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效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效力.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本院100例CSP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83例)、无效组(1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阴道超声指标、术前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等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因素对宫腹腔镜治疗无效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产次、孕周、瘢痕妊娠类型、孕囊体积、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瘢痕处血流分级、术前血清β-hCG水平与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显示,瘢痕妊娠类型为外生型(OR=4.300)、孕囊体积大(OR=1.674)、瘢痕处血流分级为Ⅲ级(OR=2.811)、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小(OR=0.070)、术前血清β-hCG水平高(OR=1.003)是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上述影响因素均对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无效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760、0.727、0.872、0.938.结论:瘢痕妊娠类型、孕囊体积、瘢痕处血流分级、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术前血清β-hCG水平均可影响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且均有一定预测效力,临床可据此早期识别危险人群,对应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216例患者中2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与手术年龄、初潮年龄、肌瘤数目、子宫大小、术中是否应用超声及术后是否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相关( 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肌瘤大小、肌瘤分型、术后是否妊娠等无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 OR=1.289,95% CI 1.013~1.641)、初潮年龄<13岁( OR=1.765,95% CI 1.167~2.669)、肌瘤数目≥ 2个( OR=2.487,95% CI 1.442~4.288)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而术中应用超声( OR=0.772,95% CI 0.616~0.967)、术后行GnRH-a治疗( OR=0.696,95% CI 0.510~0.951)是保护因素(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预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95% CI 0.573~0.705)、0.719(95% CI 0.654~0.778)、0.622(95% CI 0.554~0.687),以初潮年龄<13岁的诊断效能最大。 结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超声、术后行GnRH-a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5,X特纳综合征并发性腺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性腺Y染色体嵌合的45,X 特纳综合征(TS)并发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双侧性腺母细胞瘤(Gb)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45,X TS并发分泌HCG双侧Gb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分别以“Turner syndrome”“Gonadoblastoma”“Y chromosom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Precocious”及“特纳综合征”“性腺母细胞瘤”“Y染色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早熟”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建库至2022年3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该病特点。结果:患儿 女,5岁3月龄,因“乳房增大27个月,发现血β-HCG升高8个月”就诊。患儿3岁时因乳房发育2个月外院就诊发现“心脏杂音”诊断“肺静脉畸形+房间隔缺损”即手术。乳房发育呈进行性,伴生长加速、骨龄显著进展。3岁7月龄当地医院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部分发动,不能解释,予全外显子测序后发现染色体核型45,X。4岁6月龄发现血β-HCG升高(24.9 U/L),分泌HCG的病灶未明。5岁3月龄转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时,乳房及阴毛发育、阴蒂肥大,外周血睾酮 1.96 μg/L,β-HCG 32.3 U/L,SRY基因阴性。全身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腹腔镜探查术示性腺左侧呈肿瘤外观及右侧条索状,双侧性腺及静脉采血(β-HCG、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均左侧>右侧>外周静脉血)、性腺切除术(病理为双侧Gb)、双侧性腺组织SRY基因阳性。术后血雌二醇、睾酮和β-HCG降至正常。共检索到国外4例分泌HCG的Gb的病例报道,4例表型均为女性,有男性化或闭经表现,术前外周血 β-HCG浓度分别为 74.4、5.0、40 456.0和 42.4 U/L。结论:含Y染色体成分的TS发生Gb的风险高,以乳房发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Gb少见,分泌HCG的Gb则很罕见。非典型临床表现的TS要注意嵌合型;有男性化特征的TS提示Y染色体成分的存在,并发生分泌雄激素的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臀部疼痛为特征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2020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以臀部疼痛为特征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2年来因出现周期性右侧臀部疼痛,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多个科室,诊断不明确,经止痛药等治疗无效。转诊至妇科,拟诊为DIE,建议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3个疗程,经多学科联合会诊后行腹腔镜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直肠异位病灶切除+直肠修补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继续药物维持治疗,术后臀部疼痛消失,随访12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无复发。DIE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可有效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辅助下体外性腺活检术在腹腔型性腺性发育异常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体外性腺活检术在腹腔型性腺性发育异常中的临床应用,并进行技术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体外性腺活检的腹腔型性腺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患儿,收集患儿社会性别、性腺位置、年龄、身高、染色体核型、性腺病检结果、出血量、性别决定及治疗方案等资料并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例腹腔型性腺DSD(共34侧),年龄25(13.5,106)个月;社会性别男性10例,社会性别女性7例;染色体46,XY 6例,46,XX 1例,45,X/46,XY 9例,45,X/47,XYY 1例。性腺双侧位于腹腔内7例,右侧位于腹腔内、左侧位于阴囊4例,右侧位于腹腔内、左侧位于腹股沟3例,左侧位于腹腔内、右侧位于阴囊2例,左侧位于腹腔内、右侧位于腹股沟1例。性腺位于腹腔24侧,左侧阴囊4侧,左侧腹股沟3侧,右侧阴囊2侧,右侧腹股沟1侧。24侧腹腔型性腺采用腹腔镜辅助下体外性腺活检,10侧腹腔外性腺采取腹股沟/阴囊切口性腺活检,成功获得性腺组织完成病理检查,术中出血量2(1,2.5)mL,术后无一例出血、切口感染、切口疝、腹胀等并发症。病理结果提示:双侧条纹性腺4例,双侧睾丸2例,左侧睾丸、右侧条纹性腺7例,左侧条纹性腺、右侧睾丸3例,左侧睾丸、右侧卵巢1例。行性别决定12例(包括阴蒂整形4例、单纯双侧性腺切除2例、尿道成形6例),未行性别决定5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体外性腺活检术应用于腹腔型性腺DSD方便、安全、有效且准确,为腹腔型性腺DSD患儿性别决定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具有内分泌异常表现的儿童卵巢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的儿童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具有性早熟、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异常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的卵巢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15例患儿年龄范围为3岁11个月至16岁5个月,中位年龄为10岁1个月。因性早熟就诊发现卵巢肿瘤7例,月经异常8例(经期延长3例,月经不规律3例,停经2例)。共8例术前完善性激素检查,8例雌二醇均升高。15例患儿均行腹腔镜探查,其中2例行患侧附件切除术,余13例行卵巢肿瘤剥除术。结果:病理检查提示上皮细胞肿瘤5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性索-间质肿瘤6例;其中3例恶性肿瘤(2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环状小管性索肿瘤为交界性肿瘤。术后1例未成熟畸胎瘤行化疗,余无特殊治疗。随访14例患儿均无复发,性早熟患儿症状消失,月经紊乱患儿月经恢复正常。结论:有内分泌功能异常表现的儿童卵巢肿瘤中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尤以性索-间质肿瘤多见,术前应予以完善性激素、抗米勒管激素、抑制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术中予以快速冰冻病理评估肿瘤的性质,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并依据术后病理诊断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苗勒管永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ersistent Müllerian duct syndrome,PMDS)的临床特征,并探讨PMDS患儿的睾丸功能评估以及肿瘤的发生风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PMDS的5例男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5个月,年龄范围为5~26个月。采用外生殖器男性化程度评分系统(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EMS)进行评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进行性腺功能评估,行超声检查、遗传学基因检测、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结果:5例中有3例为双侧隐睾、1例为单侧隐睾、1例为睾丸横过异位。根据EMS评分,5例患儿外生殖器呈轻至中度男性化不全。4例患儿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提示睾丸间质细胞功能良好(睾酮14.68~29.10 nmol/L),3例患儿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低于年龄正常参考值,1例水平正常,1例初诊时未检测AMH。经盆腔超声检查发现苗勒管残留物(Müllerian remnants,MRs)3例,1例未行盆腔超声检查。5例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为46,XY。4例患儿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为2例 AMH基因变异、2例 AMHR2基因变异。5例患儿均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和腹腔镜探查,均发现MRs。4例患儿行性腺病理均为发育不良的睾丸。 结论:在睾丸下降不全患儿中应注意识别PMDS,并尽早行隐睾下降固定。PMDS发生睾丸肿瘤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隐睾患儿,需严密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辅助生殖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不孕进行IVF治疗,且既往有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史的37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不同时间将观察组分为4个亚组,即术后1年组、术后2年组、术后4年组和术后≥5年组;进一步按照卵巢囊肿的病理类型将观察组各亚组分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和非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收集同期因输卵管因素或男方因素不孕进行IVF治疗,且既往无卵巢囊肿剥除术史的2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及亚组患者的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孕酮,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基础窦卵泡数(AFC),及IVF治疗时用药情况、获卵情况、获得胚胎情况及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月经周期分别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观察组及其亚组患者的血清FSH和孕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内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4年和术后≥5年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患者的血清AM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其IVF治疗时的促性腺激素使用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观察组中术后≥5年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患者的获卵总数、可用胚胎数、囊胚形成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3)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仅术后1年组手术侧的基础AFC显著低于非手术侧( P<0.05);而术后1年组、术后2年组、术后4年组、术后≥5年组手术侧的获卵总数均显著低于非手术侧( P均<0.05)。 结论: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短时间内对卵巢的影响小,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卵巢储备功能、IVF治疗后的卵巢反应性和临床妊娠率均下降,且卵巢囊肿剥除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与是否为手术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类型子宫瘢痕妊娠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 2019年6月运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CSP患者158例,分型依据《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2016)》,其中Ⅰ型(55例),Ⅱ型(86例),Ⅲ型(17例);采取手术方式分别为超声引导下清宫术(A组)、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加清宫术(B组)、腹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瘢痕修补术(C组)。比较各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比例、术后HCG下降至正常时间、术后月经恢复情况及再次妊娠情况。结果:三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3±72.31)mL、(34.41±17.16)mL、(65.71±70.52)mL, F=8.51, P=0.014];术后HCG下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4±0.18)、(0.79±0.10)、(0.76±0.19), F=19.21, P<0.001];B组术后月经量减少发生率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73, P=0.003);术后12例患者再次宫内妊娠,其中A组8例(其中2例为Ⅰ型CSP,3例为Ⅱ型CSP,3例为Ⅲ型CSP),B组4例(其中3例为Ⅰ型CSP,1例为Ⅱ型CSP),最终6例足月剖宫产分娩(A组4例,B组2例)。 结论: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加清宫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后HCG下降明显,但可导致月经量减少;对于Ⅰ型及Ⅱ型CSP可首选超声引导下清宫术,若术中大出血可行球囊压迫止血;Ⅲ型CSP可考虑直接采用腹腔镜下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加瘢痕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来曲唑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风险全胚冷冻患者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风险全胚冷冻患者在取卵后接受来曲唑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治疗、因OHSS高风险取消新鲜移植行全胚胎冷冻的348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将取卵术后添加GnRH-ant和来曲唑分为干预组(164例),取卵术后未添加以上两种药物分为对照组(184例)。评估两组患者取卵术后首个黄体期、OHSS的分级、卵巢体积和雌二醇(E 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HSS高风险全胚冷冻患者发生中重度OHSS的相关因素。 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9.3±3.8)和(29.4±4.1)岁( P=0.821),取卵术后干预组首个黄体期[(7.16±1.39)d]短于对照组[(13.88±2.11)d]( P<0.001)。干预组轻度、中度和重度OHSS发生比例分别为75.0%(123例)、23.8%(39例)和1.2%(2例),对照组分别12.5%(23例)、60.9%(112例)和26.6%(49例)( P<0.001)。干预组取卵术后第2、6天E 2水平[ M( Q1, Q3)]分别为1 520.0(1 213.8,1 884.8)和108.5(45.6,218.0)ng/L,低于对照组的1 666.0(508.8,1 702.0)和1 761.0(826.0,2 546.5)ng/L(均 P<0.001);腹腔积液[ M( Q1, Q3)]分别为19.5(0,30.0)和0 mm,小于对照组的46.0(0,61.0)和54.5(0,69.5)mm(均 P<0.001)。在取卵术后第6天,双侧卵巢体积均小于对照组( P<0.001)。不进行来曲唑和GnRH-ant联合处理是发生中重度OHSS的相关因素,其中对照组发生中重度OHSS风险是干预组的35.312倍( OR=35.312,95% CI:17.488~71.300)。 结论:OHSS高风险患者在取卵术后应用来曲唑联合GnRH-ant,减少中、重度OHSS发生,缩短取卵后首个黄体期,加快血清E 2的下降速度,促进卵巢体积恢复及腹腔积液的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