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内侧副韧带断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两种修复方式效果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两种修复方式治疗伴内侧副韧带(MCL)断裂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效果.方法 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1 月收治的88 例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 例.对照组采用腘绳肌腱与MCL止点重建,观察组采用腓骨长肌腱与MCL止点重建.比较 2 组手术状况、康复进程、并发症状况、膝关节功能[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移植物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脚足评分]、足功能、步态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肌腱直径大于对照组,肌腱长度长于对照组(P<0.01).术后6 个月,观察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 个月,2 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AOFAS踝-脚足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 个月,2 组移植物MRI表现、足功能、步态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腓骨长肌腱、腘绳肌腱分别联合MCL止点重建治疗伴MCL断裂的ACL损伤患者在改善并发症、足踝功能等方面效果相似,但前者可改善肌腱重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38.5 ± 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5例,摔伤45例,其他10例。骨折AO分型:A1型56例,A2型33例,A3型11例。左侧60例,右侧40例。患者均行同侧膝关节MRI检查以明确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和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内侧半月板(MM)、外侧半月板(LM)、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采用Stoller四级法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Ruiz三级法评价膝关节韧带损伤程度。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患侧、骨折AO分型等亚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6例(76.0%)伴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151处不同部位损伤)。29例(29.0%)同时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5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双侧半月板损伤11例。MM损伤32例(32.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1例;LM损伤35例(35.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49例合韧带损伤患者中,单韧带损伤22例,双韧带损伤19例,三韧带损伤8例。ACL损伤33例(33.0%),其中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PCL损伤4例(4.0%),其中Ⅰ级3例,Ⅱ级1例;MCL损伤28例(28.0%),其中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1例;LCL损伤19例(19.0%),其中Ⅰ级12例,Ⅱ级5例,Ⅲ级2例。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显著相关,其中男性( P < 0.05)、A3型骨折( P < 0.01)伴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与膝关节韧带损伤显著相关,其中交通伤( P < 0.01)、A3型骨折( P < 0.01)合并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 结论: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同一患者合并多部位损伤的情况,尤以韧带损伤显著。男性、A3型骨折及交通伤为其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疗时须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收集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5例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51±15)岁(范围:27~79岁)。损伤原因: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摔伤5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Ⅳ型5例,Ⅴ型13例,Ⅵ型3例;三柱理论分型:单纯外侧柱4例,单纯内侧柱5例,内侧柱+外侧柱7例,三柱9例。25例后倾角术前-5.2°±4.2°(范围:-10°~0°)。术前MR检查示合并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5例,合并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损伤3例,合并PLC+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2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韧带损伤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均>10°,其中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5°,5例患者后倾角改变>10°,而后倾角改变<10°患者无合并韧带损伤;合并韧带损伤患者单纯外侧柱或内侧柱骨折患者6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患者2例,三柱骨折患者2例。结果:25例随访时间16.4个月(范围:12~24个月)。手术时间(124±33)min(范围:65~180 min),出血量(106±48)ml(范围:20~200 ml)。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根据骨折特点进行针对性关节面复位及下肢力线纠正,固定钢板偏前方放置固定骨折块。术后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0例,复位良好5例(关节面塌陷2~5 mm),骨折复位优良率100%。内固定方式:单纯外侧钢板4例,单纯内侧钢板2例,内侧+外侧钢板治疗15例,内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内侧钢板+后方螺钉1例,外侧钢板+腓骨螺钉1例,内外侧钢板+外侧铆钉1例。8例术中进行了半月板修复,其中内侧5例,外侧3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Rasmussen评分(24.9±3.5)分(范围:18~29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118°±9°(范围:90°~130°)。2例出现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结论:非脱位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单纯前内侧柱/前外侧柱损伤时易合并"对角线"损伤,胫骨平台后倾角改变>10°时易合并周围韧带损伤;通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修复韧带软组织结构,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微创治疗可间接复位的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可间接复位的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45.2±9.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6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撕裂,8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均采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间接复位后"栅栏"螺钉技术微创内固定治疗,合并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撕裂的患者均一期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内侧副韧带撕裂的患者一期行切开修复。按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完整随访,时间(10.6±1.9)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均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11.3±1.2)周。术后6个月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16.8±1.0)分,其中优5例,良13例。HSS评分为(93.2±3.0)分,其中优17例,良1例。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良好,可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因膝关节外伤而就诊的155例患者资料,男100例,女55例,年龄(40.0±10.6)岁(范围18~60岁)。观察患者胫骨平台后方是否存在骨挫伤,并通过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是否同时存在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agment,ACL)、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及腓骨小头损伤,通过病历资料收集患者受伤机制、年龄、性别及受伤侧别及体格检查等资料,分析各事件对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5例患者中有92例发生骨挫伤,男56例,女36例;年龄(39.6±10.5)岁(范围19~55岁);右侧膝关节损伤45例,左侧47例。ACL损伤情况:ACL完全断裂42例,部分断裂34例,无损伤16例;PCL损伤18例,无损伤74例;非接触性损伤57例,接触性损伤35例;腓骨小头损伤57例,无损伤35例;MCL损伤44例,MCL无损伤48例;LCL损伤13例,LCL无损伤7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L损伤( χ2=18.345)、腓骨小头损伤( χ2=5.495)与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存在明显差异(均 P<0.05);性别( χ2=1.315)、患膝侧别( χ2=0.880)、损伤机制( χ2=3.467)、年龄( t=0.664)、LCL损伤( χ2=0.010)、MCL损伤( χ2=0.029)及PCL损伤( χ2=0.161)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组间存在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CL损伤、腓骨小头损伤均是胫骨后方骨挫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ACL完全断裂出现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的可能性比ACL部分断裂明显增大( OR=2.695, P=0.021)。 结论:ACL损伤与腓骨小头损伤是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的独立危险因素;ACL完全断裂较部分断裂更容易合并胫骨平台后方骨挫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5G远程超声机器人在肌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5G远程超声机器人在肌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12月偏远地区自觉有肌肉骨骼疼痛或感觉异常志愿者58例,分别行远程超声机器人(远程超声组)和常规超声(便携超声组)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在58例志愿者中有40例两种方法均检查出阳性,其中11例志愿者存在2~3个阳性结果,远程超声组共检查出阳性59个,便携超声组共检查出阳性64个。检查部位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膝关节>足踝部>手腕部>肩关节>肘关节、小腿及臀部。两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82, P<0.001),两组诊断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2, P=0.063)。便携超声组多检出5个阳性结果的病种分别是:半月板损伤1个、内侧副韧带损伤1个、跖骨前方软组织损伤1个、肱二头肌肌腱炎伴积液1个和肘管尺神经半脱位1个。 结论:5G远程超声机器人对于肌骨的诊断与常规超声一致性良好,可为偏远地区肌骨关节损伤的超声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韧带损伤的MRI观察及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使用MRI分析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韧带损伤的发生率,结合CT上的骨折形态确定患者膝关节脱位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有术前X线、CT和MRI的30例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45.4岁。根据正位X线片判断是否发生膝关节脱位将其分为无脱位组和脱位组。在CT上根据改良胫骨平台三柱分型分析骨折的形态。在MRI上确定各主要韧带损伤的发生率。统计比较无脱位组和脱位组间骨折形态、韧带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导致膝关节脱位的主要因素。结果:30例患者中,脱位组12例,无脱位组18例。66.7%(20例)的患者表现为内侧柱+后内侧柱+后外侧柱损伤,脱位组中,该骨折形式占83.3%(1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总体发生率是96.7%(29例),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率为43.3%(13例),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率为70.0%(21例),后外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率为90.0%(27例),前外侧韧带(ALL)损伤率为73.3%(22例),多韧带损伤(≥2条)的发生率为90.0%(27例)。无脱位组和脱位组后外侧柱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5.6%(10/18)和91.7%(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各单一韧带损伤和多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后外侧柱损伤是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韧带损伤发生率很高,但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是导致部分患者发生膝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锚钉缝合固定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内侧副韧带(MCL)锚钉缝合固定与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Schenck分型)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KD-ⅢM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15~62岁[(37.7±13.9)岁]。21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加MCL锚钉缝合固定(修复组);20例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MCL不予修复(未修复组)。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应力X线片的内侧开口距离。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8~66个月[(54.4±5.1)个月]。均未见围术期并发症。两组间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及关节屈伸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内术后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69.7±5.1)分和(83.8±4.9)分,较未修复组的(61.0±5.5)分和(74.6±6.0)分显著提高( 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IKDC评分为(71.8±4.0)分,较未修复组的(71.1±3.9)分显著提高( P<0.05);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为(82.3±5.1)分,与未修复组的(83.2±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组术后4个月VAS为(2.5±0.6)分,较未修复组的(3.2±1.2)分显著降低( P<0.05);末次随访时VAS为(2.0±1.4)分,与未修复组的(2.2±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复组术后个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7.6±6.9)°和(125.9±7.8)°,较未修复组的(89.6±4.0)°和(120.9±5.2)°显著增加( P<0.05)。修复组末次随访时内侧开口距离为(2.3±0.2)mm,较未修复组的(3.1±0.2)mm显著降低( P<0.05)。 结论:关节镜下MCL锚钉缝合固定或不修复联合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治疗KD-ⅢM型膝关节脱位均可获得较为满意功能恢复,但MCL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更快,关节稳定性更加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轴移试验Ⅱ级的前十字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对轴移试验Ⅱ级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术的作用。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由同一医生收治的轴移试验Ⅱ级的ACL损伤患者59例,采用ACL+ALL重建或单纯ACL重建治疗。ACL+ALL重建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30.5±8.3)岁(范围15~48岁);左膝11例,右膝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9)个月(范围3 d~240个月);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8例。单纯ACL重建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2.2±9.7)岁(范围17~51岁);左膝14例,右膝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11)个月(范围10 d~240个月);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8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1例。术后随访1年,应用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侧-侧差值评估膝关节稳定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估表和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轴移试验的结果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Lachman试验的结果分为阴性、1度松弛、2度松弛、3度松弛。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术后1年时ACL+ALL重建组Lachman试验阴性25例、1度松弛4例,单纯ACL重建组阴性24例、1度松弛6例( Z=-0.91, P=0.361);两组阳性率分别为13.8%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7, P=0.242)。ACL+ALL重建组术后KT-1000侧-侧差值为(1.9±1.3)mm,单纯ACL重建组为(2.2±1.3)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 P=0.513)。ACL+ALL重建组轴移试验0级27例、Ⅰ级2例,单纯ACL重建组0级20例、Ⅰ级8例、Ⅱ级2例( Z=-0.66, P=0.507);ACL+ALL重建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6.5%,小于单纯ACL重建组的33.3%(χ 2=21.70, P<0.001)。ACL+ALL重建组IKDC主观功能评分为(92.4±5.6)分,单纯ACL重建组为(90.2±6.7)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7, P=0.176);ACL+ALL重建组Lysholm评分为(91.0±6.2)分,单纯ACL重建组为(89.1±5.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9, P=0.201)。 结论:对轴移试验Ⅱ级的ACL损伤患者采用ACL重建联合ALL重建手术较单纯行ACL重建术可改善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但对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无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