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演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在不同时期的肠道功能、血清相关抗体、脾脏细胞因子谱表达与肠道菌群的演变。方法:取3~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8只,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C组,13只)和STZ组(15只)。STZ组连续5 d空腹腹腔注射STZ 50 mg·kg -1·d -1,NC组注射等体积溶剂。实验第3周测定随机血糖>16.7 mmol/L为建模成功,定义为基线水平,两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剩余小鼠观察4周,即实验第7周(实验终点)处死剩余小鼠。每周测量体重、随机血糖和每日饮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相关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对粪便进行16SrRNA菌群测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CD4 +FoxP3 +Treg细胞、肠道菌群、各免疫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流式细胞术与ELISA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CD4 +FoxP3 +Treg、TGF-β、TNF-α、IFN-γ、IL-6、IL-17与血清ICA、IAA表达水平增加,脾脏IL-4、IL-10表达水平下降(均 P<0.05);在实验终点,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TNF-α、IFN-γ、IL-6,血清GADA、ICA与结肠ZO-1表达水平增加(均 P<0.05)。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乳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 P<0.05),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普雷沃菌属和颤螺菌属丰度明显上升(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丰度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65, P<0.05),与TNF-α、IFN-γ、IL-6、IL-17和GADA水平呈负相关( r值-0.61~-0.58,均 P<0.05);颤螺菌属丰度与TGF-β、TNF-α、IL-6和IAA水平呈正相关( r值0.55~0.72,均 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r=-0.59, P<0.05)。 结论:多次低剂量STZ诱导的T1DM小鼠可能存在CD4 +Foxp3 +Treg及TGF-β介导的负性免疫调节和以增加结肠ZO-1表达的肠道调节,其中颤螺菌属与乳杆菌属丰度改变可能参与免疫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纳米颗粒热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因其能够有效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识别、攻击和消灭癌细胞而备受关注。然而,有限的免疫应答率和潜在的高毒性严重限制了其在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为此,专家们提出了以免疫治疗为中心的多模式联合治疗策略。其中,热疗以其能够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却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成为免疫治疗最适合的辅助疗法。而基于新兴纳米颗粒的光热疗法和磁热疗法则使得热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更为完美。因此,本综述将概述当前的热疗方法,探讨热疗激活全身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重点介绍光热疗法和磁热疗法协同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成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目前国内尚无AIHA流行病学的数据,国外资料显示AIHA的年发病率为(0.8~3.0)/10万 [1-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身抗体的产生涉及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①内源性红细胞和外源性/环境抗原的交叉反应而产生的分子模拟(交叉抗原和整合抗原);②受后天因素(感染、恶性肿瘤、药物等)影响,自身抗原结构改变(突变抗原和错误抗原),抗原呈递失调,从而产生自身抗体;③B细胞和T细胞功能障碍,包括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其他T细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淋巴增殖性疾病 [2]。④病原微生物的线粒体DNA可以与红细胞膜表面TLR9结合,改变膜结构,降低CD47表达,激活红细胞吞噬程序,并激活固有免疫反应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身免疫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与目的 自身免疫被认为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自身免疫是IPAH的病因还是并发症,是否具有治疗意义及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该研究使用大型横断面队列研究探索 IPAH 中的自身免疫。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术对受试者循环免疫细胞表型进行评估,并使用标准化的多重阵列生成血清免疫球蛋白谱,该阵列由 473 例IPAH患者和 946 名对照中的 19 种临床验证过的自身抗体组成。GST 融合阵列和 ELISA 数据用于检测针对 BMPR2 的血清自身抗体。聚类分析和临床相关性用于确定免疫原性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 流式细胞免疫分析结果表明,除了 IgG3 升高外,IPAH 还与体液免疫反应的改变有关。多重自身抗体在 IPAH 中显著升高,并且聚类显示了3个不同的聚类:“高自身抗体”“低自身抗体”和一个表现出高水平的 RNP 复合物的“中间”聚类。高自身抗体簇的患者血流动力学较差,但存活率更高。一小部分患者表现出对 BMPR2 的免疫球蛋白反应性。结论 本研究将免疫调节异常和自身抗体的存在确定为大部分 IPAH 患者的关键特征,并且与临床预后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这可能是靶向生物免疫疗法治疗IPAH的新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扁桃体切除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扁桃体为人体二级淋巴器官,富含具有反应活性的B/T淋巴细胞,能对多种抗原作出反应。扁桃体是宿主抵抗病原体的一线防御器官,具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参与了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与感染、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扁桃体切除术是临床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和扁桃体过度肥大引起的小儿鼾症及成人OSAHS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但手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一直是医生争论的焦点。文章就扁桃体切除术对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从麸质蛋白和黏膜免疫角度分析乳糜泻与免疫球蛋白A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乳糜泻是遗传易感人群摄入含麸质蛋白的谷类及其制品诱发的自身免疫病。近年研究发现,麸质蛋白触发的异常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在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乳糜泻与IgAN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尚未阐明。本文从麸质蛋白、肠道黏膜免疫两方面对乳糜泻与IgAN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对于免疫反应非常重要。它们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来维持免疫稳态,其功能失调可影响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变应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既往认为Treg细胞属于稳定细胞,但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在某些疾病中,Treg细胞可重新分化为Treg细胞亚群,我们称之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样Treg细胞。这些细胞与Th细胞共存,在表达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并保有常规Treg细胞强大免疫抑制功能的同时,也表达CD4 +Th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分泌相应的炎性因子。各种Th样Treg细胞亚群的存在增加了病理条件下免疫环境的复杂性。本文对几种常见Treg细胞亚群的表型特征、分化机制和功能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Treg细胞亚群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头颈部肿瘤等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发病关系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深入认识Treg细胞亚群的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新近生物学领域一项前沿技术,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序列和表达修饰,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正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焦点研究方法。免疫系统的单细胞测序研究作为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等传统方法的补充,通过分析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获取其中的可变剪切和特异转录本,从而发现新的细胞类型,揭示免疫细胞发育谱系,鉴定决定免疫反应的基因模块和调控程序,从单细胞生物学水平更深层次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探寻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对单细胞测序在自身免疫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去泛素化酶MYSM1调控炎症及器官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免疫系统通过保持促炎和抗炎反应之间的适当平衡来确保机体防御系统的稳态。在感染的初期阶段,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NK细胞)被激活,以防御外来病原体入侵,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在病原体的数量多或毒力强的情况下,淋巴细胞和适应性免疫机制被激活,可特异性识别并清除病原体 [1]。然而,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免疫调节机制受损或失调)时,抗炎与促炎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炎症相关性疾病及组织损伤会相继出现。同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在免疫系统自我免疫耐受机制失调时发生。总之,适度免疫反应有助于机体清除损伤细胞,防御外来感染,维持自身稳态;反之,过度的免疫反应会诱导机体产生炎症风暴及器官损伤,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自身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VKH)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主要认为VKH其实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与T细胞发挥功能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细胞免疫中各个T细胞亚群的平衡失衡对VKH发病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方向,目前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对相关细胞通路,尤其是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蛋白通路、核因子-κB通路。而B细胞在VKH发病机制中的探索,也已通过各种靶向药物的成功应用初见成效。未来进一步筛选并定位到在VKH发病过程中异常调节或表达的基因或蛋白,早日全面深入地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好地阐明VKH的发病机制,并据此提升临床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开发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