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5月—2022年9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7例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3~55岁,颈部挛缩程度Ⅱ度者3例、Ⅲ度者14例,12例患者合并面部瘢痕挛缩畸形。Ⅰ期于面、胸、肩、腹部等处置入34个额定容量为100~600 mL的长方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扩张。Ⅱ期切除瘢痕组织、松解挛缩,纠正畸形,局部转移2个扩张面部皮瓣、带蒂转移17个扩张皮瓣、游离移植15个扩张皮瓣修复松解后继发创面(对7个皮瓣行动脉增压),并使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评估移植时皮瓣动脉血流灌注和静脉回流状况。除2个面部皮瓣外的32个皮瓣切取面积为10 cm×8 cm~36 cm×16 cm,将31个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封闭,1个皮瓣供区创面采用自体刃厚头皮移植修复。观察并记录扩张器的埋置部位皮肤状态、扩张时间、注射生理盐水总量,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17例患者的34个扩张器埋置部位中,22个部位为深Ⅱ度烧伤后浅表瘢痕皮肤,8个部位为多次供皮后浅表瘢痕皮肤,4个部位为正常皮肤。经4~15个月的扩张,扩张器注射生理盐水总量为238~2 000 mL,扩张区域无并发症发生。Ⅱ期术后,2个带蒂移植皮瓣蒂部远端部分坏死,坏死创面分别经皮瓣修整和对侧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后愈合,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6~18个月,2个扩张脐旁皮瓣和1个扩张腹股沟皮瓣较臃肿,行修薄术后臃肿改善,其余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均明显改善,患者疗效满意度:8例非常满意、9例比较满意。结论:采用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扩张皮瓣,综合应用局部转移、带蒂转移、游离移植方式,可使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得到有效整复,在恢复术区功能的同时改善外观,且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道下裂多次手术后阴茎皮肤缺损模式化修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手术中包皮缺损模式化修复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9例尿道下裂手术失败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6.9±3.2)岁。根据尿道修复后的阴茎、阴囊皮肤条件选择阴茎皮肤整形方法,其中20例采用单纯包皮多个减张小切口完成阴茎皮瓣整形,22例伴有阴茎、阴囊转位者采用阴茎侧边阴囊皮瓣完成阴茎腹侧覆盖,12例采用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覆盖尿道腹侧,5例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阴茎。结果:减张小切口术后1周创面完全愈合,未见明显瘢痕形成。采用阴茎侧边阴囊皮瓣完成阴茎腹侧覆盖者,未见皮瓣坏死、伤口感染等。采用阴囊中缝带蒂皮瓣覆盖尿道腹侧者,皮瓣均存活,无阴囊血肿。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覆盖阴茎缺损者,皮瓣均存活,未发生取材部位的创面感染、腹部疝等并发症。所有患儿术后均无尿道瘘和尿道憩室,阴囊中缝带蒂皮瓣组和阴茎侧边阴囊皮瓣组各1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后治愈。单纯小切口组和阴茎侧边阴囊皮肤组各1例出现阴茎头开裂,采用Mathieu方式二次修复后治愈。结论:对尿道下裂手术中包皮缺损情况采用模式化修复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可重复性好。减张小切口可用于所有类型的皮瓣减张,阴茎侧边阴囊皮瓣适用于伴有阴茎阴囊转位情况,阴囊中缝带蒂皮瓣和腹壁下浅动脉穿支皮瓣适用于缺损面积较大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肢高电压电烧伤重建:1家儿童烧伤医院的13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压电烧伤是一种罕见但极具破坏性的烧伤类型,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压电烧伤通常会造成复杂的上肢损伤,其修复重建对于烧伤和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这种密集且多阶段的重建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尤其困难。最大限度地恢复上肢功能是首要任务,该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该回顾性研究旨在总结1家儿童烧伤专科医院在13年间对37例严重高压电烧伤患儿进行上肢重建的经验教训。结果显示,遵循以下原则有助于促进患儿上肢的功能恢复:(1)在早期急救护理过程中频繁动态评估是否需要切开减张或截肢;(2)进行连续手术清创,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3)当深部肌肉与骨外露时,采用皮片或皮瓣(特别是腹股沟或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4)早期多学科干预,以预防和处理挛缩;(5)重建后的康复,着重于用最简单的技术,如激光治疗、局部组织转移和植皮修复慢性皮肤缺损;(6)需针对更深层次的组织挛缩或肌腱和周围神经缺陷进行复杂的重建;(7)当保肢可能性小须截肢时,要保留骺板、移植软组织覆盖残端,并进行长期假肢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10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不同形式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并接受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资料。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部分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对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的患者采用不同形式的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随访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瘢痕增生情况、再造乳房外形质地及供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246例,年龄29~63岁,平均42.7岁,其中18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2例采用单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包括单穿支皮瓣41例和双穿支皮瓣51例)、71例采用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65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皮瓣面积为27.0 cm×10.0 cm~34.0 cm×14.0 cm。所有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病例术后早期未见明显并发症。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28例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包括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例,单侧单穿支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19例),其中9例拒绝硬结切除手术,13例接受硬结切除和局部组织转移修复手术,另外6例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采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具体包括传统背阔肌肌皮瓣4例,保留胸背神经和大部分背阔肌的改良背阔肌肌皮瓣2例,皮瓣面积为18.0 cm×6.0 cm~24.0 cm×8.0 cm。术后早期有1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表现为轻度的灌大于流,术后2 d自行恢复正常。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住院时间5~10 d。术后随访(8.5±0.7)个月(6~20个月),再造乳房外形满意,背部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肢功能活动未见明显受限。结论:应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后放疗损伤的效果满意,操作相对简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供区损伤和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应用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4月—2020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及前臂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龄5~78岁,缺损创面面积为82(9,216)cm 2,均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根据患者术区所采用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压组48例和石膏组47例,2组患者损伤创面经清创后行皮瓣移植修复,负压组患者术后采用干纱布包扎后放置负压吸引装置以“桥梁”式固定缺损上肢与胸腹部,石膏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干纱布铺垫及石膏固定。术后1、3、5、7、14 d,采用自制血运评分量表和长海痛尺分别评估2组患者皮瓣血运和疼痛强度。术后5 d,观察并计算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情况。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Cochran & Cox近似 t检验、 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术后1、3、5、7、14 d,负压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的皮瓣血运评分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且负压组患者皮瓣血运评分均明显高于石膏组( t=2.259、2.552、2.784、2.821、3.003, P<0.05或 P<0.01);负压组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变化不大,而石膏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呈时间依赖性升高,且负压组患者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石膏组( t=-4.818、-4.944、-5.011、-5.976、-6.721, P<0.05)。术后5 d,负压组患者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石膏组( χ2=6.773、5.269, P<0.05或 P<0.01)。术后7 d,负压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4.7±1.1)分,明显高于石膏组的(7.4±1.8)分( t=23.934, P<0.01)。断蒂术后1个月随访,2组患者的患肢外观及功能恢复均良好。 结论: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后,进行桥梁式持续负压吸引固定能有效制动患肢与胸腹部,降低术区及其周围皮肤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制动的疼痛,改善皮瓣血运,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行之有效、轻便舒适、易于操作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理念与初步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及方法,并探讨其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基本理论为以CTA高通量数据为基础,全面评估创面和潜在供区,选择适合创面修复的最佳方案。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指导下治疗的17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1例,女46例;年龄平均39.5岁(范围7~72岁)。组织缺损部位分别是:足踝部74例,手腕部64例,小腿15例,前臂及上臂11例,大腿及会阴区7例,面颈部5例,腹部1例。创面面积2 cm×1 cm~65 cm×50 cm。按照基于CTA精准皮瓣外科的技术方法评价受区和供区,选择最佳皮瓣修复创面。记录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结果、包括皮瓣类型、结果及并发症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定标准、血液循环评价指标等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创面均按CTA精准皮瓣外科理念选择最佳皮瓣并顺利完成设计和切取。共切取皮瓣181块,其中游离皮瓣125例,带蒂皮瓣56例。皮瓣面积为4 cm×3 cm~40 cm×8 cm。术后165例完全成活,7例完全坏死,9例部分坏死;皮瓣成活共174例。术后随访平均9.2个月(范围6~60个月)。术后臃肿53例,余并发症7例。末次随访,仅6例受区有轻度疼痛,VAS评分为1~3分。皮瓣感觉均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定标准,S2级68例,S3级106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血液循环评价指标,优171例,良3例。结论:基于CTA的精准皮瓣外科理念能有效指导皮瓣外科手术,实现创面的精准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20年5月,对拇指指腹缺损的患者17例17指,采用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的方式进行修复,皮瓣的切取面积为1.5 cm×1.5 cm~4.2 cm×2.0 cm,其中采用中指中节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顺行带蒂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2例2指,采用中指近节(或近中节)逆行带蒂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15例15指。皮瓣切取后,供区切取腕部或者肘横纹处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植皮不需打包,皮瓣内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与伤指残端指掌侧固有神经缝接。术后16~22 d断蒂,断蒂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通过随访,观察患者拇指指腹部外观、感觉及拇、手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7指皮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随访时间为3~3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自然不臃肿;TPD为5~11 mm。手指关节活动良好,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17例患者对手部整体外观及功能满意;手指活动度按照TAM评定标准,17例均为优。结论:中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皮瓣切取简单,供区隐蔽,质地优良,术后外观、感觉恢复好,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原因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5例(29指)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先保守治疗,包括更换伤口敷料、肌注罂粟碱、静脉滴注右旋糖酐及对症处理等,手术探查4指,术中均存在动脉痉挛或栓塞。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9指中25指完全坏死,2指大部分坏死,2指部分坏死,其中25指行截指术,3指行腹部带蒂皮管修复,1指行游离足背皮瓣修复,术后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门诊换药后愈合,余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指体条件不佳是导致套状撕脱性再植失败的首要因素,清创不彻底、血管吻合技术欠缺、伤口处理不当及血管危象处理不及时是再植失败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20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手外科收治因外伤所致或肿瘤/瘢痕切除后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5~58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4.0 cm×8.0 cm~32.0 cm×18.0 cm。以腹部为供区,设计并切取腹壁联体皮瓣——携带两侧腹壁下动脉主干的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15.0 cm×9.0 cm~32.0 cm×20.0 cm)修复创面。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评估疗效,末次随访时分别根据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与下肢功能量表评估膝关节和小腿功能。结果:15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术后皮瓣边缘部分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6例患者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16~28个月显示,受区外形较好,质地柔软,未出现明显外观臃肿、色素明显沉着或异常毛发生长等;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壁疝或瘢痕增生等并发症;膝关节及小腿功能重建较好,未见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中,优者3例、良者1例;12例小腿损伤患者小腿功能评估中,优者9例、良者3例。结论: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隐蔽、组织量丰富、切取面积大,用其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佳的近期外观与功能恢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壁整形技术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壁整形技术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行下腹壁恶性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重建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5~62岁,病灶大小7 cm ×10 cm~25 cm × 29 cm。对于无张力或中等力度下创缘可对拢者,直接以腹壁整形术缝合切口;对于腹壁皮瓣组织量绝对不足者,联合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对于腹壁皮瓣组织量相对不足者,可以斜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至下腹部,供区以腹壁整形术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局部有无复发、淋巴结转移及皮瓣存活情况。结果:22例中4例单独应用腹壁整形技术修复缺损,10例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加腹壁整形技术修复缺损,8例应用腹壁整形技术修复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术后随访1~12个月,22例患者修复效果满意,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皮瓣存活良好,腹壁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腹壁整形技术具有供区损伤小,组织利用率高,皮瓣血供可靠的优点,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中灵活应用,可获良好的形态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