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盲蝽用芝麻饲养的效果及捕食能力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8/31
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是一种杂食性天敌昆虫.本研究通过比较芝麻饲养和补充烟粉虱Bemisia tabaci猎物饲养烟盲蝽的生物学特征,评估了用芝麻人工饲养烟盲蝽的饲养效果和该种群对自然猎物的捕食能力.结果显示,用芝麻饲养的烟盲蝽若虫发育历期较长,成虫后足胫节长度较小.然而,烟盲蝽的雌性比例、存活率、成虫生殖力以及对烟粉虱和烟蚜的捕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两个种群连续繁殖10代时,芝麻饲养的烟盲蝽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0.2152,与补充猎物饲养的烟盲蝽种群的内禀增长率0.2398相近.以上结果表明,仅用芝麻提供营养可以进行烟盲蝽的人工饲养,并且这种方法为烟盲蝽的规模化饲养和基于芝麻种植的田间饲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占域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是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受胁雉类,目前对该物种占域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尚缺乏了解.本研究于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海拔1 500~3 000 m)内分层抽样49个1 km×1 km的网格,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29 943个相机日,红腹角雉独立探测647次.占域模型结果显示:繁殖季(4-8月)红腹角雉占域率为0.71、探测率为0.33,倾向于选择阴坡,占域率随距最近公路距离、坡度、乔木平均胸径、草本盖度增加而降低,随海拔和天敌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升高;非繁殖季(9月至次年3月)红腹角雉的占域率为0.57、探测率为0.32,占域率随坡度、距最近公路距离和家畜相对多度指数增加而降低,随海拔、乔木平均胸径和灌木均高增加而升高.占域模式影响因子的季节性差异,表明红腹角雉在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需求和面临的外部压力变化,建议保护区开展红腹角雉保护工作时考虑其资源需求和威胁来源的周期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明确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的影响.运用竞争系数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 2020 年、2021 年三种茶园花蓟马与主要天敌个体数比值对主要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的影响.三种茶园两年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均值与花蓟马-天敌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58 和-0.8199;2020 年三种茶园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均值与花蓟马-天敌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1 和-0.7819;2021 年三种茶园竞争作用指数与比值的跟随关系不明显,主要是平阳特早茶园 9 种主要天敌以外的其他天敌影响了竞争作用趋势.综合多种分析结果得出,9 种主要天敌的竞争作用指数与花蓟马-天敌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三突花蟹蛛(-0.9936)负相关性最显著,鞍型花蟹蛛是高比值组竞争作用指数最高的天敌.研究结果为利用天敌开展花蓟马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周期性羽化昆虫形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当昆虫类群表现为长生命周期k(k>1)年时,成虫的羽化表现为非周期性、周期性和过渡周期性 3 种形式.非周期性即为成虫每年均羽化,周期性即为成虫每k年才羽化 1 次,过渡周期性为非周期昆虫逐渐进化为羽化周期性的必经阶段,不同年份羽化的同生群在密度上产生了显著差异,形成了小同生群和优势同生群.自然界中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的昆虫种类是较少的,但由于其高种群密度的成虫同步性羽化现象,对比非周期性昆虫更易暴发成灾.为明确周期性昆虫演化进程并为林区虫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总结了周期性昆虫的种类和生活特性,不同年间的气候异质性、自然灾害、扩散到未分布区域、天敌、种间和种内竞争等因素均有可能成为过渡周期现象形成的最初驱动力,生活史延长、寄主-天敌互作、低温驱动效应、天敌不敏感-捕食者饱足效应、种间和种内竞争等是促使昆虫羽化周期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在林区管理实践中,应提前评估害虫羽化周期性产生的趋势和程度.当成虫表现出完全羽化周期性,应在集中羽化年份内采取见效快的综合防控策略,降低唯一同生群密度至经济阈值以下.当成虫表现出过渡周期性,应加大优势同生群防治力度、降低小同生群防治频率,以及采取天敌林间释放和保育技术以平衡天敌对目标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控制作用大小,遏制或减缓天敌-寄主互作驱动下的周期性演化进程,逐渐实现由过渡周期阶段向非周期性的逆转.当成虫表现出非周期性,应减少专化性天敌的释放和针对害虫特定阶段的防治措施使用频率,优先选择作用于所有发育阶段且致死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的防治手段,避免因人为干扰产生的周期性演化和进一步的成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栖性胡蜂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更好地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对自然保护地全境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是必要的.独栖性胡蜂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同时也是重要的环境生物指示类群.本研究以独栖性胡蜂为指示生物,于2018-2020年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及周边区域使用人工巢管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共计100个调查网格,网格大小为1 km × 1 km)对南岭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胡蜂科昆虫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评估了其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区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获得4,156根胡蜂类昆虫筑巢巢管和9,973个孵育室,并鉴定出9种胡蜂科物种,分布于89个网格,绘制了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分布图.结果显示,海拔、距居民点的最近距离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是影响胡蜂物种丰富度、多度及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胡蜂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筑巢量和孵育室数量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减少,且越靠近居民点,胡蜂科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但胡蜂群落的α多样性指标与EVI的关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模式.胡蜂科昆虫群落的总体β多样性为0.21,周转组分为0.05,嵌套组分为0.16,显示物种嵌套是该区域胡蜂昆虫群落组成的主要分布模式.距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胡蜂昆虫物种周转的显著性因素,而嵌套组分则不受本文所涉及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保护区外的相对筑巢量和孵育室数量显著高于保护区内各功能区,但其他α多样性指标则在4个区域间(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保护区外)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胡蜂科昆虫在保护区内各功能分区和周边区域之间具有较高的物种相似性,无明显分布边界.基于研究区域全境网格调查,本研究首次绘制了车八岭保护区独栖性胡蜂昆虫多样性分布图,明确了南岭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胡蜂类昆虫多样性分布及其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关系,建议管理者加强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包括昆虫在内的各类野生动物的监测和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球孢白僵菌对管氏肿腿蜂致死和寄生的次代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基于自然微栖境中两种寄生性天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之间存在竞争和寄生的复杂关系,探究球孢白僵菌胁迫下寄生蜂的适应性生殖策略,并综合评价寄生蜂亲代携带球孢白僵菌(简称"携菌")后对自身及其子代的致死和寄生效应.[方法]采用浸虫法用不同浓度(1 ×104,1 ×105和1 ×106孢子/mL)球孢白僵菌孢悬液(简称"菌液")处理亲代(F48代)管氏肿腿蜂雌成蜂后接入装有寄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的试管中,测定亲代(F48代)雌成蜂及其子代(F49代)雌成蜂的死亡率、累计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产卵前期、产卵期、总产卵量及单雌产卵量;子代(F49代)和子二代(F50代)的平均发育历期、存活率、单雌体重及性比(雄性占比),结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 model,TDM)测定球孢白僵菌对F48和F49代雌成蜂致死过程中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亲代(F48代)雌成蜂携菌量随菌液浓度升高而增加,1× 104,1 × 105和1 × 106孢子/mL浓度下平均初始携菌量为0.91 ×104,1.73 ×104和1.95 ×104孢子/雌,且能将病原菌传递给下一代(F49代),1 ×104,1 × 105和1 ×106孢子/mL浓度下平均携菌量为0.78 × 104,1.40 × 104和1.51 × 104孢子/雌;该携菌现象还影响着F48和F49代雌成蜂的寿命与繁殖及其对应子代F49和 F50代的适合度.与对照(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相比,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孢悬液胁迫时,亲代(F48代)雌成蜂及子代(F49代)雌成蜂的表现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包括:平均产卵前期明显缩短(F48代缩短了 1.03,1.43和2.03 d;F49代缩短了 0.30,0.80和1.00 d),平均产卵期延长(F48代延长了 0.30,1.00和1.30 d;F49代延长了0.43,0.73和1.43 d),总产卵量增加(F48代增加了 4.80,17.16和10.33粒;F49代增加了 11.57,25.04和9.14粒),但单雌产卵量减少(F48代减少了 4.07,7.06和15.98粒;F49代减少了 5.30,9.37和20.47粒);同样,相应后代(F49和 F50代)适合度也呈同样变化趋势;因亲代(F48代)雌成蜂携带的不同浓度球孢白僵菌(1 ×104,1 ×105和1 ×106孢子/mL)传代,F49和F50代的幼虫发育进程加快,与F49代相比,F50代的代时分别缩短了 3.00,3.00和4.00 d;同时F50代的存活率及羽化率分别降低了 16.21%和19.40%,但单雌体重分别增加了 0.09和0.94 mg,雄性后代比例分别下降了1.95%和0.22%.TDM模型检测表明,亲代(F48代)雌成蜂在接种高浓度(1 × 106孢子/mL)菌液20 d时死亡率达到50.83%,其相应子代蜂(F49代)在羽化后第18天死亡率达到50.00%,此时球孢白僵菌对F48代雌成蜂的LT50值为22.72 d,对F49代雌成蜂的LT50值为24.52 d;而同期1 × 104和1 ×105孢子/mL浓度处理下,F48和F49代雌成蜂死亡率均低于40.00%.[结论]管氏肿腿蜂亲代雌成蜂携菌后不仅降低了自身繁殖力还会间接影响其子代的存活和发育;亲代雌成蜂的携菌浓度直接影响着自身及其子代雌成蜂的累计死亡率,且随菌液浓度升高、时间延长而增加;球孢白僵菌对管氏肿腿蜂雌成蜂致死过程中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江苏大丰滨海湿地麋鹿春夏秋季生境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1/6
生境选择可以反映动物的生态需求,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与利用的目的在于自身繁殖、觅食和躲避天敌,是主动选择相对适宜生境的过程.2019年的春夏秋季,通过无人机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得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获得春夏秋季各7个生境变量的数据,计算Vanderp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同时进行统计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麋鹿选择植被盖度小于30%,植被密度低于150株·m-2,地上生物量低于100 g.m-2,距水源小于210 m的互花米草群落、白茅群落和糙叶薹草群落生境(P<0.05).(2)夏季,麋鹿选择地上生物量低于40 g·m-2的白茅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生境(P<0.05).(3)秋季,麋鹿倾向于选择植被高度低于4 cm,植被密度高于30株·m-2的白茅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生境(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麋鹿不同季节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分别为采食因子、食物多度因子和水源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大丰麋鹿保护区麋鹿春夏秋季的生境选择特征,为保护区麋鹿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藿香蓟和假臭草对柑橘木虱种群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果园生草是病虫生态控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藿香蓟可为柑橘害螨的自然天敌捕食螨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在橘园内被大量保留和引种.本文测试了重要柑橘害虫柑橘木虱成虫对藿香蓟的选择偏好、栖居于藿香蓟上的存活时长,以及藿香蓟存在条件下农药对木虱成虫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无柑橘时,木虱成虫对藿香蓟和假臭草的选择比率分别为31.52%和16.22%,两者差异极显著,而在有柑橘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木虱成虫对藿香蓟和假臭草也分别有1.24%和0.83%的选择比率,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而木虱在藿香蓟上存活最长达49 d,在假臭草上仅12 d;在柑橘枝条上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90 mg/L 11 d后,若无藿香蓟同时存在,木虱成虫死亡率为79.49%±3.33%;若有藿香蓟同时存在,木虱成虫死亡率为42.76%±6.26%,两者差异极显著.结果表明,藿香蓟对农药防治柑橘木虱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对木虱种群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色瓢虫对枸杞木虱田间控害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测定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对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 Yang&Li田间控害作用.[方法]在自然生长区分别测定枸杞木虱4种虫态田间种群动态,并在天敌释放区利用罩笼移笼法研究异色瓢虫对枸杞木虱控害关键期.[结果]自然生长区枸杞木虱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成虫在4月23日到10月24日期间均发生3代,枸杞木虱平均量为(71.0±11.8)头/叶.天敌释放区不罩笼与始终罩笼处理下枸杞木虱平均量为(41.1±6.8)头/叶与(115.1±18.7)头/叶,分别为自然生长区0.58倍与1.62倍.异色瓢虫对枸杞木虱卵、1~2龄若虫、3~5龄若虫、成虫控害关键期分别为:6月20日、7月11日、5月23日与8月8日、6月13日与9月19日,控害效果分别为:67%、75%、57%与76%、48%与79%;异色瓢虫释放密度分别为:(3.0±1.0)、(4.0±1.2)、(4.3±0.7)头/株与(3.0±1.0)、(3.7±0.9)、(3.0±1.0)头/株.[结论]研究表明,异色瓢虫田间释放应根据对枸杞木虱不同虫态的防治需要,选择适宜的时间点与释放密度进行田间控害枸杞木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气候变化预计会减少东亚地区豚草的生物防治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如何控制入侵植物对自然资源的危害,向人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利用原产地的专食性天敌来控制入侵植物已被广泛证明是一种经济、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手段.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物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全面了解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和传播范围,进而优化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方案.本研究利用生物地理模型,通过预测两种生物防治昆虫和它们的组合在东亚地区的适宜分布区,预测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的生物防治区域.豚草原产北美,目前已经入侵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末,豚草条纹叶甲(Ophraella communa)和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作为豚草的生物防治昆虫从原产地引入到东亚地区.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下问题:(1)在豚草的适宜生长分布区内,有多少区域也同样适宜其两种天敌的生存?(2)在目前和未来的气候背景下,有多少区域适宜豚草生长但是不适宜它的两种天敌生长?(3)在这些适宜豚草生长却不适宜两种昆虫天敌生长的区域内,需要选择哪些特定的生物型进行投放?为此,我们基于入侵植物和两种生物防治昆虫的全球分布记录及其分布点的重要生物气候因子,同时模拟了入侵植物及其两种生物防治天敌在东亚地区的分布范围.排序技术被用来探索气候因子对每个物种的限制作用,同时也用来检验豚草在北美和东亚地区的生态位重叠和相似性.结果表明,在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背景下,相较于豚草卷蛾,豚草条纹叶甲与豚草的地理分布范围更加吻合(当前气候:40.3% vs.21.6%,未来气候:29.8% vs.20.3%).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两种生物防治天敌(尤其是豚草条纹叶甲)的地理分布与豚草的地理分布的重叠区域减少(42.9% vs.29.9%).本研究同时提出了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子可用于为特殊区域(生物防治天敌未覆盖的豚草分布区)筛选生物防治天敌的相应株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