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多中心研究方案,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与单位包括深圳市儿童医院等6个医疗中心。2016年5月至2021年3月6个医疗中心共采用手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35例,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均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收集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角度以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其中半椎体位于第2至第10胸椎者10例,位于第11胸椎至第2腰椎者17例,位于第3至第5腰椎者8例。平均固定融合2.4个脊柱节段,手术年龄(4.5±2.6)岁,随访时间(42.6±17.6)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37.6±9.0)°,术后为(9.0±6.4)°,末次随访时为(13.3±11.1)°。术后畸形矫正率为76.1%,末次随访时畸形矫正率为64.6%。头、尾侧代偿弯自行矫正率分别为44.4%和57.1%,节段性后凸矫正率为37.2%。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节段性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椎弓根切割4例(11.4%,4/35),畸形进展3例(8.6%,3/35),感染1例(2.9%,1/35),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 结论: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治疗单个胸椎或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原因,保留脊柱生长与活动功能,但需重点关注和积极预防椎弓根切割、畸形进展等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2半椎体2例,T 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 t=1.66, P<0.001; t=2.22, 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3, 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1, 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2, 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3, 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0, 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5, 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大鼠行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其余2组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川芎嗪组大鼠术后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8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干预28 d。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4、21、28 d采用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大鼠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普鲁士染色观察铁沉积,采用试剂盒检测脊髓组织MDA、活性氧(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谷氨酸-半胱氨酸反转运系统轻链(xC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长链脂酰辅酶A(ACSL4)蛋白表达,采用qPCR法检测脊髓组织xCT、GPX4、ACSL4 mRNA水平。结果:术后第14、21、28天,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 P<0.01);川芎嗪可显著改善神经元形态结构,降低脊髓组织中铁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脊髓组织中MDA、ROS水平降低( P<0.01),xCT、GPX4 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 P<0.01),ACSL4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 P<0.01)。 结论:川芎嗪通过调控铁死亡相关分子表达调节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微通道技术在颈椎管肿瘤微创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管肿物行微创切除手术的5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患者肿物位于硬膜外,6例位于硬膜内外,40例位于髓外硬膜下(6例位于脊髓腹侧).肿物最大径0.5~3.0 cm.患者临床表现包括颈肩部或上肢疼痛43例,感觉障碍(麻木)22例,肢体无力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微通道锁孔技术进行肿瘤显露,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结果:35例切除半侧椎板,12例采用半侧椎板间开窗,2例在半椎板切除或半侧椎板间开窗基础上切除内侧1/4小关节,经解剖间隙(未切除骨质)2例.肿瘤切除程度包括50例全部切除和1例次全切除.肿瘤性质包括36例神经鞘瘤,12例脊膜瘤,2例肠源性囊肿和1例皮样囊肿.术后无感染、脑脊液漏.7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3~36个月),未发现颈椎不稳或后突等畸形,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颈椎管较为宽大,不超过三个节段的颈椎管肿瘤可借助微通道技术进行充分显露,除髓内或恶性肿瘤外,可显微外科切除.患者术后更多颈椎正常结构和肌肉附着得到保留,有利于颈椎保持正常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有助于避免脊髓或神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山羊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研制及在体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每组6只.根据术前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针对非融合组设计个体化山羊MALC,并进行3D打印制作.分别对3组进行手术,对照组仅显露椎体及椎间盘;融合组切除L4部分椎体及上下完整椎间盘组织,进行钛网植骨腰椎接骨板固定手术;非融合组同法切除椎体及椎间盘,植入MALC.术后6个月拍摄山羊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植物有无脱位、移位及断裂,并在力学测试仪上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测量L2,3、L3,4、L4,5椎间隙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L2-5整体腰椎ROM.结果:设计MALC进行3D打印,制造其组件人工椎体及上下人工终板,半球体结构采用高交联聚乙烯材料应用精密车床加工而成,并完成假体组装.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融合内植物及MALC植入位置良好,未见移位脱位.腰椎标本体外生物力学测试:(1)针对L3,4、L4,5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针对L2,3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P<0.001).(2)3组L2-5整体腰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MALC在恢复腰椎椎间高度的同时又可兼顾腰椎的稳定性,并且能重建腰椎间隙的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后路半椎板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椎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比较后路半椎板切除术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椎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21年8月收治无骨折脱位颈椎脊髓损伤患者83例,其中采用半椎板切除术治疗42例(半椎板切除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41例(全椎板切除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C5 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患者脊髓水肿或受压最重层面脊髓正中矢状径和横截面积以及总植骨床面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随访时间≥6个月.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全椎板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ASIA分级、脊髓水肿或受压最重层面脊髓正中矢状径和横截面积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切除组植骨床总面积为(8.85±1.42)cm2,全椎板切除组为(5.06±0.71)cm2,半椎板切除组植骨床总表面积约是全椎板切除组的1.75倍.2组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相似(4.8%vs.7.3%),但全椎板切除组术后轴性痛发生率(17.1%)显著高于半椎板切除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半椎板切除术与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椎脊髓损伤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半椎板切除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轴性痛发生率低且保留了对侧椎板充当广泛植骨床而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两种椎板切除术在脊髓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大切口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脊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患者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治疗(小切口组),50例患者采用大切口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大切口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及脊髓神经功能指标.结果 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大切口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大切口组患者(P﹤0.01);术前、术后,小切口组与大切口组患者的脊髓ASIA功能分级、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切口组与大切口组患者的脊髓ASIA功能分级、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明显提高(P﹤0.01).讨论 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大切口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脊髓瘤的效果相似,但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路半椎体切除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Cobb角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后路半椎体切除术联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对其术后Cobb角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5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与研究组(n=29).研究组联合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照组仅采取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术后6个月随访.入院时及术后6个月统计两组治疗效果[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及C7中点垂线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CSVL)]、生活质量(SRS-22)分值、并发症(下肢疼痛、肾周血肿、腹膜损伤)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及C7-CSVL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及C7-CSVL较术前缩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前研究组SRS-22分值与对照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SRS-22分值较术前增高,且研究组SRS-22分值(89.01±10.30)分高于对照组(79.69±10.08)分(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3.45%(1/29)低于对照组27.59% (8/29) (P<O.05).结论 联合采取后路半椎板切除术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效果显著,可有效缩小患者胸弯及腰弯Cobb角,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促进疾病良好转归及机体功能及早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骺板生长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对退行性脊柱侧弯(DS)患者骺板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90例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骺板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和侧凸Cobb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F-β1、TGF-β2、bFGF及BMP-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能降低骺板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析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析研究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所收治的椎管内肿瘤病患做为研究的目标对象,依据本次研究的纳入原则选取其中76例进行治疗.依据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前者实施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后者则实施半椎板切除术治疗,各38例.结果: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统计肿瘤完全切除率,提示观察组为97.4%,组间对比P>0.05,虽有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明显.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13.4±21.1分钟、108.7±22.5ml、9.6±1.7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比较并发症发生几率及脊柱稳定率,均提示观察组更为理想,P<0.05,差异明显.结论:椎管内肿瘤使用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进行治疗可得到良好疗效,且有助于降低手术创伤,提高患者脊柱稳定性,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故值得在临床实施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