管成像辅助设计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辅助设计的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腹壁浅动脉(SIEA)组和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组,分别采用SIEA皮瓣、DIEP皮瓣进行组织缺损修复。根据3D-CTA检查明确双侧SIEA、腹壁浅静脉(SIEV)、DIEP的分布范围、血管管径,设计并切取SIEA皮瓣、DIEP皮瓣。比较术前3D-CTA检查显示的SIEA、SIEV走行分布情况与术中实际解剖情况是否一致,比较术前3D-CTA检查和术中实际测量的SIEA、SIEV的管径、血管蒂长度是否一致。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调查患者对创面修复情况是否满意。采用自制评估量表于术后1年评价腹部外形,总分5~25分,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佳;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BREAST-Q量表中的腹部健康模块进行患者腹部功能满意程度评价,总分2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腹部功能满意度评分比较时,2组间多个时间点总体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术后3个月、1年和术前的评分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男3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41岁。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0.0 cm×5.0 cm~22.0 cm×14.0 cm,皮瓣切取范围11.0 cm×6.0 cm~23.0 cm×15.0 cm。SIEA组11例,DIEP组10例。术前3D-CTA检查显示的SIEA、SIEV走行分布情况与术中实际解剖观察相符;术前3D-CTA检查测量的SIEA、SIEV的管径、血管蒂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所有皮瓣均无坏死出现,伤口愈合良好,患者对创面修复情况均表示满意。术后1年,SIEA组和DIEP组的腹部外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6±3.51)分vs. (21.62±3.17)分, P>0.05]。SIEA组和DIEP组术前腹部功能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6±5.70)分vs. (85.79±6.33)分, P>0.05];术后3个月和1年时,SIEA组得分均高于DIEP组[术后3个月,(77.62±7.68)分vs. (65.21±8.27)分;术后1年,(86.93±5.65)分vs. (77.59±5.92)分; P均<0.01],提示SIEA组术后的腹部功能满意度更高;SIEA组和DIEP组术后3个月得分均低于术前( P均<0.01);术后1年时,SIEA组得分与术前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DIEP组得分仍低于术前( P<0.01)。 结论:以SIEA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不伤及腹壁深层组织,腹部功能及外形可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对供区影响小;术前3D-CTA辅助皮瓣设计能够弥补SIEA皮瓣供血血管在个体间解剖变异大的不足,达到和其他下腹部皮瓣一样的创面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重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瓣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瓣平均重量为565(365~1 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瓣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转流术后Petersen疝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5岁,上腹痛8 d,进食后疼痛,不剧烈,呈持续性,无放射,能耐受,无发热,无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多个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47.3 mg/L,总蛋白61.6 g/L,前白蛋白0.15 g/L,葡萄糖6.89 mmol/L,血红蛋白8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3.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 g/L。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胆囊结石收入我院微创外科,临床医生要求腹部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见一大小约21.2 cm×8.2 cm×6.5 cm巨大囊性结构占据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外形呈不规则囊袋状,内透声差呈点状低回声,循其走行方向移动探测其右上为盲端,而左下似与扩张的肠管结构相延续,扩张的肠管可见"琴键征"(图1)。该囊性结构位于胆囊左下,胰腺前方,脾脏右下(图2,3)。以上发现提示该囊性结构可能为高度扩张的胃腔,但询问患者并无呕吐。为查明该巨大囊性病变的来源,嘱患者少量饮水,超声实时观察饮水后该囊性结构的变化以确定其与胃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并未进入该囊性结构内而是进入其浅侧的狭小管道内(图4),该简单试验说明最初胃扩张的推测是错误的。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有腹腔镜下Roux-en-Y胃-空肠吻合胃转流减重手术史,推测该囊性结构可能为旷置胃扩张,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认为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内疝(Petersen疝?)造成的胆胰袢梗阻不能除外。CT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积液,但X线钡餐造影显示上消化道通畅(图5)。根据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医生考虑Petersen疝不除外,决定进行腔镜下探查及治疗手术。术中发现了上腹部巨大囊性结构为扩张的旷置胃,循其出口即十二指肠端探查发现Roux-en-Y术式的胆胰端肠袢经Petersen间隙疝出形成了内疝伴不完全梗阻,但梗阻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近端,所以并不影响胃转流手术的新建通路,因而患者并未出现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腔镜下将疝出的肠管复位(图6)并缝合Petersen裂孔(图7)。术后患者排出大量墨绿色稀便,症状减轻,复查CT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积液消失,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 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 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 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修复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修复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各类体表恶性肿瘤患者,完善检查行多学科会诊初步诊断,根据术前拟定诊断采用相应彻底切除原则,联合术中切缘快速病理检查进行肿瘤切除,或采取减瘤姑息切除后,遗留创面采用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根据手术体位需要、缺损面积及需组织量大小、血管口径及长度等实际情况,分别选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8 ~69岁。肿瘤位于头面部13例、上肢4例、下肢6例、胸部6例。鳞状细胞癌12例、基底细胞癌4例、软组织肉瘤9例、晚期乳腺癌4例。切除肿瘤后遗留创面9.0 cm×7.5 cm~22.0 cm×17.0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0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4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4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1例。皮瓣大小10.0 cm×9.0 cm~24.0 cm×18.0 cm。术后1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探查桥接静脉后成活,1例动脉危象患者不同意探查,皮瓣坏死后改植皮修复。其余病例皮瓣均顺利成活。25例患者达到R0切除,随访时间半年至2年,肿瘤均无复发,局部外观平整。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行减瘤姑息切除,创面修复局部无再发,生存期内生活质量改善。供区直接缝合关闭13例,余16例收拢创面后移植头部刃厚皮片修复,供区未遗留功能障碍。结论: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能较好地解决体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遗留的较大的复杂创面,是体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端侧吻合技术在个性化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端侧吻合技术在个性化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20年7月,收治四肢软组织(骨)缺损患者88例,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在髂腹股沟区设计个性化皮瓣,并进行游离移植。皮瓣切取方式: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48例,游离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7例,带髂骨的复合组织瓣19例,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联合皮瓣8例,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分叶皮瓣6例。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6.0 cm~10.0 cm×30.0 cm。皮瓣动脉和受区主干动脉均行端侧吻合:与桡动脉吻合36例,与尺动脉吻合12例,与足背动脉吻合18例,与胫前动脉吻合15例,与胫后动脉吻合7例。皮瓣静脉吻合:42例皮瓣吻合2条静脉,分别为同名浅静脉和伴行静脉;46例皮瓣吻合1条同名浅静脉。皮瓣伴行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行端侧吻合,同名浅静脉与受区主干动脉的伴行静脉或皮下浅静脉行端端吻合。术后随访内容包括皮瓣血运、肢体远端血运、受区和供区的外观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83例皮瓣顺利成活;5例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术后48 h内出现动脉危象,探查后发现1例为动脉血栓形成,1例为动脉被吻合静脉的血管吻合器压迫所致。另外3例72 h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发现均为静脉吻合口处血栓形成所致。5例出现血管危象的皮瓣经重新吻合血管或血管转位后全部成活。术后随访时间3~24(平均10)个月,皮瓣移植的供区和受区均愈合良好,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肢体远端无血运障碍。结论:端侧吻合技术适用于髂腹股沟区各种形式的游离皮瓣移植,不仅解决供区皮瓣血管蒂偏细的问题,而且可以保留受区肢体的主干动脉,不影响远端血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合并胰管内神经内分泌肿瘤致胰管扩张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性,65岁,因“间断上腹部疼痛2周”于2023年11月21日就诊于我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胀痛,数字疼痛评分4~5分,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无寒战高热,无皮肤巩膜黄染。1周前患者疼痛进行性加重,数字疼痛评分7~8分,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排气排便正常。患者3个月内体重减轻5 kg。既往肺气肿10年,高血压10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及传染病病史。患者无饮酒史,吸烟约40年,平均5支/d。体检:体温 36.0 ℃,心率 8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30/90 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70 cm,体重55 kg,体重指数19.03 kg/m 2,营养良好。皮肤弹性一般,全身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未见淤斑及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无压痛,腹部外形正常,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剑突下未触及,Murphy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7月—2020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男性患者,其年龄为21~57岁,其中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共对20个患肢行保肢治疗。对5个患肢坏死骨行切除处理,将1例患者左侧患肢远端残余手及腕部交叉异位再植至右前臂残端,对2个尺桡骨远端坏死患肢行截骨后短缩再植。彻底清创后,拟用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12 cm×7 cm~58 cm×13 cm。根据创面大小和分布,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吻合血管的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2个患肢创面;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脐旁穿支皮瓣修复其余17个患肢创面,其中创面较大的10个患肢联合移植腹股沟皮瓣或另一侧脐旁穿支皮瓣。移植组织瓣总面积为20 cm×8 cm~52 cm×20 cm。组织瓣移植术中,根据患肢血管缺损长度,分别用组织瓣血管蒂远端、患侧无损伤静脉、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等桥接14个患肢远端动脉,并对其中3个远端回流不畅患肢行大隐静脉移植再通肢体远端静脉。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刃厚头皮移植修复。创面基本愈合后开始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训练,组织瓣移植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功能重建和瘢痕整复手术。记录术后组织瓣/皮片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保肢情况和随访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保肢成功患肢的功能并使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进行评分。结果:术后,患肢移植的组织瓣及供瓣区创面移植的皮片均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2个患肢于组织瓣移植术后10 d内出现远端坏死,行前臂中上段截肢;其余18个患肢保肢(含短缩再植与交叉异位再植)成功。随访6~48个月,5个保肢成功患肢于组织瓣移植术后3~18个月出现残余肌腱和骨组织无菌性溶解排出,经手术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逐渐愈合。末次随访时,2个截肢后患肢残端愈合良好;18个保肢成功患肢均存活良好,其中8个患肢手指屈伸功能及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且可独立完成日常活动,9个患肢恢复部分活动功能且可在对侧上肢协助或辅具辅助下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1个患肢无功能。末次随访时,18个保肢成功患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30.0~100分。结论:及时手术清创,妥善处理损伤骨组织,有效的血管桥接重建患肢远端动脉,并采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配合早期康复和功能整复治疗,有利于挽救毁损性电烧伤上肢并改善患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