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致命动能武器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首先回顾了非致命动能弹(NLKB)的发展阶段,并扼要简介了国内外常见武器类型;然后概述了不同国家地区NLKB所致人员损伤的概率;继之从武器结构和人体特性两个方面叙述了致伤影响因素;最后归纳了 NLKB造成人体不同部位损伤(皮肤、头部、眼球、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和睾丸)的案例.期望本文能为NLKB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参考,更期望读者通过本文了解NLKB造成人体损伤的机制、类型、损伤程度及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型恐怖爆炸事件伤情谱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大型恐怖爆炸事件伤情谱,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Database等数据库,收集并筛选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全世界伤亡人数>100人的大型恐怖爆炸事件相关文献,从伤类、伤部、手术、死亡原因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起恐怖爆炸事件,共计伤亡人数16 826人,其中伤员数量6 602人,爆炸伤伤情13 636个,手术事件1 003个.32起事件平均致死率15.11%,当发生建筑物坍塌时致死率会升高.致伤类型:穿透伤/撕裂伤(35.59%),挫伤/擦伤(23.81%),骨折(6.69%),耳爆震伤(6.41%).致伤部位:头面颈部(35.78%)与四肢(33.26%)的伤情占比高,胸背部第3位(10.98%),上肢数量(12.20%)少于下肢(16.40%).现场幸存者大多为轻伤,平均住院率为25.6%,重症患者(ISS≥16分)数量占幸存伤员的7.76%、住院治疗患者的25.55%,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为23.14%.入院手术大部分为软组织相关手术(47.86%),其次为骨科(23.23%)、腹部(14.86%)、胸部(6.18%)相关手术.重伤患者治疗后死亡原因以严重头部创伤及多部位伤为主,按部位依次是头部(40.85%)、胸部(26.76%)、腹部(18.31%)、四肢(14.08%).大多数死亡病例发生在入院48 h以内,主要死因是严重头部创伤、胸腹部穿透伤与失血性休克;入院1周后的主要死因是烧伤、感染与多脏器衰竭.结论 由于恐怖爆炸伤员入院后主要死亡原因是头部、胸部的严重创伤,手术主要以软组织相关手术为主,建议在收治大批量恐怖爆炸伤员时选派颅脑外科、胸外科和重症医学专家对危重伤员进行重点救治,以普外科、骨科为主要收治科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38.5 ± 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5例,摔伤45例,其他10例。骨折AO分型:A1型56例,A2型33例,A3型11例。左侧60例,右侧40例。患者均行同侧膝关节MRI检查以明确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和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内侧半月板(MM)、外侧半月板(LM)、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采用Stoller四级法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Ruiz三级法评价膝关节韧带损伤程度。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患侧、骨折AO分型等亚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6例(76.0%)伴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151处不同部位损伤)。29例(29.0%)同时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5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双侧半月板损伤11例。MM损伤32例(32.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1例;LM损伤35例(35.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49例合韧带损伤患者中,单韧带损伤22例,双韧带损伤19例,三韧带损伤8例。ACL损伤33例(33.0%),其中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PCL损伤4例(4.0%),其中Ⅰ级3例,Ⅱ级1例;MCL损伤28例(28.0%),其中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1例;LCL损伤19例(19.0%),其中Ⅰ级12例,Ⅱ级5例,Ⅲ级2例。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显著相关,其中男性( P < 0.05)、A3型骨折( P < 0.01)伴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与膝关节韧带损伤显著相关,其中交通伤( P < 0.01)、A3型骨折( P < 0.01)合并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 结论: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同一患者合并多部位损伤的情况,尤以韧带损伤显著。男性、A3型骨折及交通伤为其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疗时须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具体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8月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6.07±13.3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硬通道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治疗后以电话、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3年。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定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对照组(BI≥60分认为预后良好, n=54)与实验组(BI<60分认为预后较差, n=26),将拟定的可疑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平均引流时间、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致病原因、出血部位、术后再出血等开展组间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差异项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求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清除血肿成功,平均引流时间(5.07±1.25) d,血肿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后轻度颅内感染并发症。平均穿刺针留置时间(4.84±1.37) d,平均住院时间(15.26±1.44) d。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随访1年内出现12例患者有明显脑萎缩,硬膜下增宽,存在积液。随访3年期间,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无死亡病例。根据BI评定结果:54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74.57±4.36)分,26例患者评分<60分,平均得分(48.24±5.12)分。对照组患者年龄、致伤至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实验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幕下发生出血比例(14.81%)明显低于实验组(34.62%),术后再出血率(1.85%)明显低于实验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Glasgow评分与患者预后表现为正相关( OR=3.449, P=0.005);致伤至手术时间与患者预后表现为负相关( OR=0.580, P=0.023);幕上出血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OR=3.813, P=0.024);术后再出血与患者表现出相关性( OR=19.963, P=0.008)。将Glasgow评分、致伤至手术时间绘制ROC曲线,Glasgow评分选择7.5分为截断点,灵敏度96.30%,特异度88.46%;致伤至手术时间选择8.35 h为截断点,灵敏度84.62%,特异度92.59%。 结论:微创硬通道碎吸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患者脑出血严重程度、幕下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是预后影响因素,及时就医能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与改良Henry入路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经单一掌侧横切口入路或改良Henry入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8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57例;年龄(53.8±12.7)岁。按照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单一横切口组( n=42)和改良Henry组( n=40)。记录并比较患者致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手术止血带时间、切口长度、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SAS & OSAS)、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8.2±3.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单一横切口组1例出现正中神经掌皮支损伤,无感染、骨不连、内固定失效及肌腱损伤等其他并发症。单一横切口组切口长度[(2.4±0.9)cm]显著短于改良Henry组[(5.3±1.6)cm];单一横切口组OSAS评分[(8.1±4.2)分]和PSAS评分[(10.1±5.8)分]均优于改良Henry组[(10.3±5.7)、(14.7±6.4)分],以上项目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止血带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及末次随访时DASH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改良Henry入路相比,单一掌侧横切口的微创入路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更美观,且术后患者也可以迅速恢复工作和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都地区住院儿童手外伤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成都地区0~14岁儿童手外伤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儿童手外伤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现代医院住院治疗手外伤的1 2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2例,女420例,年龄为(4.98±3.78)岁,年龄范围为0~14岁。对年龄分布、受伤时间分布、受伤场地分布、致伤原因构成、损伤类型构成等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结果:共纳入1 202例患儿,婴幼儿组(<3岁)占比最多(36.3%,436/1 202),初中组(12~14岁)占比最少(9.1%,110/1 202);3月份发病率最高(11.6%,139/1202),11月份发病率最低(6.6%,79/1 202);春季发病率最高(28.3%,340/1 202),秋季最低(22.3%,268/1 202);全天中18∶00~19∶59时段发病率最高(19.6%,236/1 202);家中是儿童手外伤发生的首要场地(71.0%,854/1 202);切割伤(38.9%,468/1 202)及挤压伤(29.4%,353/1 202)是主要的致伤原因,在切割伤中主要为刀具损伤(59.8%,280/468),在挤压伤中主要为门挤压(73.9%,261/353);手指是最主要的受伤部位(85.5%,1 028/1 202),其中末节损伤最常见(55.7%,573/1 028);离断伤(41.0%,493/1 202)及血管神经肌腱损伤(38.6%,464/1 202)为主要损伤类型,在离断伤中末节离断最常见(91.5%,451/493),本组患儿因离断毁损伤行截指手术共15例(1.2%,15/1 202)。结论:儿童手外伤大多发生在家中,与刀具及门的相关性大,指尖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截肢(指)率低,总体预后较好。提高监护人的安全意识、重视家庭环境评估,特别是加强刀具的管控及采用保护门的装置可有效减少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47例;年龄17~96岁[(55.2±19.5)岁]。根据入院后96 h内的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58例)和非DVT组(50例)。其中DVT组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 42例,7 d后发生下肢DVT 16例。收集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致伤原因、骨折部位、是否手术、入院时Caprini评分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和血栓四项[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体(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价并比较各危险因素对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评价各危险因素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DVT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Caprini评分、D-D、TAT、TM和PIC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aprini评分( OR=1.36,95% CI 1.12,1.65, P<0.01)、TAT( OR=1.05,95% CI 1.00,1.10, P<0.05)和TM( OR=1.34,95% CI 1.02,1.77, P<0.05)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TAT(AUC=0.76,95% CI 0.67,0.86)的诊断效能最大,TM(AUC=0.72,95% CI 0.62,0.81)和Caprini评分(AUC=0.72,95% CI 0.62,0.82)的诊断效能次之。将各危险因素进行联合分析能有效提高对DVT的诊断效能(AUC=0.84,95% CI 0.77,0.92)。另外,TAT(AUC=0.81,95% CI 0.71,0.91)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更优,且高于Caprini评分(AUC=0.72,95% CI 0.61,0.83)和TM(AUC=0.71,95% CI 0.60,0.83);同时,将各危险因素联合分析也能有效提高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AUC=0.85,95% CI 0.77,0.93)。 结论:Caprini评分、TAT和TM是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三者对发生下肢DVT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将三者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较单独使用各指标的诊断效能更高。同时,TAT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更优,将各危险因素进行联合分析同样能提高其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两种牵引复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指套悬吊牵引复位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两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114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接受保守治疗患者,分为指套悬吊牵引复位组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组,两组在复位后均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Colles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部位、致伤原因以及骨折AO/OTA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14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患者复位前、后分别通过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与尺偏角,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位过程中和复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位前后腕部软组织肿胀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和6个月复查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复位方式在Colles骨折保守治疗过程中均有效,指套悬吊牵引在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在牵引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比双人徒手牵引复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皮瓣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皮瓣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皮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皮瓣是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49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2例,女37例;年龄18~93岁[(50.6±16.3)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66例)和非脓毒症组(8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24 h首次体温、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血糖水平、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致伤原因、致伤部位、致伤部位数、失血性休克(HS)、开放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严重创伤后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年龄、呼吸、SPO 2、WBC、ANC、D-二聚体水平、血糖水平、qSOFA、SOFA、APACHEⅡ评分、GCS、ISS、头颈部损伤、开放伤、气管插管、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两组性别、基础疾病、体温、心率、收缩压、舒张压、MAP、NEUT%、RBC、HGB、PLT、PT、APTT、乳酸水平、致伤原因、面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和盆腔损伤、四肢和骨盆损伤、致伤部位数和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二聚体水平( OR=0.97,95% CI 0.96,0.99, P<0.01)和气管插管( OR=15.80,95% CI 2.14,116.69, P<0.01)与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显著相关。 结论:入院24 h首次D-二聚体水平和气管插管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