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和蓄积
编辑人员丨2024/4/6
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具有生物危害性,其体内过程尚未阐明.阐明微塑料在体内的运输、蓄积机制是认识其危害的前提和防治其危害的关键环节,但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脂质借助载脂蛋白转运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作为与脂质具有相似性的微塑料是否也受脾功能调控有待阐明.通过阐明微塑料与载脂蛋白的关系探讨其运输机制,通过脾虚膏脂转输障碍时微塑料蓄积的时空特征探讨其蓄积机制,将有助于认识微塑料体内生理过程和蓄积条件,并深化现代知识背景下中医脾脏象理论新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土壅木郁-膏脂转运障碍"辨治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首要致病因素."土壅木郁-膏脂转运障碍"而内生痰浊瘀毒,壅积于血脉之中,引发胸痹,这一病理过程与血脂异常导致CHD的形成机制相似.CHD合并血脂异常大致经过三阶段:土壅木郁,膏脂失衡;膏脂化浊,酿生痰湿;痰瘀同源,毒瘀互结.相应的治疗原则为健脾疏肝、化痰祛湿、化瘀解毒,以恢复肝脾关系,改善膏脂转运的内环境.验之临床,收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探讨HDL蛋白修饰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理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膏脂转输的重要保障,血脂亦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并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输布周身.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疾病状态之下发生翻译后修饰成为"失功能"HDL(dysfunctional HDL,dys-HDL),影响其参与胆固醇逆向转运、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导致血脂异常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并产生与其相关的标志物.本文在"脾主运化"的理论指导下,探讨"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与HDL 蛋白修饰的关系,将有助于从HDL及其亚类蛋白修饰层面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从脾论治"AS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黄帝内经》膏脂长消理论融合自噬学说对禁食疗法作用机制的启发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从“膏脂学说”的理论出发,引入现代医学自噬学说,从膏脂长消的角度完善禁食疗法的中医理论机制.梳理历代膏脂学说文献论证“膏脂”实质,提出气化是膏脂长消的关键因素,将“膏脂为病”划分为3个阶段,即气化旺盛-气化不及-气化不行.细胞自噬是中医气化功能的微观体现,禁食期间发生细胞自噬的理论,从微观上论证了禁食打破了机体阴盛阳虚的惯性病理状态,促进“精化气”这一气化过程,使体内膏脂逆向转运为气血维持生命活动,随着有余之膏脂的消散,阴消阳长,重建阴阳平衡.禁食疗法的整体方案(禁食期间加用左旋肉碱)可以益气温阳化浊,助膏脂消散,改善禁食期间的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TMA/FMO3/TMAO通路探讨肝失疏泄对肠道微生物组膏脂转输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失疏泄膏脂转输障碍是血脂异常关键病机,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S)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肠道微生物调控脂质代谢成为基础和临床关注的热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主要通过调控TMA/FMO3/TMAO通路干预脂质代谢,特别是影响RCT途径.膏脂转输障碍导致RCT受阻,提示肠道微生物改变可能与膏脂转输障碍密切关联.依据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提出“从肝论治”AS,组成疏肝清脂中药复方,探讨疏肝清脂法对消退、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研究.本研究拟以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肠道微生物组及其驱动的TMA/FMO3/TMAO通路为切入点,围绕RCT途径,利用宏基因组测序、LC-MS等技术,初步阐明肝失疏泄状态下肠道微生物调控膏脂转输的关键途径、环节及分子机理,并揭示疏肝清脂法的效应机制.丰富“肝主疏泄”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为挖掘以肠道微生物组为有效靶点防治AS相关疾病疏肝降脂中药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胆固醇逆向转运探讨脾虚对高脂血症的影响及时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点脾虚对高脂血症大鼠胆固醇逆向转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脾虚膏脂转输障碍的机制及时效性.方法 实验分3个时间点(2周,10周,16周),其中2周为脾虚造模时间,第10周即高脂喂养8周,16周为高脂喂养14周,在2周、10周及16周末分别取材.脾虚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的复合方法造脾虚模型.正常对照组、脾虚组喂饲基础饲料,高脂组、脾虚高脂组喂饲高脂饲料,自由摄食,饮水不限.在2周末正常对照组和脾虚组各6只取材.在10周和16周末正常对照组、脾虚组、高脂组、脾虚高脂组各6只取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C、TG、LDL-C、HDL-C含量;间苯三酚法检测大鼠D-木糖排泄率;碘-淀粉比色法检测血清淀粉酶活力;HE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PLTP、LCAT、CETP含量.结果 脾虚造模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明显降低(P<0.01).第10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脾虚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有进一步下降趋势.第16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及AMS含量明显降低(P<0.01).第10周末,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核圆、大而居中,细胞索条理清晰,肝窦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TG、LDL-C、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HDL-C、LCAT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细胞肿大变圆,脂肪空泡化明显,肝细胞形态异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胞浆疏松,部分细胞核挤向胞膜,与高脂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LDL-C、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TG有升高趋势,LCAT含量明显降低(P<0.05),HDL-C有下降趋势,大鼠肝脏组织泡沫化更为严重;第16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和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TC、TG、LDL-C、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HDL-C、LCAT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细胞结构破坏更为严重;与高脂组相比,脾虚高脂组大鼠血清PLTP、CETP含量明显升高(P<0.05),TC、TG、LDL-C含量有升高趋势,HDL-C有下降趋势.且随着造模时间的增加,大鼠血清TC、TG、LDL-C、PLTP、CETP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HDL-C、LCAT含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肝脏细胞空泡化逐渐加重.结论 在脾虚状态动态改变的前提下,脾虚状态可能通过影响RCT反应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加重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紊乱以及肝脏脂质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诸病源候论》“劳狎生痰”探讨肠道菌群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就《诸病源候论》“劳狎生痰”理论,脾虚功能失常,痰湿内生,探讨肠道菌群与脂质代谢的关系.“劳狎”不仅可理解为形体劳倦,亦可有饮食不节,膏粱过厚,劳伤脾胃而致脾虚.脾虚必然导致“运化、升清”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运,这与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一致.广义之内痰是“膏脂”的物质基础,脾虚痰湿内滞是基本痛机.故从“劳狎生痰”角度再思考肠道菌群失衡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从脾论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TMA/FMO3/TMAO信号通路探讨清脂通脉颗粒对膏脂转输障碍大鼠肠道微生态的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肝失疏泄膏脂转输障碍是血脂异常关键病机,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throsclerosis,AS)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能调控胆固醇胆固醇逆转运(RCT)导致的动脉炎性反应,激活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但机制不清.前期工作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通过调控TMA/FMO3/TMAO通路在脂质代谢致AS中发挥促进作用,项目拟从TMA/FMO3/TMAO通路为切入点,制作病证结合的模型大鼠,研究肠道微生物组对膏脂转输障碍致AS的保护作用及对TMA/FMO3/TMAO通路的影响,阐明TMA/FMO3/TMAO通路及其调控的下游分子在肠道微生物组对膏脂转输障碍致AS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为寻找增强内源性TMA/FMO3/TMAO通路治疗靶点,来重建肠道微生物组稳态防治AS的疏肝清脂中药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肝细胞自噬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脾位于中焦,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膏脂由脾运化水谷所生,中土得运,纳运有常,则膏脂可随血循环以濡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肝脏是脂质代谢重要的器官,其参与脂质消化、吸收、转运等功能,脾气健运,肝失疏泄,肝脏脂质代谢功能与"脾"运化功能相关.肝细胞自噬是维持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关键因素之一,自噬功能正常则肝脏脂质代谢趋于平衡.本文基于脾与脂质相关性,从"脾主运化"探讨肝细胞自噬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及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脾气散精"理论探讨健脾祛痰法对膏脂转运障碍的调节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显著.文章以《黄帝内经》"脾气散精"理论为指导,聚焦过度的脂质沉积,尤其是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蓄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探讨"脾气散精"对膏脂转运的调控作用,从血脂、血管内皮及血管周围脂肪细胞的角度分析健脾祛痰法对膏脂转运障碍的调节机制,为中医"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脏象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