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在眼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诱导性表达于T、B细胞表面,在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通过募集磷酸化的SHP2减弱下游如PI3K/Akt和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免疫应答,参与大量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1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参与眼科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以外,也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神经损伤、视神经脊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因而阻断PD-1及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肿瘤、炎症、免疫性、退变性疾病的潜在的靶点。本文就PD-1及其配体PD-L1在眼部疾病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组罕见的自身免疫相关的视网膜变性疾病,考虑与血清自身抗体和视网膜抗原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有关,主要包括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以及非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等。该类疾病以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视网膜电图检查明显异常以及血清抗视网膜抗体检测阳性为主要临床特征。由于AIR发病率较低,早期临床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敏感的实验室指标加大了疾病诊断的难度,但及时的诊断及治疗对避免形成不可逆性视网膜免疫损伤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眼底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是最常用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疗效好且应用广泛,但这些药物会引起葡萄膜炎、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和巩膜炎等免疫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其成为眼部炎症的一种新病因。眼科医师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及时诊断,同时与肿瘤医师密切配合,根据患者原发肿瘤情况、生存预后、眼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视力预后来综合判断,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从而挽救患者的视力,提高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眼底损害与全身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眼底受累时,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损伤。近年来,"透过眼睛看健康"是一大研究热点。 SLE的相关研究表明,视网膜病变与疾病活动度高度相关,在眼底尚未发生明确损害时,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结构改变与 SLE的病程、其他脏器受累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对 SLE患者的眼底特征进行评估,不仅有助于早期干预并改善患者的视功能预后,对 SLE的诊断及其他系统损伤的预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炎性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轴索退行性变,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为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获得扫描区域内各层血管图像,具有无创、快速、可量化等优点。观察视网膜血管病变可辅助评估脑部疾病。本文汇集近年采用OCTA观察MS眼部血流改变的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认识MS的潜在发病机制和进行临床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浙江省1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浙江省1型糖尿病(T1DM)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管理现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择2016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浙江省10家医院住院的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起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病程)、实验室指标[包括生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胰岛素、C肽、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并发症筛查情况(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眼底照相、肌电图、颈动脉超声、双下肢动脉超声及四肢多普勒超声)、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治疗方案及联用降糖药的情况)等。按照就诊时间将T1DM患者分为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组及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组,比较两组慢性并发症筛查率、检出率及抗体检测率等情况。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564例T1DM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的年龄从1岁到84岁不等,其中成人(≥18岁)390例,儿童和青少年(<18岁)174例。T1DM患者的住院天数、起病年龄和病程中位数分别为7(6,10)d、29(16,45)岁和3(0,8)年。其中,56.6%(319/564)的T1DM患者有急性并发症,49.6%(280/564)的T1DM患者有慢性并发症。56.9%(321/564)的T1DM患者有合并症,包括血脂异常[25.7%(145/564)]、高血压[12.2%(69/564)]、高尿酸血症[8.2%(46/564)]、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9.0%(51/564)]、肥胖症[4.8%(27/564)]。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筛查率分别为71.5%(403/564)、58.9%(332/564)、55.5%(313/564)及80.7%(455/564),相应的检出率分别为21.6%(87/403)、27.4%(91/332)、47.0%(147/313)和31.6%(144/455)。99.5%(561/564)的T1DM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占比最高,为78.7%(444/564)。除胰岛素外,34.0%(192/564)的T1DM患者还联用非胰岛素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最常用的药物[53.6%(103/192)]。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组GADA、IA-2A、ICA、IAA检测率高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组( P<0.05)。并发症筛查中,除糖尿病肾脏病外,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组患者慢性并发症筛查率均比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组高,包括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筛查率均提高( P<0.05)。 结论:浙江省T1DM患者主要是成人起病。近年来,浙江省T1DM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率及抗体检测率呈上升趋势,体现了浙江省对T1DM住院患者的管理较前更加规范,但糖尿病抗体检测率及并发症的筛查率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视网膜抗体及其在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类免疫介导的视网膜病变,通常会造成视力严重丧失及视野缺损。AIR主要包括副肿瘤综合征及非副肿瘤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存在外周循环抗视网膜抗体(ARAs)。外周循环ARAs分别通过抗肿瘤反应、抗微生物反应以及视网膜受损伤后产生的自身抗原碎片诱导的免疫反应而产生,主要攻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ARAs对于AIR的诊断、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ARAs经常出现在癌症诊断之前,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本文就ARAs的产生机制、在AIR中的病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羟氯喹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长期服用羟氯喹会导致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其致病机理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以及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若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出现病变之前识别出损伤,则可保留患者中心视力,因此,早期发现对于减缓疾病进展和减少视力损失尤为重要。目前,多模式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治疗指南的发布为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了有力工具。熟练掌握羟氯喹治疗最新指南能更好指导临床医生做好疾病的筛查和管理,向患者建议风险、安全剂量和适当的筛查程序,加强对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将有助于挽救更多患者的视力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然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治愈T1D。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增加经济负担。随着对T1D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研究者希望通过免疫治疗的方式来达到预防和逆转T1D的目的。该文将围绕近年来T1D的免疫治疗研究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AIR)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免疫性视网膜病,以视力下降、视物暗点、视野缺损、光感受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AIR分为副肿瘤性AIR(pAIR)和非肿瘤性AIR(npAIR),其中pAIR又分为癌相关性视网膜病变(CAR)、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MAR)和双眼弥漫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DUMP)。各AIR分类患者外周血往往存在循环性抗视网膜抗体,并伴有视网膜电图异常,但眼底检查无显著异常(BDUMP除外)。在AIR患者血清中已鉴定出抗恢复蛋白抗体和抗α烯醇化酶抗体等多种抗视网膜抗体,但部分AIR患者血清抗视网膜抗体亦可呈阴性反应。目前AIR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的标准尚不统一,同时患者个体间的临床检查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因此,在做出推测性诊断之前,需要行全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目前AIR各型的治疗方案不统一,多数临床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各种免疫调节组合治疗,包含全身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使用抗代谢药物或CD20单克隆抗体。本文就AIR各分型的临床特点、血清视网膜自身抗体检测、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和研究工作者对AIR的认识,实现AIR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