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不同分型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夹闭不同分型颈内动脉(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瘤颈发出的部位,将分叉部动脉瘤分为3个类型:ICA分叉上方动脉瘤,共5例;ICA分叉下方动脉瘤,共13例;夹角动脉瘤,共10例,其中位于ICA-大脑前动脉(ACA)夹角1例,ICA-大脑中动脉(MCA)夹角1例,ACA-MCA夹角8例。手术均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术中根据动脉瘤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动脉瘤夹及夹闭方法。夹闭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明确动脉瘤、载瘤动脉和分支血管的显影情况。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9~12个月随访,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以及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动脉瘤有无残留或复发。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夹闭动脉瘤,术中发现1例脉络膜前动脉不显影(误夹),1例动脉瘤残留,均予以调整动脉瘤夹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未见异常。2例术后头颅CT显示术侧豆纹动脉供血区域梗死,临床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1例头颅CT显示脑肿胀,中线结构移位<1 cm,脑干无明显受压表现;3例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随访期无一例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积水,动脉瘤无残留或复发。至末次随访,GOS Ⅴ级25例,Ⅳ级2例,Ⅲ级1例。结论:经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是治疗不同分型I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并发症少,患者的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内镜锁孔开颅清除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锁孔开颅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神经内镜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组),20例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传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硬膜下血肿量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等)、术后1 d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术中无一例扩大手术。与传统组比较,微创组的手术时长较短[分别为(73.8±6.7)min、(138.3±16.8)min, t=15.92]、术中出血量较少[分别为(26.7±4.7)ml、(96.5±13.1)ml, t=22.46]、术后血肿残余量较少[分别为(3.5±1.3)ml、(7.6±2.6)ml, t=6.24]、住院时长较短[分别为(10.3±2.9)d、(13.8±3.2)d, t=3.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微创组和传统组的术后1 d GCS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 t值分别为15.70、13.65,均 P<0.001)。两组比较,术后1 d GCS以及术后发生癫痫、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者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GOS均为Ⅴ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采用神经内镜锁孔开颅手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可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长,减少术中出血和血肿残留,而并发症发生比例和预后情况相近,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治疗的13例鞍区中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13例患者术中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11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2例并发少量皮下积液,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1例出现反复低钠低钾,均予对症处理恢复,均无嗅觉障碍发生。随访3~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均≥80分。结论:眉弓上锁孔入路手术完全适用于鞍区中大型脑膜瘤的治疗,具有美观、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YAP1基因新发致病性变异致孤立性眼组织缺损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确定并观察1个孤立性眼组织缺损(MAC)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MAC一家系1例患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兄长的外周静脉血行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致病基因筛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相关变异。同时观察患者眼部及全身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男,首次就诊时3岁。双眼眼球水平钟摆样震颤。竖椭圆形小角膜(水平直径约8.0 mm);虹膜下方缺损,呈"锁孔"状。首次就诊时(3岁)屈光度:右眼-4.00 DS/-0.50 DC×105°,左眼-3.50 DS/-1.25 DC×80°;随访3年后(6岁)屈光度及BCVA:右眼-6.50 DS/-2.00 DC×110°→0.05,左眼-6.00 DS/-1.50 DC×80°→0.2。AL:4岁10个月,右眼、左眼分别为24.62、23.92 mm;5岁7个月,右眼、左眼分别为25.24、24.36 mm. 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球组织缺损。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包括视盘的下方脉络膜广泛缺损。OCT检查,双眼视盘形态结构异常,周围可见片状脉络膜缺损,缺损区神经上皮结构紊乱、变薄;左眼可见神经上皮劈裂。先证者父母及兄长表型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 YAP1基因6~9号外显子存在一个新的杂合缺失变异: YAP1,chr11:102080247-102100671,NM_001130145,loss1(EXON:6-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致病变异。父母及兄长为野生型。 结论:发现并证实 YAP1基因6~9号外显子杂合缺失为本家系的致病变异;可引起眼前节发育异常、脉络膜缺损、轴性近视加深,缺损累及黄斑与视网膜劈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额底纵裂膜锁孔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膜锁孔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经额底纵裂膜锁孔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17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通过该手术入路,肿瘤全切175例(97.77%),近全切2例(1.12%),部分切除2例(1.12%);术中磨除鞍结节31例(17.32%),切除已受肿瘤侵蚀的垂体柄166例(92.74%),保留正常垂体柄13例(7.26%);病理示乳头型颅咽管瘤27例(15.08%),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152例(84.92%);术后视力改善65例(36.31%),与术前相同53例(29.61%),视力下降6例(3.35%);术后电解质紊乱101例(56.42%),多饮多尿65例(36.31%),脑脊液鼻漏3例(1.68%),术后脑积水6例(3.35%)。术区出血2例(1.12%)。脑梗死6例(3.35%)。颅内感染8例(4.47%)。术后意识障碍4例(2.23%),死亡3例(1.68%)。结论:经额底纵裂膜锁孔入路是微创原则与精细化原则的有效结合,对于治疗颅咽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颅咽管瘤与脑底前中央空间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以脑底前中央空间的概念分析颅咽管瘤的手术(解剖)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收治的1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头颅MRI影像资料,用脑底前中央空间的观点分析颅咽管瘤生长所累及的脑池(群)范围。同时论述手术入路及选择依据。结果:在所有可抵达脑底前中央空间的手术入路中,额底纵裂入路是进入脑底前中央空间的最佳手术入路。结论:脑底前中央空间概念是以新的视角对脑底解剖进行新的观察与阐释,进而提出了脑底手术的新理念。作为分析此区域之手术解剖的新工具,其包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额外侧锁孔入路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夹闭术中分支动脉的保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瘤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5例、脉络膜前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瘤颈的关系,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瘤体的关系,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瘤夹或行动脉瘤夹组合夹闭动脉瘤;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后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瘤夹后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3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患者的肌力分别恢复至5级、4级和2级;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无残留或复发,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4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低分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术中,采用多种保护方式积极防止分支动脉的损伤,可有效降低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切除12例前颅底脑膜瘤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予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12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切除程度为SimpsonⅠ级2例、SimpsonⅡ级10例,病理学检查均示脑膜瘤。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无脑脊液漏及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术前视力视野改变的6例患者中4例明显改善、2例轻度改善,术前钝性头痛的2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术前嗅觉减退的2例患者中1例恢复正常、1例症状略有改善。结论: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额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管肿物行微创切除手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患者肿物位于硬膜外,6例位于硬膜内外,40例位于髓外硬膜下(6例位于脊髓腹侧).肿物最大径0.5~3.0 cm.患者临床表现包括颈肩部或上肢疼痛43例,感觉障碍(麻木)22例,肢体无力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肿瘤显露,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35例切除半侧椎板,12例采用半侧椎板间开窗,2例在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基础上切除内侧1/4小关节,经解剖间隙(未切除骨质)2例.肿瘤切除程度包括50例全部切除和1例次全切除.肿瘤性质包括36例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2例肠源性囊肿和1例皮样囊肿.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7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3~36个月),未发现颈椎不稳或后突等畸形,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颈椎管较为宽大,不超过三个节段的颈椎管肿瘤可借助微通道技术进行充分显露,除髓内或恶性肿瘤外,可显微外科切除.患者术后更多颈椎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得到保留,有利于颈椎保持正常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有助于避免脊髓或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