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鹮雏鸟血浆皮质酮水平的日龄变化模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应激反应是指动物在受到不利刺激时,为维持正常状态所采取的适应性机制,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并分泌应激激素,鸟类的主要应激激素是皮质酮.人工繁育在朱鹮(Nipponia nippon)的保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雏鸟期是朱鹮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笼养朱鹮雏鸟应激激素随日龄的变化有助于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并为野外应激生理研究与朱鹮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本研究通过采集23~34日龄朱鹮雏鸟的血液样本,来探究朱鹮雏鸟的应激反应随日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进一步了解朱鹮雏鸟应激反应的发育特点,本研究将雏鸟期分为雏鸟期前期(日龄23~28 d)和雏鸟期后期(日龄29~34 d),并采集了朱鹮成鸟的血液样本.研究结果显示,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水平皮质酮和日龄无显著相关性(R=0.340,P>0.05),血浆应激皮质酮水平和日龄呈显著正相关(R=0.492,P<0.05).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皮质酮水平在雏鸟期前期和后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个时期均显著低于成鸟水平(P<0.01).朱鹮雏鸟前期的血浆应激皮质酮水平显著低于雏鸟后期(P<0.05),与成鸟相比,雏鸟前期与成鸟差异极显著(P<0.01),雏鸟后期与成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还发现朱鹮雏鸟的血浆基础皮质酮水平及应激皮质酮水平随日龄增长的变化模式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在朱鹮雏鸟的饲养管理和野生种群保护工作中,在雏鸟23日龄后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在朱鹮雏鸟的野外应激生理研究中,应选择23~34日龄个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羊布鲁菌眼内炎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3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于2020年7月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2018年7月,患者曾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葡萄膜炎",测得房水巨细胞病毒(CMV)-免疫球蛋白G(IgG)、单纯疱疹病毒(HSV)-IgG、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风疹-IgG均为阳性;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给予眼局部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2019年3月接受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最佳矫正视力(BCVA)由0.08提高至0.5。5个月后患者左眼视力再次下降至眼前数指,于外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及玻璃体腔灌洗手术,玻璃体液病毒、细菌、结核杆菌和真菌检测均为阴性。第二次手术后患者BCVA提高至0.3,但其后视力逐渐下降,并反复出现眼痛。患者既往史:17岁时曾患"左眼葡萄膜炎",治疗后好转。本次就诊眼部检查:右眼、左眼BCVA分别为1.5、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7、2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眼眼前后节均未见异常。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轻度水肿,细小灰白角膜后沉着物(KP),房水闪辉(++),浮游体(++++),下半前房积脓,虹膜新生血管,瞳孔膜闭,眼底观察不清(图1A)。B型超声检查,左眼玻璃体混浊,局部视网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左眼睫状体、虹膜占位(图1B)。入院诊断:左眼葡萄膜炎,左眼虹膜及睫状体占位,左眼人工晶体眼,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者入院后在球后麻醉下行左眼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取出+前房成形+硅油填充+睫状体活检手术,冲洗前房后发现瞳孔区新生血管膜并予以切除(图1C),手术中见局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有黄白色病变。睫状体活检病理结果提示,睫状体组织伴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玻璃体液培养结果为羊布鲁菌感染,布鲁菌血清凝集试验阴性。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饲养羊多年,201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胸痛、腹痛及膝关节痛,CT检查显示左侧胸腔积液、左肺下叶受压和肺不张(图2);血液和胸腔积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最终诊断:左眼羊布鲁菌眼内炎。给予盐酸米诺环素、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患者左眼手术后出现虹膜新生血管膜复发,经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最终左眼视力无光感,随访至今眼内炎症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枸杞子-菊花药对提取物对豚鼠光源性近视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考察枸杞子与菊花药对配伍对发育期豚鼠光源性近视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基色荧光灯照射发育期豚鼠,建立光源性近视模型,枸杞子-菊花提取物添加饲料饲养豚鼠,利用眼科A型超声测量仪检测眼轴,HE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病理损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豚鼠视网膜多巴胺(DA)及褪黑素(MT)含量,转录组学分析等方法探讨枸杞子-菊花对豚鼠光源性近视的影响.结果 造模 6 周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眼轴显著增长(P<0.01),近视模型建立成功;枸杞子-菊花提取物可有效减缓模型组豚鼠晶状体加厚、玻璃体腔加深,进而延缓整体眼轴的过度增长;模型组豚鼠视网膜组织变薄,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的厚度及细胞数目显著降低,神经节细胞核稀疏,神经节细胞层空泡化明显,枸杞子-菊花提取物能保护视网膜细胞,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的厚度及细胞数目增加,神经节细胞核增多;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豚鼠视网膜内DA、M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中、高剂量枸杞子-菊花提取物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组豚鼠视网膜及血清中DA含量(P<0.01,P<0.001);眼部转录组学分析筛选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等相关途径;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枸杞子-菊花提取物能显著增加PPARγ、COL1A1 含量(P<0.01),降低SMA含量(P<0.05).结论 枸杞子-菊花药对具有延缓发育期豚鼠光源性近视发生及发展效用,保护视网膜细胞,改善人工光环境导致的DA分泌紊乱,参与调控眼部PPARγ水平,对光源性近视的防控具有积极意义,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创制眼功能健康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烟盲蝽用芝麻饲养的效果及捕食能力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是一种杂食性天敌昆虫.本研究通过比较芝麻饲养和补充烟粉虱Bemisia tabaci猎物饲养烟盲蝽的生物学特征,评估了用芝麻人工饲养烟盲蝽的饲养效果和该种群对自然猎物的捕食能力.结果显示,用芝麻饲养的烟盲蝽若虫发育历期较长,成虫后足胫节长度较小.然而,烟盲蝽的雌性比例、存活率、成虫生殖力以及对烟粉虱和烟蚜的捕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两个种群连续繁殖10代时,芝麻饲养的烟盲蝽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为0.2152,与补充猎物饲养的烟盲蝽种群的内禀增长率0.2398相近.以上结果表明,仅用芝麻提供营养可以进行烟盲蝽的人工饲养,并且这种方法为烟盲蝽的规模化饲养和基于芝麻种植的田间饲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内蒙古全沟硬蜱的鉴定、人工饲养及生活史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采自内蒙古的全沟硬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人工饲养了解全沟硬蜱的发育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集自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蜱,利用3D超景深显微系统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蜱DNA,PCR扩增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取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蜱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的系统进化树.以昆明小鼠为供血动物,在温度(25±3)℃、相对湿度70%~90%条件下对蜱进行人工饲养,观察蜱生活史各阶段的时间等生物学特性.卵孵化实验随机选取10只饱血雌成蜱所产的卵各30枚,观察其孵化情况,并计算孵化率.幼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幼蜱200只,记录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若蜱蜕皮实验随机选取饱血若蜱100只,分为10组,每组10只,观察其蜕皮情况,并计算蜕皮率.将各阶段发育成功率统计后计算得出其综合发育率.结果 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采集的雌性和雄性硬蜱均符合硬蜱属的形态.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硬蜱DNA扩增出长度为320bp的12S rDNA序列和长度为455 bp的16S rDNA序列.BLAST序列比对分析显示,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2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F095801.1和JF758624.1)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69%和99.09%.雌蜱和雄蜱线粒体16S rDNA序列与全沟硬蜱(GenBank:MH790201.1和MH790200.1)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75%和99.5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雌蜱和雄蜱均与全沟硬蜱序列聚于同一分支上.人工饲养全沟硬蜱的生活史观察结果显示,饱血雌蜱产卵期为12~17 d,平均产卵期为14.6 d,总计产卵数约1 510~1 970枚/只,平均产卵数约1817枚/只,日均产卵量约124枚/只;卵经21~28 d孵化为幼蜱,平均孵化期为24.8 d,孵化率为89.7%(269/300);幼蜱吸血期为3~5d,平均吸血期为4.5 d,饱血幼蜱经18~25 d蜕皮为若蜱,平均蜕皮期为22.7 d,蜕皮率为86.5%(173/200);若蜱吸血期为5~8 d,平均吸血期为6.3 d,饱血若蜱经120~170 d蜕皮为成蜱,平均蜕皮期为157.2 d,蜕皮率为92.0%(92/100);从饱血雌成蜱开始产卵,发育至下一代成蜱平均需要241.6d,综合发育率为71.4%.结论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自内蒙古的硬蜱为全沟硬蜱.人工饲养获得全沟硬蜱从卵、幼蜱、若蜱、成蜱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冕花螳的室内人工饲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冕花螳(Hymenopus coronatus)又称兰花螳螂,原产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我国云南、海南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因其形态优美、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科普价值.介绍观赏昆虫冕花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我国北方室内人工饲养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黑蚱蝉胚胎发育和幼期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胚胎期的发育过程和共生菌在胚胎中的分布,确定若虫龄期数,明晰相关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以及若虫的形态变化(分化)与生境和寄主植物营养条件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采集和实验室人工饲养获得黑蚱蝉各发育阶段样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发育,测量、分析不同龄期若虫的形态变化.[结果]黑蚱蝉的卵为长条形,表面具网状纹饰,卵孔位于距后极约1/4处.在胚胎发育初期,共生细菌Candidatus Sulcia muelleri(Sulcia)和类酵母共生真菌(yeast-like fungal symbionts,YLS)在卵的后极呈球状聚集;胚胎发育至约72 h后,新形成的胚带逐渐陷入卵黄中发育,共生菌球逐渐移动至前极,并进入附近宿主细胞;腹部分节后,共生菌球定殖于第6-8腹节背侧.发育至约第55天时进入滞育状态越冬,滞育期约为130 d.在胚胎发育早期,上唇节附肢从基部逐渐愈合,并与前唇基愈合形成复合结构.上颚节附肢不断延伸,形成上颚口针;下颚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即分化为外侧和内侧两个凸起,随后分别发育为近端的下颚板(后来又逐渐消失)和远端的口针.下唇节附肢在胚胎发育早期成对存在,之后愈合为一体,发育为喙管.发育至约第200天时,在第1腹节两侧出现胚足带,但发育至约第210天时随着胚胎翻转而逐渐退化.前若虫头部无齿突,胸、腹部具大量齿突,有助虫体破壳孵化;发育至约第245天时,一些胚胎开始孵化.若虫有5个龄期,各龄期除虫体不断增长外,复眼、触角、翅芽、胸足、生殖节等发生一系列形态变化,尤其是3对胸足的形态和功能分化最为显著.中足和后足细长,适于支撑和平衡身体;前足粗壮,腿节宽扁并逐渐形成齿梳,胫节镰刀状,具端齿、副齿和中叶,适于挖掘隧洞和固定于植物根系上取食.此外,1-4龄若虫均出现腹部膨大(Ⅰ型)和不膨大(Ⅱ型)两种类型个体,但5龄若虫无明显形态分化;以长势旺盛寄主植物柳树Salix babyloni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食的1龄若虫腹部形态分化早,以长势较差寄主为食的1龄若虫形态分化较迟,腹部不膨大个体比膨大个体进入2龄更早,且进入2龄后最初均为不膨大型个体.[结论]在黑蚱蝉胚胎发育过程中,由Sulcia和YLS组成的共生菌球从卵的后极移动至前极,最后定殖于第6-8腹节;上颚口针为基颚突起源,下颚口针为端颚突起源;黑蚱蝉若虫具5个龄期,幼期阶段的形态(功能)特化与其长期在地下隐蔽生活及羽化后的生态位转变密切相关,并与寄主植物的营养供给条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黄脊竹蝗对10种禾本科植物的取食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草地和森林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掌握黄脊竹蝗的食性偏好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10种禾本科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苏丹草 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扁 穗雀麦 Bromus cartharticus Vah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玉米 Zea mays L.、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Keng f.、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A.'Viridis'、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研究黄脊竹蝗不同龄期的跳蝻及成虫取食能力、取食偏好、取食频率与时间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跳蝻喜食禾本科牧草,2~5龄跳蝻取食最多的禾本科植物为白茅,3龄时开始出现暴食,5龄时达到取食峰值;成虫多喜食竹类和玉米,其中,取食偏好玉米和青皮竹,且成年雌性取食量高于雄性;黄脊竹蝗的活动时间与一天的温度与光照有密切关系,一天内取食频率会出现两个高峰期(即上午10:00-12:00,下午15:00-18:00).研究结果为黄脊竹蝗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黄脊竹蝗的人工饲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及组学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黑水虻Hemertia illucens幼虫肠道中栖息着许多种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它们可以影响宿主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营养代谢、行为偏好和寿命.此外,它们还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并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害.深入了解微生物与黑水虻的互作机制,有助于优化黑水虻的生长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人工繁育.相关文章对微生物与黑水虻互作机理进行了总结,但这些研究方法只能提供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信息,而无法揭示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能力.因此,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逐渐被应用,这些技术除了提供关于微生物种群的完整分类,还揭示了它们的功能和代谢能力.通过了解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可以有效调整黑水虻的饲料、饲养环境和生长条件,从而提升黑水虻肠道菌群的稳定,提高黑水虻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人工饲喂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食物变化是引起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改变的关键因素.野生动物由野外转至室内饲养会经历剧烈的生活方式变化,而目前对人工饲喂驱动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还不完全了解.为明确人工饲喂对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于2022年夏季(7-9月)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LS)、临汾市隰县(XX)、晋中市左权县(ZQ)3个地区应用笼捕法捕获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活体,基于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其肠道菌群的差异,并探究相同人工饲喂条件下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在野外环境中,XX和ZQ种群的厚壁菌门显著富集,LS种群的拟杆菌门显著富集,肠单胞球菌属(In-testinimonas)为3个种群的共有优势属.相同人工饲喂35 d后,拟杆菌门在3个种群显著富集且相对丰度趋于一致,ZQ种群Muribaculacea的相对丰度为48.85%,显著高于野外环境.本研究说明不同生态环境中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经长期相同人工饲喂后,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显著增加,说明饮食变化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具有较大影响,而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可能对宿主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对不同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应用食物调控有害啮齿动物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