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伤后低密度异物存留致慢性骨髓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48岁,平素身体健康.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足骰骨骨囊肿,行"囊肿切除+同种异体骨移植"手术治疗.术中骰骨开窗后,见透明液体流出,碘伏消毒并反复冲洗后,咬除部分硬化骨壁,同种异体骨填充囊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不规则腔隙。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结果: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创面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创面患者感染未复发。结论: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采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为基础,以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神经损伤后无法再生,最终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热点,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自我增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诱导能够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转化,并经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腔注射以及自体归巢途径进行眼内移植,BMSCs在损伤视网膜局部发挥多重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替代、旁分泌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外泌体等多种机制及信号通路,参与视神经以及视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减少RGCs的凋亡,延缓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丢失和视神经萎缩,为青光眼等视神经退行性疾病受损细胞及视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将通过BMSCs诱导分化、细胞移植途径以及BMSCs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10天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10天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含10天地西他滨(20 mg·m -2·d -1,-13 d~-4 d)预处理方案allo-HSCT的31例AML/MDS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①31例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中位年龄41(20~55)岁;AML 10例,MDS转变AML(MDS-AML)6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转变AML(CMML-AML)1例,MDS 14例。②31例(100%)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和血小板植入,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2(9~30)d、14(9~42)d。③预处理期间16例(51.6%)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其中Ⅰ/Ⅱ级15例(48.4%),Ⅲ级1例(3.2%);移植后13例(41.9%)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6例(19.4%)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4例(12.9%)患者发生局部感染。④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33(12~111)d,移植后100 d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41.9%(95% CI 26.9%~61.0%),Ⅲ/Ⅳ级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22.9%(95% CI 13.5%~47.7%);轻、中度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为23.5%(95% CI 12.1%~43.6%),未发生重度慢性GVHD。⑤1例患者死于复发,未发生非复发死亡;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为3.2%(95% CI 0.5%~20.7%);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9%(95% CI 80.3%~100.0%)、96.8%(95% CI 90.8%~100.0%)。 结论:含10天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allo-HSCT治疗AML/MDS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鼠供体骨髓来源MDSC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心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 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 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耐药/依赖的cGVHD患者,给予西罗莫司联合环孢素A/他克莫司治疗。结果:①入组患者27例,男17例,女10例,中位年龄36(19~56)岁。急性髓系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慢性髓性白血病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淋巴瘤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HLA全相合同胞或亲缘供者移植14例,HLA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2例,HLA不全相合同胞或亲缘供者移植11例。②患者中位服药时间为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1(12.9~46.1)个月。③随访6个月时,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2例,总反应率(ORR)为55.6%,6个月时无病生存率(PFS-6)、总生存率(OS-6)分别为88.9%(24/27)、100%。④随访12个月时,CR 5例,PR 11例,ORR为59.3%,PFS-12为62.9%(17/27),OS-12为100%。⑤亚组分析发现该方案对男供者的cGVHD更有效,对治疗口腔、皮肤、肝脏cGVHD疗效较好。⑥不良反应:新发高脂血症3例,血糖升高1例,腹胀/腹泻4例,口腔溃疡2例,血尿1例,药物性肝损伤1例,细菌感染3例,真菌感染3例,带状疱疹2例,均为1~2级,无新增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结论: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c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适合cGVHD的长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眼房水病毒载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患眼房水中CMV-DNA载量,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llo-HSCT后CMVR患者19例2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2只眼,女性11例16只眼;中位年龄28岁;单眼10例,双眼9例。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血液CMV-DNA持续保持阴性状态。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60 mg/ml更昔洛韦0.05 ml(含更昔洛韦3 mg)治疗。诱导期为2次/周,共4次;维持期为1次/周。每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IVG)前抽取房水测定其中CMV-DNA载量。从第4次IVG开始,若房水CMV-DNA载量转阴则终止治疗,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依据治疗过程中患眼房水CMV-DNA载量是否存在一过性升高,将患眼分为持续下降组和非持续下降组。观察并分析两组间房水CMV-DNA载量及眼部检查表现的差异。房水CMV-DNA载量与IVG次数和治疗时长相关性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治疗终止时,患眼IVG中位次数为7 (4,9)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房水CMV-DNA载量与治疗次数[ R2=0.385 , P<0.000 1, B=-0.237 log 10拷贝/(ml·次)]、治疗时长[ R2=0.394, P<0.000 1, B=-0.301 log 10拷贝/(ml·周)]均呈负相关。28只眼中,持续下降组13只眼(46.4%,13/28 );非持续下降组15只眼(53.6%,15/28 )。持续下降组、非持续下降组患眼基线视力( t=-1.223 )、眼压( t=1.538 )、房水CMV-DNA载量( t=-0.109 )、视网膜炎病灶面积( Z=-0.308 )、病变累及象限个数( Z =-0.024)以及是否累及黄斑( Z =-1.826)、合并眼前节炎症反应( Z =-0.499)、合并高眼压( Z =-1.342)、终末视力( t=-0.845)、眼压( t =-0.068)、总IVG次数( Z=0.907 )、年龄( Z =-0.832)、性别构成( Z =-1.074)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Allo-HSCT后CMVR患眼治疗过程中房水CMV-DNA载量每周下降约50%;房水CMV-DNA载量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升高不影响治疗过程和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激活态雪旺细胞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 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 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