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对青年患者睾丸血管及生殖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对青年患者睾丸血管及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 2018 年 6 月至2020 年1 月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32 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 个月、6 个月进行超声检查,测量患者双侧精索静脉内径、睾丸体积、睾丸动脉内径、睾丸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等指标,并常规检测外周血清睾酮浓度、国际勃起功能指数.结果:32 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 个月,患侧精索静脉管径较术前明显增粗(P<0.05);术后 6 个月,测量管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6 个月,患者外周血清睾酮浓度、国际勃起功能指数、睾丸体积、睾丸动脉内径、睾丸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早期可影响患侧精索静脉内径,术后6 个月即可恢复正常,治疗青年腹股沟疝是安全、可靠的,不会影响患者的睾丸血管及生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文献为准、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国显微外科1960-1973年这个阶段的历史。方法:检索收集公开及内部出版中、英文科技期刊、学术专著等,精读分析中、英文"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相关"文献,重点记录确认手术、交流、报道时间等。结果:中国显微外科起步,得益于1963年初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报道;此后3年,多个单位开展显微血管技术实验研究、探索断指再植,于1964年世界首例断腿再植,于1966年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世界首批完全离断手指显微血管缝合再植成功;1972年广州全国断肢再植经验交流会,完全断指260例,再植存活率44.9%;首次使用"显微外科"术语;1973年3月,完成世界第2例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1973年5月,北美再植代表团访华,开启中、外显微外科学术交流先河。近十年临床实践、原创性、先进的中国断肢(指)再植技术与原则被国际同行认可。结论:中国显微外科史考证:艰难起步(1960-1973)——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基本与世界同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成人腹壁下血管穿过腹股沟区域时的直径、血流速度、血管位置、血管长度,为精索静脉曲张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3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进行B超检查,测量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并进行文献查阅,查出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区域的走行及精索静脉曲张时的静脉管径及流速。并且在两具人体标本上进行精索内静脉-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模拟手术,总结经验,得出较好的手术方法。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通过B超测得的腹壁下动脉直径[(2.3±0.2) mm]大于腹壁浅动脉[(1.4±0.2) mm, t=10.312, P<0.01],腹壁下静脉直径[(2.2±0.4) mm]大于腹壁浅静脉直径[(1.3±0.2) mm, t=5.533, P<0.01]。腹壁下动脉流速[(3.81±0.84) cm/s]小于腹壁浅动脉流速[(4.33±0.61) cm/s, t=-1.505, P>0.05],腹壁下静脉流速[(1.77±0.23) cm/s]小于腹壁浅静脉流速[(3.03±0.58) cm/s, t=-6.017, P<0.01]。 结论:精索静脉曲张腹壁下静脉双flow-through超引流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并发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并发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例AITL并发EBV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为混合淋巴瘤(CL)患者,以低热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起病,右侧腋窝肿物活组织检查示AITL并发EBV阳性DLBCL,予以8个周期化疗后达不确定的完全缓解;后续应用西达本胺维持治疗,仍生存中。例2为不一致性淋巴瘤(DL)患者,以皮下结节起病,后出现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皮下结节病理检查诊断为DLBCL,右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为AITL;接受7个周期化疗,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AITL合并EBV阳性DLBCL罕见,临床症状主要以AITL的表现为主,存在T细胞及B细胞免疫表型特征,预后差,治疗方案主要依据预后较差的淋巴瘤进行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克氏针辅助双钩注水疝针在儿童复杂性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借助克氏针辅助双钩注水疝针行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在儿童复杂性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6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普通钩针组(309例,行单孔腹腔镜下双钩注水疝针术)与克氏针辅助组(57例,行克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双钩注水疝针术),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秩合检验比较2组患儿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与普通钩针组相比,克氏针辅助组患儿手术年龄更小[(2.87±1.88)岁比(4.91±2.39)岁],疝囊体积更大[17 303.89(8 622.49,37 295.42) mm 3比9 650.97(3 849.24,17 539.51) mm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07、 Z=-4.218,均 P<0.001);2组患儿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疝囊体积>10 000 mm 3为巨大疝标准,克氏针辅助组中巨大疝占比70.18%(40/57例),普通钩针组中巨大疝占比47.25%(146/309例)。克氏针辅助组总体手术时间较普通钩针组长[20(15,20) min比15(15,20) min]( Z=-2.842, P<0.05),但对于疝囊体积>10 000 mm 3的巨大斜疝,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6~16个月,2组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对于儿童巨大疝或内环处后腹膜皱襞明显,疝囊和腹壁之间瘢痕黏连较重的复杂性腹股沟斜疝,置入克氏针辅助有利于疝钩针顺利跨越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且作为单孔腹腔镜手术,无需增加Trocar孔数目,手术瘢痕较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收治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9例,手掌部11例,手背部8例,年龄4~12岁,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其中,猪草机绞伤11例,压砸伤8例。缺损面积3.5 cm×2.5 cm~7.5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3.0 cm~8.0 cm×6.5 cm。一期手术予以清创后,肉芽组织清洁干燥时,二期游离皮瓣修复,术后10例获得门诊随访,9例微信随访。结果:19例顺利成活18例,1例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5个月,除1例修复手掌部出现色素沉着外,其余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质地、弹性可,无挛缩、粘连等并发症。皮瓣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游离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腹股沟皮瓣,皮瓣易于解剖,切取时间短,皮肤延展性好,修复小儿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合并卡梅现象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出生48 h因“腹胀、腹股沟区皮肤瘀斑33 h”就诊。患儿出生15 h出现腹胀、双侧腹股沟瘀斑,伴贫血及血小板降低,腹部CT提示脾肿大、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腹腔穿刺为血性腹腔积液。手术中见脾脏多个不均质充血区,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并保留约20%脾脏,术后病理提示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术后腹腔出血停止,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1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未出现感染、腹胀及出血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24岁,因左侧大阴唇肿胀1年余,阴道肿物脱垂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侧大阴唇扪及一界清质软光滑肿块,大小约3 cm×3 cm,活动度一般,无压痛,皮温正常;双侧腹股沟区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显示:左侧大阴唇皮下见一低回声肿块,紧贴阴道壁左后方生长,延伸至宫颈,大小约5.5 cm×3.4 cm×2.5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及钙化征象,后方回声无改变,膀胱与子宫无明显受压移位(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及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图1B);弹性成像示应变弹性评分4分(图1C)。超声造影[造影剂选用SonoVue(Bracco公司)]示:肿块于10 s自周边向内部增强,呈整体均匀高增强,24 s开始缓慢减退(图2)。超声提示:左侧大阴唇皮下富血供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他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片状稍低密度影,不伴骨质破坏(图3A);MRI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囊性为主异常信号,增强示肿块边缘轻度强化(图3B,C),考虑偏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图4A),穿刺病理示少许肌肉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伴间质少许间充质细胞增生,局灶黏液变性,考虑梭形细胞病变不能除外。行腹腔镜及会阴开放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HE染色提示梭形细胞肿瘤(图4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灶+),Desmin(灶+),SMA(-),ER(+),PR(+),SOX10(-),S-100(-),Ki-67(5%+),诊断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在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19-SR-2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评估影响急诊脑动脉内取栓术后结局的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分析急诊脑动脉内取栓术后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将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46例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95例)与结局不良组(51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静脉溶栓比例、闭塞部位、治疗策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低灌注体积、侧支循环分级以及静脉引流状态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预示患者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侧支循环分级、静脉引流状态评分对患者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分级、静脉引流状态组间一般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与结局良好组比较,结局不良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低灌注体积、单纯抽吸取栓占比、侧支循环分级[2(2,3)级比2(1,2)级]和静脉引流评分[5(4,6)分比6(6,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通分级2b/3级占比降低( P<0.05);NIHS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和静脉引流状态是机械取栓术后3个月内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 OR = 2.51、1.93、2.61, P<0.05);侧支循环分级与静脉引流评分预测AIS患者机械取栓后结局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和0.829;侧支循环不良、中等、良好AIS患者间发病至就诊时间(236.95 ± 21.03 min、(250.41 ± 21.32)min、(255.72 ± 20.98 min)]、核心梗死体积[52(17,80)ml、25(15.5,30)ml、15(10,25)ml]和静脉引流评分[5(4,6)分、5(5,8)分、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引流不良、中等、良好AIS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234.81 ± 21.22)min、(256.83 ± 20.88)min、(258.97 ± 21.35)min)、核心梗死体积[17(13,45)ml、26(25,29)ml、20(11,29)ml]和侧支循环分级[2(1,2)级、2(1,3)级、2(2,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DSA影像学判断得出的侧支循环分级以及静脉引流评分,是动脉机械取栓AIS患者3个月内发生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