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卵巢功能减退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对卵巢功能减退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上海计生所医院和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就诊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围绝经期综合征和反复辅助生殖失败的28例患者资料,开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自体骨髓有核细胞注入卵巢,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自觉症状报告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双侧卵巢体积和、双侧卵巢卵泡个数及双侧卵巢卵泡最大径和的变化,同时比较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孕酮、泌乳素及睾酮水平的变化。结果: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双侧卵巢卵泡数、双侧卵巢卵泡最大径和分别增加(1.26±2.12)个和(5.40±8.92)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P=0.006)。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双侧卵巢体积和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在治疗前后单侧变化幅度更大的卵巢体积、卵泡个数和卵泡最大径的分析显示,治疗后卵巢体积、卵泡数量及卵泡最大径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7, P<0.001, P=0.002)。治疗后FSH、LH、孕酮和泌乳素水平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疾病类型分层分析显示,治疗后子宫内膜、双侧卵巢卵泡数和及卵泡最大径和呈增加趋势,但仅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双侧卵泡个数和以及卵泡最大径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P=0.047)。 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有核细胞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卵巢功能,有望成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围绝经期综合征、反复辅助生殖失败患者的新治疗方法,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坏疽性脓皮病和机化性肺炎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继发坏疽性脓皮病(PG)和机化性肺炎(O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伴PG和OP的MDS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6岁男性,以左颞部皮肤破溃坏死、双肺大面积实变、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起病,快速进展至休克,给予广谱抗生素、局部清创及对症治疗无效。结合相关检查,最终诊断为伴PG和OP的MDS。PG和OP为MDS继发的自身免疫表现(AIM),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激素减量后复发。行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DS治愈,AIM缓解。结论:MDS继发AIM需与感染进行鉴别,及时改变治疗方向;糖皮质激素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常发生激素依赖;去甲基化药物部分有效,但病情仍易反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同时治愈MDS和AIM提供了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过表达miR-23b增强治疗EAE小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验证过表达小RNA(micro RNA, miR)-23b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回输对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小鼠具有更好的协同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实验将EAE小鼠新鲜外周T淋巴细胞与miR23b-BMSCs (miR23b-BMSC-LN组),未处理BMSCs(BMSC-LN组),或未加入BMSCs的空白对照(Control-LN组)共培养48 h,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其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的表达水平。用CD4 Percp、CD25 PE、IL-17 APC、Foxp3 APC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MOG35-55刺激后的CD4 + IL-17 + Th17细胞和CD4 + CD25 + Foxp3 + Treg细胞的百分比;体内实验应用HE染色分析回输miR23b-BMSCs组(miR23b-BMSC-EAE组),回输未处理BMSCs组(BMSCs-EAE组),假手术组(ctrl-EAE组)的脊髓白质的炎性浸润情况。 结果:过表达miR-23b可增强BMSCs可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能力[(4.34±0.32)%比(8.21±0.16)%, χ2=10.03, P<0.05],并促进调节性T(T regular, Treg)细胞亚群的分化[(1.05±0.27)%比(0.24±0.06)%, χ2=12.67, P<0.05)]。在病理表现上,miR23b-BMSCs移植能够通过降低Th17/Treg细胞比率以及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血脑屏障,从而减轻脊髓脱髓鞘,延缓EAE病程的进展。 结论:过表达miR23b-BMSCs回输治疗具有更高效更持久的治疗效果,为BMSCs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免疫相关治疗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HSC)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现有治疗策略下MDS患者的总体预后不容乐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目前仍是治愈MDS的唯一选择。随着对MD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证据表明免疫失调可能是MDS发生、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通过调节自身免疫抑制或清除肿瘤细胞的免疫相关疗法也成为MDS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多种免疫相关新药已在临床试验中初见成效。笔者现通过免疫调节剂(IMiD)、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肿瘤靶向抗体药物、靶向免疫信号通路药物、细胞治疗及肿瘤疫苗等方面对MDS免疫相关治疗中的机制及其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鼠原代巨核细胞骨髓腔移植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小鼠原代巨核细胞骨髓腔移植构建血小板产生模型,为研究巨核细胞功能及血小板产生调控机制提供工具。方法:通过磁珠富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GFP)转基因供体小鼠骨髓原代巨核细胞,将其移植入经半致死剂量辐照的受体小鼠骨髓腔,建立原代巨核细胞骨髓腔内血小板生成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受体小鼠中供体来源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形态、大小等指标。结果:磁珠富集可将巨核细胞在骨髓细胞悬液中的比例提高40~50倍。供体来源巨核细胞能够在受体小鼠骨髓腔成功定植并正常产生血小板,其产生的子代血小板具有与受体自身来源血小板相似的形态、大小及CD41、CD42d、CD61等表面标志分子表达水平。结论:通过磁珠富集与骨髓腔注射可成功构建小鼠原代巨核细胞移植模型,该模型能够客观反映巨核细胞在骨髓内产生血小板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中免疫活化T细胞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模型中供者来源T细胞不同时间点动力学变化。方法:构建AA小鼠模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模型小鼠脾脏与骨髓内供者T细胞比例、活化分子表达、细胞周期及功能亚群,评估不同时期T细胞功能状态。结果:①半致死剂量照射联合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半相合的淋巴结细胞输注成功构建T细胞免疫介导的AA小鼠模型。②AA小鼠脾脏中供者T细胞从移植第3天后开始明显浸润,并逐渐出现CD4 +/CD8 +比例倒置,第5天开始进入骨髓,以CD8 +细胞浸润为主。③CD69在供者CD4 +细胞中表达高峰晚于CD8 +细胞,CD25在CD4 +细胞与CD8 +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同,但在CD8 +细胞中的表达高于CD4 +细胞。④脾脏内供者CD4 +细胞S/G 2/M期比例在移植后第3天即达高峰,约12%,而CD8 +细胞中S/G 2/M期比例在移植后第5天达高峰,约20%,且两者在进入骨髓后S/G 2/M期比例均再次升高,但移植第3天后其比例在脾脏与骨髓CD8 +细胞中持续高于CD4 +细胞。⑤脾脏内免疫活化的T细胞经历短暂的中枢记忆T细胞(T CM)阶段后迅速分化为效应记忆T细胞(T EM),进入骨髓后部分T EM分化为效应细胞进一步发挥效应功能。 结论:AA小鼠模型中供者T细胞进入异体后迅速活化,5天内达增殖高峰,并完成向T EM细胞的分化,5天后开始进入骨髓进一步增殖损伤造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胎儿期发病的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期发病的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9月收治的1例胎儿期发病的FHL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fetus”“neonate”“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3日。总结国内外胎儿期发病的FHL的病例特点。结果:(1)本例患儿,胎龄39周 +3宫内发现脾肿大、腹腔内游离液及脑室增大,生后出现发热、呼吸急促、肝脾肿大、皮肤淤斑淤点、淋巴结肿大,伴三系下降、肝功能异常、铁蛋白及甘油三酯升高、纤维蛋白原减低。CD107a激发试验示自然杀伤细胞的脱颗粒功能降低(ΔCD107a<5%)。骨髓穿刺涂片见噬血细胞。患儿 UNC13D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18-308C>T和c.3002T>C,患儿确诊为FHL3型。入院后予地塞米松及环孢素化疗、对症治疗,未予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后52 d死亡。(2)共检索纳入15篇胎儿期发病的FHL的相关文献,共20例患儿,并和本例患儿进行汇总分析,发现FHL患儿胎儿期以胎儿水肿、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可伴胎儿窘迫、羊水增多等,生后可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断标准。目前报道的胎儿期发病的FHL基因突变类型为 PRF1基因突变(FHL2型)和 UNC13D基因突变(FHL3型),可分别检测到穿孔素和颗粒酶表达减低。目前以地塞米松、环孢素、依托泊苷等化疗及对症治疗为主,也有孕晚期对胎儿行宫内化疗及生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的报告。4例患儿宫内死亡,后期随访13例患儿于生后不同时间死亡,4例患儿存活。存活的患儿中最大随访至12岁。 结论:胎儿期发病的FHL早期表现不典型,病死率极高,诊治难度大。临床发现胎儿水肿或肝脾肿大,且鉴别诊断困难时,除考虑溶血、感染、自身免疫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外,还应注意与FHL鉴别。可借助免疫学技术和基因测序的方法以早期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球首个用于输血依赖的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疗法Zynteglo
编辑人员丨2023/12/2
Zynteglo(betibeglogene autotemcel)是2022 年8 月17 日被美国FDA批准的全球首个用于需要定期输血的成人和儿童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疗法.Zynteglo是一种一次性的基因治疗产品,以单剂量给药.Zynteglo每个剂量都是使用患者自身来源的CD+34骨髓造血干细胞创建的定制治疗,这些造血干细胞经过体外的基因改造后进行自体移植,在体内分化成能够产生功能性血红蛋白的红细胞,从而达到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目的.本文从该疗法的慢病毒载体和作用机制、非临床研究、临床有效性研究、临床安全性研究、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6 个方面对该基因疗法进行全面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益气温中化湿法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2013年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先后保肝、降酶、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未见好转. 主诉身目黄、尿黄、乏力,有20年余饮酒史,平均每日饮50°白酒半斤,乙醇摄入量约125 g/次,吸烟史20年余,20支/d.2015年以"酒精性肝硬化"再次入院.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11.44×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90%,淋巴细胞百分比9.90%,血小板计数(PLT)442.00×109/L.血生化示:总胆红素(Tbil)326.9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63.4×109/L,胆碱酯酶(CHE) 2412 U/L,谷丙转氨酶(ALT)28 U/L,谷草转氨酶(AST)20 U/L,肌酐(Scr)147 μmol/L,γ- 谷氨酰转移酶(γ-GT)77 U/L,抗-HBsAg>1000. 自身抗体线粒体抗体(ANA)和(或)SMA阴性.肝脏穿刺活检:轻度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可见胆栓形成,区域性水样变性,散在点灶状坏死,肝细胞嗜酸性变明显;区域性肝窦扩张明显,分叶核白细胞为主的混合型炎细胞浸润,可见吞噬色素颗粒的Kupffer细胞,汇管区扩大,纤维组织增生,小叶间胆管上皮空泡变可见,中等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未见明确界面炎. 病理诊断:急性淤胆型肝炎,伴肝窦扩张,轻度肝内淤胆.考虑急性药物或酒精性肝损伤;重叠慢性酒精或药物性肝损伤,病变程度相当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G1S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Ag)(- ),Hepa (+),CD10 (+),CD8 (散+),CD20 (散+),CD3 (散+),CD68 (散+),CD34(血管+),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 CK7/CK19示胆管阳性. 入院治疗无效,建议肝移植手术,患者因自身原因不能接受,放弃手术治疗. 后于2015年6月24号就诊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免疫缺陷8型伴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男,14岁.因“肺部真菌感染近两年,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于2016年11月24日入住我院.2009年(7岁)因四肢散在瘀斑在当地就诊,血常规:WBC 1.6× 109/L,ANC 0.8×109/L,HGB 108 g/L,PLT 41×109/L,腹部B超未见异常,未行骨髓穿刺,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甲泼尼龙、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甲泼尼龙逐渐减停.2010年(8岁)因乏力伴面色苍白就诊,血常规:WBC 8.4×109/L,HGB 78 g/L,PLT 123×109/L,网织红细胞8%.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阳性.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为0.31∶1,粒系增生相对减低,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系增生活跃,颗粒型巨核细胞16个,产板型巨核细胞9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