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 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效果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1岁(7~70岁);骨肉瘤39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者35例,胫骨近端者12例。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2个疗程化疗,术后均行4~6个疗程化疗。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生存时间、假体生存时间和并发症、肢体功能、肿瘤复发、肺转移等。结果:患者中位随访25个月(5~102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4%、71.29%、58.06%,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2%、55.49%、50.86%。10例(21.28%)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了肿瘤局部复发,其中8例为软组织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其余2例行截肢术;15例(31.91%)发生肺转移。假体5年总生存率为82.33%,其中股骨远端肿瘤患者的假体5年总生存率高于胫骨近端患者(86.96%比75.00%, P=0.338);3例(6.38%)出现假体感染,1例(2.13%)假体松动后翻修,1例(2.13%)假体断裂后翻修。患者末次随访时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中位数( P25, P75)为21分(15分,24分),优良率为61.70%(29/47)。胫骨近端肿瘤患者伸膝延迟发生率高于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3%(4/12)比2.86%(1/35), P=0.016]。 结论: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保持满意的肢体功能和生存率,但术后相关并发症可导致保肢失败,需通过规范的放化疗、广泛严格的肿瘤切除及适当的康复锻炼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烧伤截肢后瘢痕癌变伴右大腿近端内侧转移的细胞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8年10月18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接诊1例右大腿近端内侧肿胀疼痛的49岁男性患者。患者因46年前右下肢烧伤已行2次截肢术,在笔者科室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右大腿内侧瘢痕性鳞状细胞癌转移,患者于上一级医院行局部活检后伤口仍溃烂不愈,患者要求化学治疗,于行第1周期化学治疗后10 d死亡。该病例提示临床医师针对烧伤后瘢痕溃疡应及早进行病理学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癌变恶化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肢体骨肉瘤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临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肢体骨肉瘤患儿(≤14岁)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7年10月国内7家骨肿瘤治疗中心收治的14岁以下肢体骨肉瘤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外科分期、术前有无穿刺活检、化疗方案、化疗次数、手术方式、复发转移及生存预后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预后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的生存预后分析。结果:肢体骨肉瘤患儿共147例,男73例,女74例。肢体骨肉瘤患儿的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53%,中位总生存时间103个月(95% CI:92.8~128.5),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6%、38%,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3个月(95% CI:71.9~104.3)。膝关节周围:123例,膝关节以外:24例。Enneking外科分期:Ⅱ期139例,Ⅲ期8例。其中应用保肢术128例,截肢术19例。规范化疗组78例,非规范化疗组69例,规范化疗组与非规范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43.8%;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2%、31.6%。无复发转移的有75例,单纯复发13例,单纯转移41例,多发转移(包括复发伴转移)18例,其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51.3%、21.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Enneking外科分期、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 P<0.05);而性别、部位、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中是否应用甲氨蝶呤(MTX)不是影响患儿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 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化疗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肢体骨肉瘤患儿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规范的进行辅助化疗、有效的控制复发和转移可以提高肢体骨肉瘤患儿(≤14岁)的生存率,改善患儿的预后,化疗的不规范及复发转移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皮瓣在糖尿病足溃疡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游离皮瓣已被成功用于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修复,可降低截肢率,维持患者正常步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采用游离皮瓣修复DFU仍面临许多挑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总结了游离皮瓣修复DFU的患者选择、术前注意事项、皮瓣类型、血管吻合方式、临床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主要包括关节内出血、慢性滑膜炎、软组织畸形、血友病性假瘤、病理性骨折及跟腱挛缩。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但血友病骨科手术不同于常规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方案、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功能训练与康复,以及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等均可影响手术效果。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在2016年版《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采用Delphi法问卷调查的形式,制订了《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详细阐述了截骨矫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截肢术等血友病相关骨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注意事项,最终形成17条推荐意见,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规范血友病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内固定或假体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单纯内固定和假体翻修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5例(35膝),男13例、女22例,年龄(71.4±4.1)岁(范围62~81岁)。左膝19例,右膝16例。RorabeckⅡ型20例、RorabeckⅢ型15例。初次置换均使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以骨水泥固定。RorabeckⅡ型患者接受单纯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Rorabeck Ⅲ型患者接受更换假体翻修术(翻修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下肢力线矫正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3.6)年(范围1~12年)。术中失血量为(680±102) ml(范围420~1 100ml)。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05±17) min,小于翻修组的(140±2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50, P<0.001)。术中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5例下肢力线不满意(与正常值偏差>3°),翻修组下肢力线均满意,两组下肢力线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OM及HSS评分分别为(5.1±1.3)个月、86°±5°、(84±5)分,翻修组为(4.8±1.5)个月、83°±6°、(82±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翻修组1例术后确诊为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培养提示为白色念珠菌,反复出现膝前窦道和髌骨外露,进而发展为骨髓炎,于翻修后1年行大腿中段截肢术。 结论:假体稳定性是决定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对假体未松动患者行坚强的内固定术、对假体松动的患者采取更换假体的翻修术,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外科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具有发病率高、愈合缓慢、预后差的特点,如不经规范治疗易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针对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进程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已见诸多报道,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牵头的专家组共同审议并编写了《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外科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24版)》。该共识以文献证据为基础,内容涵盖了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疾病特征、临床诊疗循证证据以及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法的应用,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关于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最佳筛查和诊疗方法的明确指导,希望为从事糖尿病足创面治疗的医务人员提供规范性的临床实践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长双侧ALTF修复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后前臂巨大创面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产气荚膜杆菌是一种致病迅速、预后极差的厌氧菌感染性疾病,致残率极高,严重时危及生命。四肢创面确定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后常行急诊截肢术,保肢风险极高,且清除坏死组织及肌肉后存留创面巨大,损伤难以修复。报道2019年8月采用超长双侧ALTF成功治愈右上肢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患者1例,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