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及组织瓣选择与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组织瓣的选择及其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6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6例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男性患者,年龄48~64岁,病灶面积为3 cm×2 cm~15 cm×6 cm。病灶扩大切除后缺损面积为8 cm×5 cm~22 cm×9 cm,均有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根据创面位于下肢的部位、手术体位的选择、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11 cm×8 cm~26 cm×10 cm。5例游离皮瓣或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带蒂皮瓣供区移植全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移植组织瓣血运及成活情况、皮片存活质量、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瘢痕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移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且血运良好,1例供区植皮者皮片存活良好。全部患者的供区及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积液或裂开等表现。术后随访1~5年,均无瘢痕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移植组织瓣质量良好,受区局部外形较佳,患肢活动功能良好;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结论: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切除术后有肌腱及骨等组织外露者,适用组织瓣移植修复。可根据瘢痕癌的位置、手术体位、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来选择修复的组织瓣,其中游离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为理想的修复选择,这2种组织瓣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可直接缝合且功能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血液生化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生化指标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关系,筛选影响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血液生化因素,为提升游离皮瓣的成活率提供有效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自2018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创伤骨科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缺损创面60例,对术前PT值、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D-二聚体检测数值进行记录与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化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白蛋白、D-二聚体为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危险因素( 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D-二聚体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呈正相关;血红蛋白、白蛋白与游离皮瓣部分坏死呈负相关。 结论:纤维蛋白原较高、血红蛋白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较高、空腹血糖较高、餐后2 h血糖较高、白蛋白较低、D-二聚体较高时,需要警惕术后出现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可能,术前予相应调节,避免游离皮瓣部分坏死的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制负压吸引在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负压吸引在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7例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缝合术后均使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行负压吸引。结果:7例患者中,1例挫伤严重局部皮肤小片坏死予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抹后瘢痕愈合,其他患者一期愈合,均无明显耳廓畸形。结论:负压引流是保证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患者血运和塑形的关键因素,自制负压吸引在耳廓次全离断撕脱伤中的应用具有方法简便、提高耳廓成活率和改善耳廓外形满意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2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6例、贵阳钢厂职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6~58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每组16例。分别采用自体PRP、双层人工真皮或两者联合进行创面治疗,并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自体刃厚头皮移植术。Ⅱ期术后7 d,观察患者自体皮成活情况,并计算成活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后3、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Ⅱ期术后7 d,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患者自体皮成活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P+人工真皮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0)、(24±4)d,均较单纯PRP组的(24.4±5.5)、(30±8)d明显缩短( P<0.05),也均较单纯人工真皮组的(24.8±4.9)、(32±8)d明显缩短( P<0.05)。创面愈合后3、6个月,PRP+人工真皮组患者瘢痕柔软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纯PRP组( Z值分别为12.91、15.69, P<0.05)和单纯人工真皮组( Z值分别为12.50、12.91, P<0.05)。3组患者瘢痕色泽、充血情况、厚度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人工真皮组有1例患者覆盖双层人工真皮后10 d,因局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导致双层人工真皮部分液化脱落,予创面换药,同前再次行人工真皮移植及后续治疗;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确切,不仅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面愈合后远期瘢痕柔软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原因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的原因。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5例(29指)套状撕脱性断指再植失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先保守治疗,包括更换伤口敷料、肌注罂粟碱、静脉滴注右旋糖酐及对症处理等,手术探查4指,术中均存在动脉痉挛或栓塞。术后定期随访。结果:29指中25指完全坏死,2指大部分坏死,2指部分坏死,其中25指行截指术,3指行腹部带蒂皮管修复,1指行游离足背皮瓣修复,术后1例发生伤口感染,经门诊换药后愈合,余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指体条件不佳是导致套状撕脱性再植失败的首要因素,清创不彻底、血管吻合技术欠缺、伤口处理不当及血管危象处理不及时是再植失败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4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2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2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8例肢体保肢成功17例,1例下肢损伤于术后第2天发生肌肉广泛坏死而截肢。成活肢体1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获得骨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者于术后12个月因骨不连再次行植骨内固定而愈合。成活肢体中13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3例下肢损伤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上肢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3例(7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可有效保存肢体,避免截肢。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是肢体成活及恢复较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集160例(男115例、女45例;年龄20~66岁,平均44岁)成活的四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色素沉着将其分为色素沉着组和无色素沉着组。观测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缺损面积、清创是否彻底、皮瓣静脉血管是否吻合、是否有防晒措施以及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对观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影响因素,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7.9个月,29例(18.1%)患者皮瓣出现色素沉着。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缺损面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清创不彻底、皮瓣静脉血管未吻合、未做防晒措施及术后发生感染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 OR=0.310、0.335、0.355、5.878;95% CI=0.112~0.863、0.115~0.975、0.133~0.949、2.069~16.697,均 P<0.05)。 结论:清创不彻底、皮瓣静脉血管未吻合、未做防晒措施及术后发生感染是影响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发生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邻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转位外增压治疗手指撕脱离断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邻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转位外增压治疗手指撕脱离断且热缺血时间超过12.0 h以上的特殊类型断指的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影响此类断指成活率的因素。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22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手腕科对8例撕脱离断断指伴长时间热缺血患者采用邻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转位外增压技术,术中用静脉血管移植重建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其中一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用倒置的"Y"形移植静脉,"Y"形静脉的一边桥接吻合修复原指掌侧固有动脉,另一边将相邻的指掌侧固有动脉转位吻合,形成外增压,增加血管远端血流动力,重建血运。本组8例,断指9指,示、中指离断1例,示指离断2例,拇指离断4例,小指离断1例,全部为男性,年龄16~63岁,平均37.6岁,受伤后断指热缺血时间12.3~20.6 h,平均17.4 h。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离断指体成活情况。患者出院后电话或微信随访。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8.3个月,术后发生血管危象3例4指(动脉危象1指、静脉危象3指),皮肤表皮坏死1例1指,坏死1例1指。最终9指断指成活8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植指功能:优6指、良1指、差1指。结论:采用邻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转位外增压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撕脱离断且热缺血时间超过12.0 h的特殊类型断指的成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二聚体与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关联性分析: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应用价值,筛选影响断指再植术后早期坏死的因素,从而早期识别并优化发生坏死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1例断指再植患者,记录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吸烟史、既往并存疾病、损伤机制、断指损伤平面、住院时间、手术医生类别、手术时间、动静脉修复数量、是否血管移植、术后第5天D-二聚体值等17个指标。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关联因素并分成亚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做进一步多因素分层分析,筛选断指再植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同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模型,进一步分析D-二聚体与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预测效应。结果:本组241例断指共45例发生坏死,低年资医生组再植成功率为69.6%,高年资医生组则为92.1%。观察组D-二聚体平均值为0.998 mg/L,对照组为0.373 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医生类别、手术时间、损伤类型、损伤平面、静脉修复数量、血管移植、D-二聚体为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年龄越大、损伤平面越高、静脉吻合数量越少发生坏死风险越高。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对再植术后坏死具有预测价值,预测准确率为80.6%,且当D-二聚体阈值在0.51 m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68.9%和81.6%。 结论:D-二聚体能有效评估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情况,早期识别并优化影响再植术后坏死的相关风险因素,有助于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对动物模型皮瓣手术的影响: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TXA)对动物模型皮瓣手术的影响。方法:检索1979年1月至2022年3月PubMed、Cochrane图书馆、Ovi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9个数据库已发表的比较使用BTXA(BTXA组)与使用生理盐水或不做处理(对照组)对动物模型皮瓣手术影响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提取文献。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后皮瓣存活率、血流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并根据干预时间分为皮瓣手术前注射组(预处理组)和皮瓣手术中注射组、根据皮瓣类型分为随意皮瓣组和轴型皮瓣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经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筛选,共纳入19项研究(603只动物)。与对照组相比,BTXA组具有更高的皮瓣成活率[均数差( MD)=15.65%,95% CI:13.11%~18.19%, Z=12.08, P<0.001]、血流量[标准化均数差( SMD)=1.96,95% CI:1.39~2.54, Z=6.71, P<0.001]和VEGF表达(mRNA水平: SMD=6.01,95% CI:0.89~11.13, Z=2.30, P=0.020;蛋白质水平: SMD=3.44,95% CI:2.44~4.43, Z=6.73, P<0.001)。亚组分析显示,预处理组( MD=21.54%,95% CI:16.07%~27.01%, Z=7.71, P<0.001)的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术中注射组( MD=9.40%,95% CI:6.79%~12.00%, Z=7.07, P<0.001)。随意皮瓣组( MD=20.87%,95% CI:16.67%~25.07%, Z=9.73, P<0.001)的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轴型皮瓣组( MD=13.11%,95% CI:8.91%~17.31%, Z=6.12, P<0.001)。 结论:在动物模型中,BTXA辅助皮瓣手术可能对提高皮瓣组织成活率、皮瓣血流量以及VEGF表达有正向影响。此外,注射时机和皮瓣类型也可能是BTXA对皮瓣手术产生效应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