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2016-2022年腹泻病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流行特征与耐药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上海市腹泻病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为后续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上海市腹泻病综合监测系统收集2016-2022年肠道腹泻门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粪便标本,开展DEC检测。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系统收集2016-2022年药敏监测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在24 883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DEC阳性率为9.13%(2 271/24 883),其中单一致病型DEC阳性率为8.83%(2 197/24 883),混合致病型DEC阳性率为0.30%(74/24 883)。DEC阳性主要型别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4.33%(1 077/24 883)],以≤5岁组人群的DEC阳性率最高[18.48%(22/119)]。2016-2022年DEC阳性率最高月份为7-9月[5.91%(1 470/24 883)]。2016-2022年市区和郊区的DEC阳性率分别为9.47%(554/5 847)和9.02%(1 717/19 036),市区和郊区的DEC主要型别分别为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3.98%(233/5 847)]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4.56%(868/19 036)]。2016-2019和2020-2022年DEC阳性率分别为9.42%(1 821/19 330)和8.10%(450/5 553),主要型别分别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4.87%,941/19 330)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4.70%,261/5 553)。耐药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40.21%(618/1 537)。耐药率较高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氨苄西林[64.74%(995/1 537)]、萘啶酸[58.49%(899/1 537)]和四环素[45.09%(693/1 537)]。结论:相比于2016-2019年,2020-2022年DEC阳性率下降,主要型别由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转变为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建议应加强DEC的耐药性持续监测,同时规范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3-2017年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13-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特征,为制定监测方案和开展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根据地理位置、覆盖人群和就诊量,在本区3所三级医院、9所二级医院和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腹泻病原主动监测,填写门诊病例个案调查表,采集粪便样品进行5类病毒和8类细菌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共纳入感染性腹泻病例9 301例,病原阳性率为55.7 %(5 179)。单一病毒、单一细菌和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6.7 %(2 481)、17.0 %(1 579)和12.0 %(1 119)。单一病毒阳性病例中,诺如病毒阳性率最高(15.4 %,1 428/9 301),其次为轮状病毒(7.2 %,667/9 301);单一细菌阳性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最高(6.7 %,619/9 301),其次为非伤寒沙门菌(3.3 %,305/9 301);混合感染病例中,病毒-细菌阳性率最高(4.9 %,459/9 301)。诺如病毒(17.0 %,838/4 938)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2 %,354/4 938)阳性率在20~59岁年龄组最高,轮状病毒(9.4 %,178/1 896)和非伤寒沙门菌(4.9 %,93/1 896)阳性率在0~4岁年龄组最高。诺如病毒年度流行呈现春季和秋季2个高峰,轮状病毒呈现冬季高峰,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呈现夏季高峰,非伤寒沙门菌呈现夏季小高峰。 结论:2013-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阳性率高,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本地区优势病原体,病原在不同年龄组分布存在差异,优势病原季节性流行特征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肠埃希菌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内常见的肠道定植菌,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致病菌引起感染性腹泻,少数情况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随着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增多,大肠埃希菌参与不同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有其各自的特点。现就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危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哨点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谱特征,为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5家儿童感染性腹泻监测点医疗机构的儿科肠道门诊或儿科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症状监测,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和流行病学资料等,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标本,送至医疗机构所在区CDC开展12种细菌和5种病毒的病原学检测,分析比较2016-2021年不同人群、季节和时期的病原谱等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2 456例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常见肠道病原总阳性率为45.11%(1 108/2 456),单一细菌感染阳性率为16.00%(393/2 456),单一病毒感染阳性率为20.81%(511/2 456),混合感染为8.31%(204/2 456)。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2.95%,318/2 456)、诺如病毒(10.91%,268/2 456)、轮状病毒(7.49%,184/2 456)、沙门菌(5.82%,143/2 456)和空肠弯曲菌(4.68%,115/2 456)为主。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患者病原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以细菌感染为主,6月达到高峰(34.50%,69/200),冬季以病毒感染为主,1月达到高峰(48.10%,101/210)。不同年龄组、人群和季节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60.53, P<0.001; χ2=14.80, P=0.003; χ2=27.21, P<0.001)。2020-2021年儿童感染性腹泻年均病例数(284例)较2016-2019年大幅下降(472例);病原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χ2=39.02, P=0.001),细菌( χ2=11.73, P<0.001)与病毒( χ2=14.22, P<0.001)的阳性率均明显下降;但腺病毒阳性率上升。 结论:上海市儿童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谱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要的腹泻病原。近年来肠道腺病毒腹泻增多,2020-2021年儿童感染性腹泻就诊数及阳性率均显著下降。应针对不同年龄、季节、病原和时期的感染性腹泻采取特异性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集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腹泻门诊病例的肛拭子样本,将经分离培养鉴定为DEC的菌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耐药,或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于测序获得的MLST分型,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构建最小生成树,分析当地优势菌群。结果:从4 494份肛拭样本中共分离出513株DEC,检出率为11.42%;完成其中500株对4类9种抗生素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为330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72株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95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1株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2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015—2019年不同年份间对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毒力分型DEC对萘啶酸的耐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1株DEC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7种耐药基因,并被归类为32个ST分型,优势基因型为ST-1491(29.6%,21/71)和ST-10 Complex(23.9%,17/71)。其中,ST-1491全部产ESBLs,均为 bla CTX-M耐药基因突变株,ST-10 Complex优势基因型为ST-218(35.3%,6/17)。8株EAEC、14株EPEC和49株ETEC分别被归类为7个、14个和18个ST分型。 结论:上海市青浦区腹泻门诊病例的DEC对重点药物的耐药情况较严重;EAEC和EPEC的ST分型呈高度多样性,当地优势ST型与国内东南地区的常见基因型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慢性肉芽肿病11例临床表现及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2013年4月至2020年8月收治、经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和基因检测确诊新生儿CGD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共收治11例CGD患儿,男10例,发病日龄(14.6±5.6)d,入院日龄(20.9±4.9)d,3例有家族史。首发症状发热10例,咳嗽1例;伴随症状咳嗽6例,呼吸困难4例,皮肤脓疱疹3例,发热、腹泻各1例。肺部CT表现为团絮状阴影6例,肺内结节影3例,圆形及不规则高密度影、肺内实变各1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胸膜增厚2例,经病理诊断CGD 1例。痰培养白色念珠菌3例,烟曲霉菌2例,烟曲霉菌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烟曲霉菌合并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1例。GM试验阳性2例,阴性2例。血和脑脊液培养均阴性。白细胞计数(10.0~44.0)×10 9/L,C反应蛋白14~165 mg/L。筛查诊断: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阳性11例。基因检测结果:CYBB基因变异9例,NCF1基因、NCF2基因变异各1例。抗细菌联合抗真菌治疗2~5周,均好转出院。8例存活,其中5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成功,1例失败后继续口服药物存活;3例长期口服磺胺甲噁唑及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3例自行停药后死于重症感染。 结论:新生儿CGD以肺部感染多见,影像学多表现为肺内结节或团絮状阴影,少数可有实变或伴胸腔积液。可通过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和基因检测诊断;基因变异以X连锁CYBB基因变异为主,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NCF1/NCF2基因变异导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感染性腹泻流行趋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引起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包含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细菌性腹泻病原体和寄生虫相关病原体。而与病毒性腹泻相关的病原体是最主要的诱因,主要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等。诱发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弯曲菌等。本文针对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趋势、病原谱变化进行综述,目的是掌握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分布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减轻疾病负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疫苗预防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后表现为水样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失衡并导致死亡。重组B亚单位/灭活菌体霍乱(rBS/WC)疫苗是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手段。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国内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领域的专家参考有关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效果、安全性,以及卫生经济学等方面最新循证证据,制订了rBS/WC疫苗预防ETEC感染性腹泻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医师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科学、规范接种疫苗,降低ETEC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特征与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相关症状的特征与区别。方法: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的腹泻症候群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收集因急性腹泻就诊的门急诊病例,调查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共22种常见致泻病原体的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导致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模式特征。结果:共收集腹泻就诊病例38 950例。分别对5种致泻病毒核酸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29%),其次为诺如病毒(13.06%);对17种致泻细菌分离培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25%)。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粪便性状与便常规检验结果,但致病性弧菌感染与病毒性腹泻较为相似。结论:不同病原体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存在不同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海市2014-2021年肠道门诊15岁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上海市肠道门诊≥15岁感染性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为DEC感染性腹泻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方法,在上海市22家监测点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开展腹泻症状监测,收集病例的人口学、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至医疗机构所在区CDC开展DEC检测及鉴定分型,分析比较2014-2021年不同人群和季节的DEC阳性率。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在15 185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中,DEC的总阳性率为8.05%(1 222/15 185)。其中男性阳性率(8.74%,684/7 824)高于女性(7.31%,538/7 361),15~29岁组人群阳性率最高(9.14%,335/3 665),2021年阳性率最高(10.21%,83/813),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EC阳性PCR菌型鉴定分离出菌株1 264株中,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为主(50.24%,635/1 264),其次是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27.93%,353/1 264)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1.36%,270/1 264)。DEC存在明显季节性流行特征,夏季阳性率最高(13.92%,774/5 562)( χ2=495.73, P<0.001)。 结论:DEC是2014-2021年上海市感染性腹泻患者重要病原体之一,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高发,流行型别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和不同型别的DEC感染性腹泻采取特异性的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