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下自制单凹槽疝针与雪橇钩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讨论使用自制单凹槽单疝气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以及与传统雪橇疝气钩针相比的优越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 2016年8月收治的25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 其中采用自制改良的单凹槽单疝气针实施手术124例 (A组), 采用传统雪橇疝气钩针实施手术129例 (B组), 比较2组患儿在手术操作方便性、术中腹膜破损、两次穿刺是否同一隧道、术后疼痛反应、术后穿刺点硬结、术后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术后随访6个月. 在操作方便性、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反应等方面比较,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术中发生腹膜破损方面, A组4例, B组27例; 在两次穿刺同一隧道方面, A组均顺利完成, B组完成73例; 在术后穿刺点硬结方面, A组有1例明显触及皮下硬结, B组有16例明显触及皮下硬结; 在术后复发率方面, A组无复发, B组4例复发. 上述4个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采用自制改良单凹槽单疝气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可减少穿刺点硬结, 降低术后伤口局部不适感及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手四针缝合法关闭腹股沟直疝假疝囊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使用自制雪橇针三尾固定缝线的单手四针缝合法关闭腹股沟直疝假疝囊的效率和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成年、单侧腹股沟直疝患者,排除复发疝、双侧疝、复合疝者,共156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手四针缝合组(76例)和传统钉合组(80例).单手四针缝合组采用雪橇针三尾固定缝线,进行连续四针法缝合固定.雪橇针三尾线制作方法为用普通持针器将3-0、1/2圈弯针的薇乔线的针尾部掰直,成为雪橇状;将线重叠摆好,双线做1个单结,将此单结收紧,将针端线尾绕过该单结结环中,两端线尾倚靠第1个结再打第2个结,收紧线结,将带针一端线尾留下(长约12 cm),剪去线环端(留长约0.6 cm)及另一端线尾(留长约1.5 cm).传统钉合组采用疝修补钉枪,将假疝类钉合于耻骨梳韧带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审批通过(审批号:L2014ZSLYEC-01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假疝囊关闭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单手四针缝合组和传统钉合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2±0.4)岁和(61.1±0.7)岁,男性比例分别为93.4%(71/76)和92.5%(74/80),体质指数分别为(25.1±0.2)kg/m2和(24.9±0.2)kg/m2,假疝囊缺憾损大小分别为(16.1±0.4)cm2和(15.7±0.7)cm2.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钉合组相比,单手四针缝合组的手术时间长[(34.2±1.9)min比(30.3±1.1)min,t=5.484,P=0.045],假疝囊关闭时间长[(4.2±0.5)min比(1.8±0.7)min,t=7.423,P=0.031],但视觉模拟评分(VAS)低[(3.2±0.1)分比(5.3±0.6)分,t=-3.186,P=0.015],总体住院费用也较少[(9897.3±104.4)元比(12325.6±169.7)元,t=-3.972,P=0.023].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病例的出现.术后随访1~24(12.0±1.2)月,两组均未发现补片感染,均无复发情况发生.单手四针缝合组在随访期间出现2例(2.6%)血清肿,传统钉合组出现3例(3.8%)血清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84,P=0.799),予以局部芒硝外敷后均在30 d内自行吸收.结论 对比传统的钉枪钉合固定法,在TAPP术中采用雪橇针三尾固定缝线、单手四针缝合的方法,能有效关闭直疝假疝囊,并能降低住院费用,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不适感,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钳夹式疝环闭合针辅助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钳夹式疝环闭合针辅助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3月~2017年1月对168例腹股沟斜疝在腹腔镜下用钳夹式疝环闭合针行钩针法疝环闭合术,以自制的钳夹式疝环闭合针夹持慕丝线经腹股沟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腹腔镜肠钳辅助夹持内环最坚韧处(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卵圆形裂隙外缘)分别于12、6点,1、5点及11、8点多次穿刺夹住或勾出慕丝线后于腹壁外结扎,最后再将内环口腹膜高位结扎,每次穿刺腹壁保持进出线在同一路径,予以疝环闭合.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5例行单侧疝环闭合术,23例行双侧疝环闭合术.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手术时间分别为(13.6±3.2)min和(16.8±4.6)min.术后无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阴囊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发生.168例随访8~36个月,平均20.6月,2例复发,4例线结肉芽肿形成,余162例均未复发.结论 钳夹式疝环闭合针辅助腹腔镜钩针法疝环闭合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安全可行,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孔腹腔镜联合自制送线针及夹线针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自制带弧形送线针及弹簧夹线针在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7年2月共收治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130例,年龄1~8岁,平均2.3岁.其中合并对侧鞘突未闭(疝)25例,所有病例均选择腹腔镜单孔法联合送线针及夹线针进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0例患儿均获得手术成功,一侧手术时间(5.0±1.5)min,双侧手术时间(12.0±1.8) 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无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损伤,无中转手术病例.术后6h可进食及下床活动,患儿无明显疼痛感.术后未见阴囊血肿、医源性隐睾、线结异物反应、戳孑疝、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出现.术后观察1~2d出院,随访3~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自制带弧形送线针及弹簧夹线针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器械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瘢痕、能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鞘状突未闭(疝)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腹腔镜新生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0例腹股沟斜疝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5例,患儿10~30 d.经脐部切口置入腹腔镜建立气腹,使用自制雪橇针或小儿外科疝钩针,带线绕内环口一周,体外打结,线结埋于深部皮下,完成手术.结果: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15.4±4.2) min,术后住院1~2d.3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4年,睾丸萎缩1例,余患儿均生长发育良好,无一例复发.结论:新生儿虽然腹腔空间小,操作相对困难,但术者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局部解剖熟悉,可顺利完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康复快,切口美观,手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下自制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合并大网膜粘连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自制疝气针在处理小儿腹股沟斜疝合并大网膜粘连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腹腔镜下采用自制疝气针处理1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合并大网膜粘连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1岁5个月至9岁6个月,平均5岁10个月.本组均在术中发现大网膜与疝囊粘连,经过牵拉大网膜及揉搓阴囊等方式不能使大网膜从疝囊中脱落,考虑大网膜与疝囊粘连紧密.采用专利自制疝气针(CN2015200065366.7)结扎大网膜近端,远端切割,随后常规完成疝气针全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11例患儿术后均无阴囊内活动性出血、肿胀及疼痛、腹胀,醒后流食且无不适.本组所有患儿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本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2.7 d.所有患儿于出院后1周、1个月、1年复查睾丸及阴囊B型超声,均提示睾丸血供正常,阴囊无残留组织,疝气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自制疝气针在处理小儿腹股沟斜疝合并大网膜粘连,术后无活动性出血及其他不适,值得临床探讨、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 (附96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96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年龄、性别、疝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96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采用自制带丝线克氏穿刺针经皮内环口结扎法施术,无中转开放病例,其中7例患儿加用辅助钳辅助手术,3例为大网膜粘连于疝囊,4例为疝囊巨大,输精管处折叠借助辅助钳分离输精管.手术时间6~18 min,平均(14.3±4.2)min.术后3例复发,行二次手术治愈;术中对侧探查无异常,但术后再次出现腹股沟斜疝4例,接受二次手术治愈.无副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效果显著,不解剖腹股沟管,损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后康复快,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靠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自制雪橇穿刺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应用自制雪橇穿刺针高位结扎疝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66例,采用自制雪橇穿刺针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分析自制雪橇穿刺针的治疗疗效.结果 双侧腹股沟斜疝159例(包含隐匿性斜疝98例),单侧腹股沟斜疝207例.所有患儿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大出血及腹腔脏器损伤发生,单侧平均手术时间(11.5±3.5)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18.3±3.2)min.住院时间1.5~3.0 d,术后随访4个月~1年,其中364例恢复良好,复发2例,无医源性隐睾、睾丸萎缩及线结反应等并发症.结论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下应用自制雪橇穿刺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结扎线经同一隧道穿入与穿出,避免了结扎多余组织导致结扎变松而降低复发率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自制水分离疝针在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自制水分离疝针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疗效.方法 2018年4月 ~2019年4月我院行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121例,其中59例行腹腔镜一步穿刺法自制疝针鞘状突结扎术(观察组),62例行腹腔镜传统两步穿刺法鞘状突结扎术(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8(6,9)min vs.12(11,13)min,Z=-7.319,P=0.000],中位术中出血量更少[1(1,2)ml vs.2(1,2)ml,Z=-4.656,P=0.000].2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1)、1(1,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36,P=0.663).2组并发症分别为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除观察组1例(术后第1天B超复查鞘膜囊仍有明显积液)随访12个月外,余120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儿均无复发.结论 自制水分离疝针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具有单次腹壁穿刺、注水分离腹膜的优点,安全有效,基层医院均可开展,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